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张山水教程:详解山石画法(学习的好素材~)

.

山石是山水画最基本的内容,石是山的局部,山石的绘画,要经过勾、皴、擦、点、染等几个基本步骤或再增加提的程序。勾是用中锋或侧锋画石块的轮廓,确定其形状,勾的线条可依石的特征灵活运用。

勾石的顺序是先左后右,小的石块可由两笔勾成,大的石块可由三笔或三笔以上勾成。勾石的线条不能太简单,需有曲折、欹正的变化。皴是依山石的纹理以各种线条或点画出石头的质感或立体感。

何加林树石示范:

皴笔要简练,不宜过于密集,否则笔法就显示不出来,墨色也容易呆腻。擦是用干枯的笔肚依据山石的阴阳起伏稍加轻擦。擦是皴的一种补充,使山石的造型更具整体感和立体感。一般先皴后擦,也可以边皴边擦。染是以淡墨大笔湿画石之暗面,依据原有的明暗加以渲染,使造型显出立体感,调节石与石之间的空间感。点是用浓墨或焦墨点出山石上的苔点或苔草。

画完之后,若觉得黑色不足,可用浓墨或焦墨依原用的勾皴再提一次;提的线条并非依样重描,而要略相错开。先以较淡的墨勾或皴,后以浓墨提,且提后较为浑厚,富有变化。

山石绘画的基本步骤

步骤01:用中锋勾出山石轮廓,注意线条干、湿、浓、淡的变化。↓↓↓

步骤02:在暗部的轮廓内加皴,加强山石的立体感。↓↓↓

步骤03:在皴的缝隙间加皴,加强山石的质感。↓↓↓

步骤04:在皴擦间用淡墨渲染暗部,要多用水分。↓↓↓

步骤05:用焦墨加点苔或苔草。↓↓↓

步骤06:最后用淡墨加少量藤黄渲染出山石的颜色。对不满意的地方或勾、或皴、或点、或染,直至完成。↓↓↓

中国山水画基础-石法练习(大间小小间大):

素材来源腾讯视频,云山画馆创作!

斧劈皴画石法

斧劈皴的运笔多顿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这种皴法宜于表现质地坚硬、梭角分明的岩石。斧劈皴源于五代卫贤,盛行于唐宋,南宋的山水画家以斧劈皴用于水墨山水,加生了披染,出现水墨苍劲的风格。画斧劈皴常用中锋勾勒山石轮廓,然后以侧锋横刮出皱纹,再用淡墨渲染。斧劈皴分为大斧劈和小斧劈。

大斧劈皴画石法

大斧劈是一种偏锋直笔皴,起笔较重,直势皴出。大斧皴笔势宽阔,清晰简洁,适宜表现大块面的山石。

步骤01:勾皴并举,用侧锋长线画出局部山石结构,并用短斧劈皴画出第一面的石块效果。↓↓↓

步骤02:由简到繁、相势加皴,墨色由淡到浓,完善石块第一面,并用随意的线条勾出石块暗面的结构。↓↓↓

步骤03:用长线勾画出石块第三面的轮廓,并用长斧劈皴画出石块的体积感。↓↓↓

步骤04:根据山石的结构具体安排长、短斧劈皴,增强石块的体积感。↓↓↓

步骤05:待皴笔干后,用含水较多的淡墨染暗部,加强立体感。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染色,亮部染赭石色,趁湿接染暗部,暗部颜色要和亮部有所区别,可以在花青中加少许藤黄和墨色,即螺青色。↓↓↓

大斧劈皴用笔苍劲直下,需斩钉截铁,方中带圆,形式雄壮、磅礴,墨气浑厚。

小斧劈皴画石法

小斧劈与大斧劈相似,以较小的笔迹,表现山石的细致结构。小斧劈能体现出山势峻瘦削利、古朴遒劲的气质。

 步骤01:蘸浓墨,用中钎勾画出山石组合的轮廓,并交待出山石的脉络。↓↓↓

步骤02:枯笔蘸浓墨,用很多的小皴笔表现石块的轮廓、明暗和质感,笔触和笔触之间不重复,一次完成。↓↓↓

步骤03:待皴笔干后,用含水较多的淡墨染暗部,亮部留白,以加强立体感。↓↓↓

小斧劈皴用笔宜有披折顿挫,转折处无圭角,圆浑

披麻皴的画法

披麻皴又称“麻皮皴”,是线皴法的一种,五代董源始创。披麻皴以柔韧的中锋线的组合来表现山石的结构和纹理,这种线条好像分散披离的麻皮,因此而得名。常用于表现土坡或峰棱不太明显的石块。披麻又分长披麻、短披麻两种,用中锋笔,圆而无圭角,弯曲如同画兰草,一气到底,线条遒劲。

