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的四大剿总,总司令都是谁?为何说徐州的刘峙压力最小?
1947年12月2日,国民党华北“剿总”正式成立,之后又于1948年1月17日成立东北“剿总”,同年6月分别成立华中“剿总”、徐州“剿总”。
蒋介石曾一度想在西北也设立一个“剿总”,由西北行辕主任张治中担任。但是,有“和平将军”之称的张治中,不愿意参与战事。至于拥兵自重的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虽是蒋介石的绝对亲信,但毕竟没有实授上将,于是在西北设立“剿总”一事也就不了了之。
华北、东北、华中、徐州四大“剿总”,几乎囊括了国民党军的全部精锐(胡宗南集团除外)。四大“剿总”自成立之时,内部便矛盾重重。除了乏善可陈的刘峙外,傅作义、卫立煌、白崇禧这三个总司令的军事才能在国军将领中都是数一数二的,但是为何他们却无法处理矛盾,甚至说连部队都无法完全掌控呢?只能说,四个人是各有各的难处。
傅作义:被副总司令架空,指挥不动中央军
傅作义
傅作义能当华北“剿总”总司令,是属于蒋介石的破格提拔,这和白崇禧从国防部长被下放到华中“剿总”任总司令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1927年9月至1928年1月,傅作义指挥晋军一个师,坚守涿州城三个月,牵制了张学良指挥的五万奉军精锐。一战成名的傅作义,引起了当时的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的注意。
1937年11月2日,日军进逼太原,阎锡山以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的名义召开军事会议,阎锡山不愿意让主力损耗在太原保卫战上,所以在会上晋绥军的将领都缄口不语,只有傅作义主动请缨,原率部坚守太原。
在太原保卫战中,傅作义的35师伤亡过半,但阎锡山在不派遣援兵的同时,也不下达撤军的命令。11月8日,日军突入太原城,向来对杂牌将领不感冒的蒋介石,却对傅作义表现出极大的关心,专门发去电报,允许傅作义突围。
11月8日夜,傅作义率残部2000多人突围到了河曲,这一仗让傅作义对阎锡山彻底寒心。蒋介石则趁机将傅作义的35师扩编为35军,不久后又升任傅作义为第二战区北路军司令。就这样,傅作义脱离了阎锡山,自成体系。
到了1945年6月,蒋介石任命傅作义为新成立的第十二战区司令长官,这个战区的作战区域只有热河、察哈尔、绥远,可以说是蒋介石为了让傅作义当战区一级的长官而专设的。
当然,傅作义也对得起蒋介石的如此重用,在抗战期间傅作义的表现是有目共睹的,他是极少数敢于在防区内对日军主动出击的国民党将领。
1947年,华北的国民党军事机构进行了改组,第12战区改组为张垣绥靖公署,原司令长官傅作义任主任,第十一战区改组为保定绥靖公署主任,原司令长官孙连仲任主任。
在华北战场上,孙连仲的表现远不如傅作义。1947年11月,蒋介石来到北平召开军事会议,在会上蒋介石批评了孙连仲,表扬了傅作义。会后,孙连仲识相的提出辞呈,12月2日,北平行辕、张垣、保定两个绥靖公署全部撤销,华北“剿总”成立,傅作义任总司令。
华北“剿总”成立后,这一区域的国民党军长期维持在五十万至六十万之间,单论兵力,是除了徐州“剿总”之外,兵力最为雄厚的。但是,傅作义这个总司令当的是很憋屈的,他大部分时间其实只是挂名的总司令,副总司令陈继承的话语权反而更强。
陈继承
除了傅作义这个总司令外,华北“剿总”先后有过八个副总司令,即:陈继承、刘多荃、宋肯堂、上官云相、邓宝珊、吴奇伟、冯钦哉、郭纵汾。
蒋介石重用傅作义,唯一的原因就是看重他的军事指挥才能,但在蒋介石的心中,傅作义却算不得自己的心腹,所以陈继承这个长期追随蒋介石的嫡系,才是华北中央军的指挥者。
陈继承和何应钦、顾祝同、钱大钧、蒋鼎文、陈诚、刘峙、张治中等人被称为蒋介石在大陆期间的“八大金刚”,其在蒋介石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这是傅作义所不能比的。
除了华北“剿总”副总司令,陈继承还兼任北平警备总司令,在离任前,华北中央军的调遣,没有陈继承的同意,傅作义连调动一个团的权力都没有。
时任独立95师师长的张伯权,后来就曾回忆:
蒋介石虽赋予傅作义以华北“剿总”总司令的名义,让他统辖所有在华北的蒋军,但实际上一点都不信任他,除了派陈继承做他的副总司令兼北平警备总司令以资牵制外,还密令其在华北的嫡系部队,凡团长以上军官去见傅作义,必须经陈继承批准,而且事后还须将同傅作义晤谈详情迅即向陈继承汇报。
