漫话红木·随笔随言:说鼓III 20110508林海微澜
先后两个“鼓”,一姓“广”,一姓“苏”。时间的前后跨度有十五六个年头。
所以关于这“工艺”,窃以为不好相比。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红木家具制作,大概还属于“摸着石头过河”。
这一轮回的红木家具元年,窃以为是公元2007.
因为从2007开始,红木家具成为风行大江南北的普及概念。
从此遍地开花。
于是工艺也与时俱进。
且再折腾一个“鼓”吧。
前两个分别是八足与六足。
这个继续退步,只有五足。
这一回,先看图。
然后猜谜:
1. 材质?
2. 制作工艺?
(广?苏?京-胡[玩笑,请别介意,河北地方]?或者闽?)
3. 制作年代?(三选一)
A.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B. 本世纪初年2000--2007
C. 近三年新出品2008-2011
先看一个不打灯的。
再来一张打灯的五足鼓凳。材质大概不用猜了。。。。。。?
删繁就简吧,这个五足鼓凳,材质是越南黄花梨。
福建仙游出品。
成器五年。
白胚素颜。
如今大概不多见了。
闽作的表面功夫讲究,如何讲究就不提了。
肯纯粹白胚的福建越黄家具,这几年大概当得起凤毛麟角。
五足鼓凳底足内侧有清晰可辨的白皮。
关于白皮,在下不会特别刻意地完全不接受。
过犹不及,家具内里有少许的白皮,窃以为无伤大雅。
而且靠近白皮的芯材是最好的格,俗称二膘。
这五足鼓凳的出品厂家,叫做福绵绵。
算是仙游当地老牌的越黄家具制作厂家,以用料大方著称。
这样的越黄,属于金红--金黄大料,窃以为是家具用越南黄花梨材料中的上品。
通常来说,家具还是上漆比较合理,因为对木材有保护作用。
黄花梨因为木性相对中庸稳定算是个例外。
尤其在湿润温暖的南方,白胚素颜的越黄,只要选材选料选纹得当,光溜溜的出品一样可以经年使用。
这鼓凳已经就这么白胚地使用了四年多,窃以为过得去。
一言蔽之,黄花梨不娇气。
无心插柳,正好有个对比。
先看看图。
这是同时进家门的两只五足白胚越黄“鼓”。
一个日常使用,一个基本没怎么用(塞在桌子底下)。
四年下来,就成了如今的模样了。
容易分辨么?
哪个是不怎么用的?
打个灯,清清楚楚。
这是很真切的白胚。
黄花梨的油性不错。
用着用着,包浆皮壳就“油然而生”了。
自然而然。
三只“鼓”,分别是八足“广漆”,六足“硬生漆”,与五足“白胚”(北方也称白茬)。
顺便也说说这“漆”吧。
漆,就是表面的“涂料”。
广漆是生漆经过加工以后得到的“熟漆”,也可以算是一种“改性”。
生与熟的区别,前者“性”大,因为是天然的混合物,不同批次的品质未必均一,所以涂装与固化条件多少有异。生漆的固化,对温度与湿度都有一定要求。
后者经过加工,相对而言容易操作(简单,便捷),而且色泽没有生漆那么深,能够更清晰地展示木材本身的纹理。
有说讲究的漆装,要涂若干若干遍云云,否则就是“偷工减料”。
这种表述多少有些含混不清。
漆膜的厚度,关键在于漆中的固含量。
如果粘度调得比较稀,涂十遍也未必比粘度稠的涂三遍来得厚实。
粘度稠的缺点是不容易涂布均匀,成膜性下降。
如何权衡取舍,窃以为还是不要太一根筋的好。
总体而言,漆装对家具的保护作用很好。
所谓的“南漆北蜡”说,窃以为存疑。
不仅是北地存世的老家具中上漆的实物为数众多。
蜡涂的保护作用有限。而且湿润气候下容易滋生霉菌。
(转漏捡依旧大人的帖子内容如下)
略谈揩漆的目的:
主要功效为填补木器结构中的卯榫虚缝,
修补木质表面轻度创伤及不透穿(磨穿、透底)、裂缝和洞眼,
封闭木质,防止强光,冷热及干湿对木质的影响,避免变型或开裂以及阻止外介污染,
提高木器装饰完美效果和艺术价值。(2009-1-13 古典网)
一、使用材料及辅助工具
1、生漆
2、桐油(熟)
3、石膏粉(熟)
4、松香水
5、软质棉布
6、1-1.5#铁砂布
7、400-1000# 2000#水砂纸