步骤01:先勾勒出山石的局部形状,由里到外进行勾勒,线条应挺直、流畅,笔气贯通。↓↓↓

步骤02:蘸浓墨,继续勾勒出外面的山石轮廓。↓↓↓

步骤03:继续勾画出远处的山石轮廓。画山石常用局部扩展法,即画好一个局部,然后进行扩展。↓↓↓

步骤04:进一步完善山石造型,并勾画出山石的主要脉络。↓↓↓

步骤05:山石勾勒完成之后,用侧锋或干笔进行皴擦。长披麻皴和短披麻皴结合使用。待墨干后用淡墨统一罩染,使山形更加整体化。↓↓↓

刮铁皴的画法

刮铁皴和斧劈皴一样都是面皴法,宋代李唐首创。刮铁皴的特点是:形态伟岸端正,骨体方硬,石纹横向切割,皴笔沿横线自上而下,似用锐器在铁板上刮行,由此得名。与斧劈皴相比,刮铁皴用墨含水量较少,笔触以竖向为主,用笔沉着有力,适合表现石质坚硬的山石。

步骤01:先用硬毫中锋重墨勾出山石的外轮廓及轮廓内的道道纹路。↓↓↓

步骤02:完善山石的轮廓,确定山石的脉络走势。↓↓↓

步骤03:然后以不干不湿之笔卧锋从线纹边缘向下刮,出笔要重,收笔要轻,取基劲锐之气及枯毛之趣。每道横纹间要留出空隙,以显凸凹感。↓↓↓

步骤04:用稍浅的墨色继续进行皴擦,皴擦时留出石与石交界的位置,同时注意山石的走势。深重的部分以较整的墨块切割。↓↓↓

步骤05:然后用淡墨笼染,将各个部位的凹凸变化统一在整体的块面关系之中。↓↓↓

荷叶皴的画法

荷叶皴因皴笔从峰头向下屈曲纷披,其皴法结构主体形如荷叶的筋脉而得名。常用来表现坚硬的石质山峰,经自然剥蚀后,岩石出现深刻的裂纹。荷叶皴外轮廓亦柔亦刚,柔美地表现江南土质山脉经雨水冲刷形成的肌理效果,刚劲地表现北方的高山峻峰。

《芥子园画传》——荷叶皴画法:

素材来源腾讯视频,版权归印记!

  步骤01:第一笔画出山头,线条由上至下生发,上粗下细,上实下虚。↓↓↓

 步骤02:第二笔继续画山头,用荷叶皴画山石,注意用线不能太粗。↓↓↓

 步骤03:开始皴画,绘画时可以将山石看成败落的荷叶或倒着的树枝。↓↓↓

 步骤04:边勾边皴,线条起笔稍微停顿,收笔要虚一些。画的时候尽量脑海中联想荷叶的筋脉。↓↓↓

步骤05:完善山石造型,最后用淡墨色进行罩染。↓↓↓

解索皴的画画法

解索皴是由披麻皴演化而来的,运笔比披麻皴要长,画面线条犹如解绳索,由此而得名。解索皴一般用中锋画皴法,运笔应干燥且呈发散状,淡墨浓墨混合而用,不可单一墨色,否则层次单一,缺少变化。
   步骤01:蘸浓墨,勾勒出近处的山头,线条上粗下细,上实下虚,墨色有浓有淡。↓↓↓