可以看出,在陈继承任副总司令期间,傅作义所能真正指挥的,也就是他的绥远系人马了。在1947年12月底的涞水战役中,傅作义的嫡系35军被解放军歼灭一个师,战后军长鲁英麟自杀身亡,这一战附近的中央军就以怕被解放军“打援”而拒绝救援,傅部和中央军的隔阂也由此可见。
直到1948年10月底,陈继承被调离北平。11月5日 蒋介石单独召见傅作义,让他固守平津,并承诺给予他华北全权,但是此时东北全境解放,东北野战军随时会入关,这个时候才想起来调离陈继承,给傅作义全权,来得及吗?来不及了。
卫立煌:我早就向总统说过,他不信,我划个十字,他也不信
卫立煌
1947年8月,陈诚正式就任东北行辕主任,虽然挤走了原主任熊式辉,但是向来喜欢大权独揽的陈诚还是不满意,因为还有一个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于是,陈诚向蒋介石提议撤销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由东北行辕统一指挥作战。在杜聿明和陈诚之间,蒋介石肯定是要支持陈诚的,就这样,在上海养病的杜聿明,尬尴地丢掉了军职。
初到东北的陈诚,大肆吹嘘说:“三个月内,消灭共军,建设新东北”,不料这个牛皮很快就破了,在陈诚到了后,东北国军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的失败。
1948年1月初,国民党新五军在公主屯被全歼,一下损失一个整军,这让蒋介石勃然大怒,亲自飞到沈阳问罪,蒋介石本意是准备杀掉一两个不听话将领以儆效尤。不料在军事会议上,第九兵团司令官廖耀湘、新六军军长李涛等人纷纷指责陈诚指挥失当,陈诚气得当场胃病复发。
会后,陈诚去了上海治病,并通过他的妻子谭祥(宋美龄的干女儿)走宋美龄的关系让蒋介石将其调离东北。
考虑再三,蒋介石选择了结束军事考察,回国不久的卫立煌。为何选择卫立煌?一来,卫立煌是国军将领中很能打仗的,曾经很得蒋介石的信任;二来,东北的廖耀湘、郑洞国等不少将领都当过卫立煌的部下,去了之后也方便指挥。
卫立煌久经沙场,何尝不知道东北已经被陈诚搞成了烂摊子,但是蒋介石对他承诺说:“俊如,东北的军政大权都交给你。万一战局不利,责任也不能由你来负。”
蒋介石把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卫立煌无法推脱,只得赴任。
1949年1月17日,东北“剿总”成立,卫立煌任总司令,为了照顾陈诚的面子,东北行辕并没有马上撤销。直至到了5月,陈诚成为众矢之的,对他一片喊杀之声,陈诚不得不辞去参谋总长等本兼各职,东北行辕也随之撤销。
卫立煌一到东北,就发现局面比他想象的更为复杂,当时东北国民党军困守长春、锦州、沈阳三个据点,各据点又相隔很远,失败只是时间问题了。
更让卫立煌感到郁闷的是,他这个“剿总”的总司令,基本上是谁都指挥不动。由于在抗战期间,卫立煌和八路军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让蒋介石对他很是猜忌,所以在卫立煌到东北后,蒋介石对他戒心十足,不仅不给全权,反而是小动作不断。
廖耀湘
为了制衡卫立煌,蒋介石调范汉杰去锦州,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在锦州,完全是自成体系,他直接和蒋介石通话,完全不把卫立煌放在眼里。
长春的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官郑洞国,虽然对卫立煌很尊敬,他也是国军将领中有名的老实人,可是郑洞国率部困守长春,自己都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了。
至于东北“剿总”司令部所在地沈阳,第九兵团司令廖耀湘对卫立煌的指示,奉行的是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沈阳守备兵团司令周福成,表面上对卫立煌表示服从,但也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辽沈战役中,卫立煌这个总司令压根就没有多少话语权,蒋介石不停地从北平、沈阳之间飞来飞去,直接下达命令,后期更是准备让杜聿明去取代卫立煌。在这种情况下,卫立煌的心境可想而知。
当1948年10月28日,潘裕昆(新一军军长)和龙天武(新三军军长)逃回沈阳,带来了廖耀湘兵团覆灭的确切消息后。卫立煌悲愤地说:“我早就向总统说过,廖耀湘只要出辽西走廊,就一定会全军覆没。可是总统不听,我划了个十字(指发誓),也不信,现在你们看,我是不是说中了!”