8、肥皂
9、软质毛巾
10、上光腊
二、打磨(干磨)
1、使用1-1.5#铁砂布打磨工件,本道工序除板和方可借助胶砖或木砖打磨,其于均手持砂布打磨,反之,破坏木纹茎脉,影响整个装饰效果及质量。
2、去除工件纤维毛刺,清出木器其它污渍或胶脂等杂质。
3、保持原设计造型,去除边、角、圆、方多余“刀锋”(倒角),磨平板面及柱方收缩波状。
4、吹刷已打磨完毕的工件,除净磨削及杂质。
三、满刮泥子(详见生漆泥子配制工艺)
1、使用牛角刮刀或胶木刮刀,取适量泥子涂刮于工件(采用先补后刮程序)。
2、填补木质表面轻度创伤及不透穿裂缝和洞眼,较大或较深凹坑面泥子涂刮单次厚度不大于5毫米,待干透后方可重复涂刮。
3、满刮工件表面,封闭木质纤维孔。干燥
四、打磨泥子(水磨)
1、水砂纸浸水及擦抹肥皂打磨,
泥子较厚处400#水砂打磨;
泥子薄处1000#水砂纸打磨(顺木纹走向顺势打磨)。
2、磨平补痕使其平整光滑。
3、除纤维孔外,去除多余泥子,使木器原有木纹完整清晰呈现。
4、木器不易长时水浸泡,及时将肥皂及水渍清擦干净,不留任何杂质。干燥
五、补泥子
本道工序针对已打磨完毕工件出现的漏刮、干燥后泥子收缩及泥子砂眼现象进行局部弥补,重复“四打磨泥子1-4”干燥。
六、揩封闭底漆
1、按重量比例:生漆40%,桐油60%置于容器混合搅拌,过滤去除杂质。
2、用软质棉布浸蘸漆液拭楷,过稠可加适量松香水即稀释漆液,直至无明显楷痕,无流挂,即可。
3、楷漆环境无灰尘飞扬,湿度大于60%(小于60%可地面撒水调节),气温为25-30度左右。
4、用软质棉布浸蘸漆液,顺木纹走向顺势楷抹,使工件全面均匀受漆,无漆液堆积及流挂现象,无漏楷(漏漆)。
5、保持规定湿度及温度,干燥。
七、打磨封闭底漆(破光)
1、将漆膜已干燥好的工件,使用2000#水砂纸浸水并擦抹肥皂进行打磨,本道工序不可借助其它工具打磨,只能手持砂纸顺木纹走向顺势逐渐打磨。
2、去除漆膜光泽,消除漆面楷痕及其它杂质,使漆面平整光滑,无磨穿露底。
3、及时将肥皂及水渍清擦干净,不留任何杂质。干燥
八、揩面漆
1、按重量比例:生漆30%
桐油70%置于容器混合,加适量松香水稀释,过滤去除杂质,待用。
2、本道工序揩漆略厚。
3、其余均按“六楷封闭底漆”规范要求进行。
九、打磨面漆(破光)
本道工序重点磨平漆膜,其余均按“七打磨封底漆”规范及要求进行。
十、楷罩光漆
1、按重量比例:生漆50%
桐油50%置于容器混合,加入适量松香水稀释,顺时钟搅拌,使漆液充分均匀混合,过滤去除杂质,待用。
2、揩漆时做到少蘸多楷,绝对做到不露底(漏漆),无揩痕。
3、工件漆膜均匀及平整光滑,无揩痕,无任何颗粒杂质。
4、其它均按“六揩封底漆”规范进行。
十一、上光(打腊)
将适量上光腊置于软质毛巾,顺木纹用力磨擦,破除楷漆中的折射光及轻微楷痕,使工件漆面平整光亮。
十二、检验
1、卯榫及孔缝修补处无凹凸不平,无砂眼,无明显色差及补痕。
2、板面即漆面平整光滑,无明显楷痕及桔纹。
3、木纹清晰,无泥子淹盖及断脉(断纹)。
4、边、角、圆、方手触无“刀锋”挂手感,无漏漆,无漆膜堆积和流挂。
5、漆膜面无机械划痕,无其它残留杂质。
另泥子(腻子)为揩漆前修补之用,有良好的附着力,也有一定的染色力。单次刮涂厚度不宜皇帝的母亲---太后(厚),
遇较深(厚)需补的地方,重复补刮的时间以前次泥子干透后为好,可水磨亦可干砂。
桐油、石膏也有生熟之分,用在家具的上皆为熟。
另外,生漆在使用前即未经空气氧化前为米浆色。
生漆未经桐油混合为黑色无光或半光。
生漆与桐油混合涂(揩)饰品,初始氧化变色大概过程为:米浆——深咖啡(偏黑)——枣红或深棕——浅棕或透明浅黑灰,其中的颜色、透明度还要看桐油含量来确定。
另外熬制熟桐油的确是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工艺,朋友也曾提及。
熬制时......超温超时均会导致油糊或老油,破坏油质透明度及树脂物理变异......