步骤02:勾勒出远处的山头,注意深远关系的表现,线条讲究统一中带变化,在这里是同一种线,不同的墨色。↓↓↓

步骤03:用淡淡的墨色,画出最远处的一座山头。↓↓↓

步骤04:待山石外形确定之后,由近处的山头开始皴画、染色,皴笔中锋曲线运笔,呈散发状,染法应为淡墨,否则“毛”的感觉会淡化。↓↓↓

步骤05:由近及远,边皴边染,墨色逐渐减淡,在笔触交互中体现出山石明暗起伏的气势,需强调的地方加以提笔。↓↓↓

牛毛皴的画法

牛毛皴是元代画家王蒙从披麻逡和解索皴变化而来的一种皴法,这种皴法细若盘丝,厚若牛毛,因此而得名。牛毛皴适合表现江南山川植被茂密、郁郁葱葱的景象。

牛毛皴的特点是用笔纤细飘动,层层编织,反复叠加,杂而不乱,密而不闷,乱中有规律,用墨时,浓墨淡墨夹杂而用,最后用焦墨提神。其点法最有特点,秃笔散点,有的苔点用笔扫出来的,或用笔肚点出来。用牛毛皴切忌行笔时杂乱无章,墨色单调。

步骤01:先用中锋勾勒出山石的结构。↓↓↓

步骤02:确定了山石形状之后,由石块的底部运用短线条开始皴画。↓↓↓

步骤03:根据山势,继续运用牛毛皴笔,皴画出山石的第一层次。↓↓↓

步骤04:逐层添加皴笔,线条要有规律,不可杂乱,留出山石的受光面,并在此基础上,用淡墨进行罩染。↓↓↓

步骤05:继续用浓墨进行皴画,层层编织,反复叠加,注意线条排列的疏密变化,最后用焦墨提神。↓↓↓

豆瓣皴的画法

豆瓣皴是点皴的变体,形如大小相间的豆瓣,聚散有序,因此而得名。豆瓣皴笔需蘸淡墨后把笔锋按扁,擦写出上圆下齐的点,墨色逐渐加深,层次不宜过多,两三层即可。皴画时,不能填满,适当留白,以体现山石的受光面。

步骤01:用中锋勾勒出山石外形,山头部分用笔方折,表现出山石的坚硬感。↓↓↓

步骤02:用短笔锋皴画,可以由局部画起,皴线应短而密,并用淡墨罩染。↓↓↓

步骤03:反复皴擦,并用点线的复皴使山石更加浑厚。↓↓↓

折带皴的画法

折带皴用中锋拖笔,再用侧锋转折横刮,向左行可逆锋向前,再转折向下,画出的墨线如“折带”,因此而得名。这种皴法用以表现方解石和水层岩的结构。元四家之一的倪云林喜画折带皴,用“渴笔”(笔头含水很少)画出,虚灵秀峭,极有艺术魅力。

步骤01:由上至下画山石,逆锋向左运笔,再转折向下。↓↓↓

步骤02:折带皴一般勾皴并举,在勾皴中塑造山石的形状。↓↓↓

步骤03:继续勾画、皴擦,石纹可用干笔擦画。↓↓↓

步骤04:根据上面介绍的方法,画出后面的山石,注意山石之间的深远关系,画完之后用淡墨进行罩染。↓↓↓

步骤05:对山石的暗面加擦笔,并用稍浓的墨色(也可用赭石加墨色)点染,增加山石的立体感,最后对画面进行整体的调整即可。↓↓↓

卷云皴的画法

卷云皴又叫云头皴,运笔多屈曲迂回,向中心环抱,犹如云彩一般,因此而得名。这种皴法由北宋山水画家郭熙创立。卷云皴法,用含蓄的圆笔中锋,以湿笔皴出山石轮廓,凹处以片状或卷曲之笔密皴,中侧锋并用。
   步骤01:勾勒出第一朵“云头”,注意线条宽、窄和深、浅的变化。↓↓↓