10月30日,卫立煌逃离沈阳,不久后就被蒋介石以“坐失戎机,致失重镇”的罪名下令查办。说好的“万一战局不利,责任也不能由你来负”呢?
白崇禧:请尊重各级指挥权
白崇禧
1948年6月,华中“剿总”设立,白崇禧被任命为总司令。对于这个职务,白崇禧极为不满,当即跑去上海养病,拒绝赴任。白崇禧的不高兴很正常,因为他的国防部长被免了。
这一年的5月,桂系的李宗仁竞选副总统成功,蒋介石气得把收音机都砸了。李宗仁的副总统既成事实,怎么办?蒋介石决定拿白崇禧开刀,免去其国防部长,外放去了华中。
事后证明,蒋介石的这个操作大大失策,因为这给了白崇禧掌握兵权的良机。本来白崇禧是不愿意去的,但是李宗仁派黄绍竑去做工作,黄绍竑见面就说:“你和德公都留在南京,做了高高在上的副总统和国防部长,岂不等于是蒋介石的笼中鸟。既然蒋介石让你去武汉,你何不趁机去掌握一些部队呢。一旦时机成熟,就可以制造形势,逼蒋下台,到时候桂系岂不是大有可为。”
听了黄绍竑的话后,白崇禧便赶去武汉上任,这也算是蒋介石给自己后来的下野,挖了一个大坑。
在四个“剿总”中,华中“剿总”的兵力是最少的,兵团编制有三个,即张淦的第三兵团、黄维的第十二兵团、宋希濂的第十四兵团。此外,还有第5、第13、第16三个绥靖区的部队。
张、黄、宋三个兵团加三个绥靖区,归白崇禧名义上指挥的部队约40万。但是,主力部队三个兵团中,除了张淦兵团是桂系的骨干外,宋希濂、黄维都是黄埔一期生,标准的蒋军嫡系。张淦兵团战斗力不错,但兵力最少,只有第7军、整编48师(后改为48军),整个兵团不过4.7万人,比起人数都在10万以上的黄维、宋希濂兵团,白崇禧的基本部队处于明显劣势。
不过,淮海战役给了白崇禧很大的机会,黄维兵团被调去增援徐州战场直接归南京国防部指挥。黄维兵团齐装满员,有四个主力师加一个快速纵队,该兵团调走后,白崇禧拉拢后来在长沙重建第一兵团的陈明仁及绥靖区的游杂部队,以及对桂系部队的扩编。这就让黄维兵团走后,桂系及亲桂系的部队在华中占据优势。这也就是后来,为何白崇禧敢冒着和蒋介石彻底决裂的风险,拒绝让宋希濂兵团前往徐州战场。
蒋介石为了让白崇禧给宋希濂兵团放行,在电话中白崇禧甚至对骂起来,蒋介石骂白崇禧不顾大局,白崇禧则反驳说:“请尊重各级指挥权。”
就白崇禧而言,淮海战役前,他对华中部队的控制度很有限,毕竟有黄维、宋希濂这两个蒋军嫡系兵团在,等到黄维兵团覆灭后。白崇禧的腰杆一下子硬了,他大肆扩充部队。白崇禧为代表的桂系的崛起,对蒋介石则是灾难,他被桂系好好得给上了一课。
刘峙:光亭,你总算来了
刘峙
1948年6月,徐州“剿总”设立,引发了国民党内部的一片哗然,大家吃惊的不是这个机构的设立,而是“剿总”总司令是刘峙。
面对非议,参谋总长顾祝同解释说:“我们考虑过两个人选,一个是刘经扶(刘峙),另一个是蒋铭三(蒋鼎文),蒋铭三昼赌夜嫖,比较之下,还是刘经扶好一些。”
顾祝同的这番说辞更不能服众,有将领直言:“徐州是南京的门户,派不了一员虎将,也应该派个狗来看门,如今派了一只猪,门户眼看是守不住了。”这段话也导致刘峙后来被人称为“猪将”,这段话流传很广,但究竟是谁说的却一直没有靠谱的说法。
刘峙自抗战初期在平汉路一溃千里之后,就被蒋介石弃而不用了,刘峙就任徐州“剿总”总司令前,还在上海赋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蒋介石在关键位置的用人,还是太欠考虑,在“剿总”这个位置上,资历的参考远大于能力,可是当时国民党军就那么些上将,又有多少人选可供选择呢?
