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居然出现百年安徽老宅!
在美国居然出现百年安徽老宅!
我们对美国的印象大多是
科技发达可并没有悠久的历史
但在经济发达的美国波士顿
却有着一栋叫荫余堂的安徽老宅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这一切都从二十多年前说起
南希是一个资深的中国迷
也是著名学者费正清的弟子
会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曾在北京中央美院学习中国艺术史
是美国赛勒姆迪美博物馆的负责人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1993年,南希到安徽休宁县黄村旅行
喜欢上了粉墙黛瓦的徽派古村落
那时她就萌生了把一座徽派建筑
“搬”回美国的荒谬想法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荫余堂即“荫及子孙”的意思
这座房子建于清朝康熙年间
位于安徽省黄山休宁县的黄村
总占地面积为4500平方米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荫余堂是一栋峡谷层楼
四水归堂的开井院落
整个建筑里面有16间卧室
还有中堂、天井、马头墙等等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整体的建筑风格就是典型的徽州民宅
算算时间,荫余堂至今
已经有将近200年的历史了
也算是一个古徽州建筑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后来子子孙孙逐渐搬离了这里
这个建筑也变成了空房
加上时代已经比较久远缺乏维修
荫余堂变成了危房即将被拆除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不过,荫余堂也算是时来运转
就在它即将被当地政府拆除时
南希出现了,她和当地政府
以及黄家后人协商后以1.25亿买下了荫余堂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买下荫余堂后南希立刻回国游走
在征得美国政府同意后
将荫余堂作为中美文化交流计划
他们开始筹备起了拆迁工作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1997年春天,黄家后人告别祖屋
荫余堂开始进行拆除搬迁工作
光是拆除就耗时4个月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拆下来的部件包括2735个木构件、972块石片
和当时屋内摆放的生活装饰用品
甚至连同鱼池、天井、院墙、地基
门口铺设的石路板和小院子也拆了下来
在拆卸的过程中也有惊喜发生
人们不仅发现了黄家主人上世纪
在上海经商时与家里的通信
也找到屋主的日记、杂记等各种文物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工人还在地板夹缝,墙角等处
发现清朝末年女人的发簪
和贴有清国邮票的信封
这些文物都价值不菲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荫余堂拆下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装了满满19个集装箱
就差没把空气和阳光装走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而老屋的原样也被完整地记录了下来
所有部件的具体位置经过精确的测量
他们要把这一栋建筑完整地搬到美国去
连同荫余堂里面的200年历史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1997年11月荫余堂拆散装船
而后抵达美国萨勒姆镇迪美美术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在随后的5年筹备期间
博物馆特意从安徽聘请的能工巧匠
对荫余堂各个部件进行测量、登记
将损坏腐烂的木质部件按原样重新打造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每一个“零件”都经历的一次重生
在异国工人的手里被重新架起来
在这里是一个新的开始
也是徽州老宅生命的延续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除了建筑本身,博物馆还购置了
原陈设在该屋中的家具、摆设
将荫余堂修复成80年代
原屋主黄氏家族最后居住时面貌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荫余堂保留了它在中国时的所有记忆
每一张墙上的贴纸、壁画
窗格、相框、照片、标语等等
连最细小的角落也不会放过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重建工作花了整整七年时间
2003年6月,荫余堂终于正式开放
第一天参观的人数就突破一万
美国人对远渡重洋而来的中国老宅颇有兴趣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荫余堂的许多参观者并没有来过中国
然而,当他们走进“荫余堂”的那一刻
就被这个徽派建筑所深深吸引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中国平凡百姓最朴实的生活形态
隐藏在每一块木头雕花的纹理里
每一个物件的摆放和陈列
都按照中国最传统的习惯还愿出来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由于搬迁和重建工作的不容易
博物馆对它的管理与保护也相当严格
每天限制参观人数和参观时间
且必须跟随导游分批进入,严禁拍摄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身处荫余堂,会一时分不清是
在美国博物馆还是来到了安徽黄村
建筑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每一个细节都还原了最初的样子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青砖黛瓦,马头墙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古香古色的庭院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全木建筑的阁楼和天井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雕刻精美的镂空木窗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室内也原封不动地保存了原先的样子
旧时上海的士林布染料和香烟
以及安放在墙上的播放了20几年
乡村广告和革命歌曲的小喇叭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从这一件件小物件折射出来的
是中国200多年间的发展历史
时间在这里好像凝固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迪美博物馆还特地为荫余堂做了
一个十分精美的网站网站提供了
荫余堂简史、荫余堂家谱世系
来往家信、建筑特色、搬迁过程等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并以多幅精确的3D透视图和视频
从各个立面和角度详细、立体地
再现了荫余堂的建筑构造和细节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沉浸在这样一座中国古典老宅里
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哪个民族
都可以从大宅的一点一滴中
开始了解中国文化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多年后,荫余堂第36代传人黄秋华
受邀来到了迪美博物馆
在看到老屋的那一刻忍不住落泪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她说:“记忆里我的家早就拆掉了
现在突然出现在我面前
我觉得非常激动”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这个“家”还是记忆中的样子
但美国的“家”已经不再是她的家
一座在中国即将被拆除的老宅
就这样在异国他乡重获得了新生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荫余堂搬迁的过程被拍成了纪录片
在纪录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让人深思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工作人员花了两年多的时间
从安徽600多栋老宅中挑出60栋
又从60栋中挑出6栋做选择
最后才挑选到了荫余堂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荫余堂无疑是幸运的
它来到美国获得新生
而其它被淘汰的599栋老宅
它们的命运又会怎么样呢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为了迎接荫余堂的到来
美国政府将当地民居拆迁
空出了一大块地方给它“住”
而后又大开绿灯支持荫余堂重建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从这件事也不难看出
我们在对传统建筑的保护
做的还是远远不够
甚至还不如万里之外的外国人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这是一个让人感慨万千的故事
如果没有南希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没有这样一段跨越千里的夙缘
年久失修的荫余堂将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