也大概说最后熬制出的桐油检验为:......无颗粒及其它纤维杂质,颜色成微黄透明。使用木棍挑起至25-30公分,让油往下流淌,油丝不断为合格。
(迷糊:“补充一下,腻子分老灰,和新灰,老灰一般指的猪血老粉,新灰一般指的石膏加生漆。 迷糊 2009-1-17 古典网”)
(林海微澜eddie: 2009-1-18 古典网)
建国初,广州的红木家具制造业者被归口到了工艺美术范畴.从前做红木家具的基本上不是手工作坊就是木匠带徒弟的跑单帮.
当年的广州市木雕家具工艺厂是如今广州木雕工艺的起源地.
而传统的"漆"则被计划经济归口到了涂料领域的广州制漆厂.传统的广作"生漆"首先要经过一道"生"变"熟"的工艺,简单地说叫做"熬漆",大致可以理解为:把生的煮熟.这是比较复杂的一道工艺,是制漆师傅的看家本领,所以轻易地不会外传,也是专注于打造木器的木匠师傅所不了解的密技.
这一分,广作的传承也就分开了.不过也容易理解:传统上,木匠打造家具,成器后才上漆,至于漆是如何做的,还是应该问漆师傅去.
广州木雕厂的前身之一是艺光红木小件生产合作社(后更名为艺光红木小件厂).建国后的国家计划经济管理把传统的各手工业户分别合并为家具,小件,宫灯与樟木箱四个生产联销组,再变为合作社,"艺光"是其中的一家.1961年郭沫若到艺光红木小件厂参观,曾即席挥写条幅,盛赞其雕刻艺术的精湛:"刀为笔聿,木作纸张,巧夺天工,帜树东方;集体创作,个性发扬,传统工艺,为国争光."
窃以为这是建国后最可考的广作传承.
既然说南漆北蜡,广州的际遇,多少还是比较有代表意义的.
如今的广州制漆厂还有个把当年的老人怀揣着熬漆的技艺.听涂料行内的朋友说:老几位牙都掉得差不多了......
既然说开了,就大致也把整体的思路与楼主交流一下.
窃以为一件传统家具的诞生,大概有这么几个工序,或者说流程:
1/ 选材:紫檀?花梨?酸枝?鸡翅? 各有各的道理,还有不止一种材料共同使用的
2/ 选料:树干料?树头料?枝料?如何协调?
3/ 开料:原木通常是圆形的或接近圆形的,开板开方开条
4/ 配料:比如黄花梨,底色从黄白到绛紫,需要选择调配,成器后才有个大致的对立统一的和谐品相
5/ 木工:榫卯,框架,攒接......
6/ 刮磨:先刮再磨,再一道一道向上细磨
7/ 涂装:南漆北蜡......?
既然说术业有专攻,基本上,比较讲究的制作,就往往涉及到不止一个人,一双手.
曾与某位从业多年的行内老者闲聊,老人很本分地说:我的看家本领就是......,其他的虽然大概也知道,但不是我的本行强项.
伸手不见五指的那种黑,叫做"漆黑".
有说漆黑的典故就是这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