蒋介石也清楚刘峙的能力,所以又任命杜聿明为副总司令兼国防部徐州前进指挥所主任,配合刘峙主持战局。刘峙在黄埔军校当过教官,和杜聿明有师生之谊,两人的配合还是不错的,对杜聿明的一些军事构想,刘峙也都是支持。但是,刘峙本人毫无思路,形若木偶。
1948年9月底,蒋介石让刘峙夺回济南,杜聿明制定了一个以几个机动兵团出击,向山东进击的计划,并获得了蒋介石的首肯。但就在杜聿明准备率部出击时,无人可用的蒋介石在去东北督战时,将杜聿明拉去当了救火队长。
杜聿明走后,徐州的将领们问刘峙下一步怎么办,刘峙摇摇头,表示光亭(杜聿明字光亭)走了,他有心无力。就这样,在杜聿明从葫芦岛撤军回来之前,徐州的国民党军一字摆开,形成了极为被动的态势,期间刘峙基本未做任何调整。
淮海战役发起,黄百韬兵团被围后,刘峙整日急得团团转,可就是拿不出救援方案。等到杜聿明被蒋介石派到徐州后,刘峙大喜过望,握着这个学生的手说:“光亭,你总算来了”。
如果说傅作义、卫立煌、白崇禧为不能完全控制部队而焦虑的话,那么刘峙却是巴不得把几十万大军全部交由杜聿明这个副手。
在杜聿明指挥邱清泉、李弥兵团救援黄百韬兵团的同时,在徐州的刘峙最担心的却是如何让自己免于当俘虏,他接连给国防部长何应钦、参谋总长顾祝同等人发去电报,希望让他离开徐州,去相对安全的蚌埠地区。
1948年12月3日,杜聿明率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撤离徐州,解放军追击部队截住了一个车队,发现其中有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的座车,解放军指战员大喜过望,以为捉了个大鱼,最后一问才得知,刘峙早就跑到蚌埠去了。
结语
杜聿明
在四个“剿总”中,刘峙的压力本该是最小的,因为徐州国军的主力兵团中,邱清泉、李弥这两个蒋军的嫡系兵团司令作战还是比较积极的;黄百韬虽是杂牌,但是此人的顽固程度超过绝大部分的黄埔将领,他对上峰的命令服从性也是很高的。徐州“剿总”的人事关系比其他三个“剿总”要简单得多。
刘峙很得蒋介石的信任,他的副手杜聿明也是将才,这些都是傅作义、卫立煌、白崇禧三人所不具备的。
卫立煌去东北时,失败已是定局,无非是时间问题;傅作义在陈继承走后,才勉强地对中央军有了一定的指挥权,但是当时辽沈战役已经打完,华北也已变成死局;白崇禧和蒋介石是互相利用,互相提防,这种关系之下,双方都不舒服。
刘峙本该是四个“剿总”总司令中,压力最小,最该给蒋介石鼓劲的,淮海战场也是三大战役中,国民党军兵力唯一占据优势的。可是,刘峙的能力实在难堪大用,再加上蒋介石的越级指挥,最终让国民党军残存的精锐,在徐州战场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