步骤02:由上至下生发,确定山形的大致走势,运线的笔法近似于蟹爪枝。↓↓↓

步骤03:连勾带皴,山石的暗面加以擦笔,加强立体感。↓↓↓

步骤04:按照上面介绍的方法,画出山石的完整外形。↓↓↓

步骤05:添加皴笔和擦笔,待山石形状基本画完之后,用淡墨进行罩染,最后用浓墨进行提点。↓↓↓

米点皴的画法

米点皴是米芾、米友仁父子从董源的米点皴变化而来的,用饱含水墨的横点,密集点山,泼墨、破墨、积墨并用,常用于表现江南山水间清晨雨后之云雾变幻、烟树迷茫的景象。

步骤01:中锋运笔,勾画出近处的山头,线条上实下虚,墨色上浓下淡。↓↓↓

步骤02:画出远处的山头,此画采用S形构图法,山脉迂回,用线需流畅。↓↓↓

步骤03:将山石勾画完整。↓↓↓

步骤04:用羊毫蘸足墨,笔尖蘸浓墨,卧笔而点,点出山石上的植物。↓↓↓

步骤05:由外而内,快速点皴,表现出山石的明暗效果;墨色的过渡要自然、和谐。待墨色至七成干时,可以在山头和外沿上进行复点,使之结实厚重。↓↓↓

钉头皴的画法

钉头皴形状如铁钉,像凿子在石头上留下的痕迹,常用于表现表面斑驳的山石,此法是江贯道比巨然山水中变化出来的,多用在为山水画远景的点苔上,根据画面布局的需要又通过浓淡干湿、近大远小等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远山树木丛荣的感觉。

步骤01:先勾画出山石的轮廓,在山石大的纹路基础上添加小的皴点。↓↓↓

步骤02:继续加皴笔,注意根据山石的体面关系,安排皴点的疏密关系和墨色浓淡。↓↓↓

步骤03:用淡墨罩染,待墨色干至七成的时候,进行复皴。需要强调的位置可以加以提笔。↓↓↓

雨点皴的画法

雨点皴又称雨打墙头皴,画时以逆笔中锋画出垂直的短线,密如雨点。雨点皴能表现出山石的苍劲厚重感,北宋范宽以此表现太行山的景致。

步骤01:先用中锋勾画山石的矾头,线条宜浑厚浓重。↓↓↓

步骤02:继续用线条勾画山石轮廓。↓↓↓

步骤03:丰富山石的矩形,注意排列的疏密关系。↓↓↓

步骤04:用短而直的线条进行皴画,用线要密集、笔气要连贯。在勾皴时要注意前后用墨的浓淡应有所区别。↓↓↓

步骤05:反复勾皴点擦,使山石更加浑厚结实。山石暗面皴点应更加密集,墨色相对较浓。↓↓↓

山的绘画步骤

画山起手先勾勒出山的轮廓脉络,要把一座山的正、侧、欹、斜、起伏转折、连绵走向一一表示出来,但又不是琐碎的堆砌,而是从整体着眼,表现出气势。山的大势确定之后,再沿脉络皴擦点染,才能连气贯脉,有质有韵。
   山有各种样式,主要包括巅、岭、岫、崖、岩、峦、川、壑、涧、陵、坂(斜坡)。山的形体如此之多,当然不是每一幅画面都能包含进去,必须根据构图的需要选用。一幅画不管包含哪些形体的山,都是从主峰画起。主峰确定之后,才依次画近、远、大、小等客体山;或拱卫于周围,或揖让于侧面,或呼应于远处,以主峰为中心,使群山连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气脉相通,缺一不可。
   画群山切忌无主次、零碎涣散,还要做到不暄宾夺主、主客不分。

步骤01:先勾勒山形,意在笔先,从全局着眼,确定好构图,先勾出近处山体的轮廓。边勾边皴,皴下不皴上,皴暗不皴明。↓↓↓

步骤02:由近至远,勾勒出山形的大形,对山的暗面加以皴笔。↓↓↓

步骤03:在第一步和第二步的基础上,再行变化,层层加工,勾皴并举,确定最终的山体形状。↓↓↓

步骤04:分清山体的大阴暗面,整体加一皴笔,确定出山体的整体明暗关系,然后分出小的阴阳面及物象的脉络纹理等,对局部进行勾皴,接着用淡墨进行罩染,待墨色快干时,用浓墨点出山石上的苔点和植物。最后在主要地方 ,再加以勾勒点染。↓↓↓

山石的特点是千奇百怪,但是石分三面,平面,坡面和立面,也就是凹凸阴阳。这三个面结合起来,能变生出万千的造型。

山石勾线用笔需要多变化,毛笔的中锋,侧锋并用,运笔要有顿挫和转折,提按,每一笔之间要有连断及避让,不然就画出一根死的,密不透风的线圈了,呆板没有神韵。具体请参照以下几条:

1、画大体轮廓,注意整体脉络走势,外为轮廓,内为石纹。画细节注意褶皱的开合。可以用枯笔简单的皴擦,初显出凹凸关系。

2、线条疏密相间,线条的浓淡这些都是一副好画的关键。石与石之间要有虚实关系,一副画一般都是画几遍才能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就是一遍一遍的找明暗,虚实的过程。实的石头线条用笔要坚硬,肯定,墨黑。虚的地方用线条要墨色淡。

这里也涉及到用墨的学问。墨分五彩:干湿,浓,淡,焦。

干用来皴画法。石头的纹理,暗面;

湿是墨里掺水用来渲染或泼墨。浓多用来画近处物体或阴面。淡多画远处的物体或明亮的面。

焦,比浓墨更黑,用来突出画面最浓黑之处,或勾点或皴。

总之,山石的勾勒画法,就是这些知识点,掌握这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画画需要有执着的精神。中国山水画博大精深,每个人领悟的程度都不一样。

现有龚半千课稿释文给大家做参考:

小石为石,大石为山。直立而长着为壁,圆而厚者为岭。平坦而光者为冈,中留空者为洞,山多必留云气间之,始有崚嶒之势。有石山有土山,有石戴土者,有土戴石者。画石起手,一笔画石左边。二笔画石右边。二笔合成一石。三石为垒。

石有直立者,有横卧,方不可太方,圆不可太圆。石要大小相间。亦有聚小石在下,而大石冒其上者。亦有大石在上,而上又加小石者。山外框为轮廓,内纹为分筋。皴下不皴上,下苔草所积阴也,上日月所照阳也。阳白而阴黑。

勾勒两字现被常用,一是指描画轮廓,一是指简练文字叙述大概情况,在国画中,勾勒法是指工笔画表现手法之一,另外两种手法是勾填法和没骨法,勾勒法的含意是:先以淡墨勾描出物象轮廓,然后着色,最后依形象需要用重墨或浓色,在原勾的轮廓线上勾线,这叫勒,勒的要求,不仅使轮廓线更清楚.精神,而且要根据物象的质感,決定用线的粗细浓淡,刚柔虚实,根据物象色彩,决定是用墨还是用色。

而关于山水画中山石画法,一般不讲勾勒,而较普遍用的是勾.皴.擦.染.点。

勾:就是将山石外轮廓.主要脉络关係勾画出来,起骨架作用;皴:原指皮肤开裂的纹理,在画上,表现山石的质性。

擦:运用擦笔须不见筆痕,显出墨色松而毛,达到苍茫效果,是补勾皴的不足,增加过渡墨迹。

染:皴擦后,用淡墨渲染。

点:点苔,表现附生于石上的草苔类植物,或代表远山之树,或是提醒画面,使之更趋精神。

勾,掌握轮廓线条的浓淡干湿,用笔轻重转折,中侧鋒并用,线与线要分清脉络,分清前后分面,如图,

皴:是画山石明暗凹凸的技法,传统画法有近二十种,这里选常用的几种皴法简介一下。

披麻皴,用繁复的线条,弧形角度积迭起来,笔势上轻下重,表现出明暗,不可刻板,不可紊乱,皴擦并用,可使骨肉勻整,刚柔相挤,適表现江南山水,见图,

折带皴:用笔多以侧锋取势,横平的线条,转折处用力,线条转笔锋不转是折带皴的特点,宜用干笔,使转折处有坚削的山石感,表现山锋或平坡石骨寒瘦的气氛,元倪瓒精此法,见图

斧劈皴,传统山水表现雄伟山势常用皴法,要求深厚墨气和雄壮笔力,表达山石磅礴气势,适表现北方山石,宋马远精此法。见图

米点皴,宋米芾以此法作雨景山水,故称米点皴,以浓淡干湿的平点,表达雨中山岳迷濛状态,关健在于笔墨交融,待墨点干透,以清水刷湿,至半干湿时再以淡墨阔笔抹染,分清浓淡层次,使点与点间融合统一,见图

云头皴,勾轮廓线时就以园浑

笔触如云头上升,随势皴筆,细密流利,舒卷如雲,见图

解索皴,见图

乱柴皴,中锋逆锋行筆,自上而下,墨气淋漓,笔形虽乱,但不离山形脉络,见图

釘头皴,与雨点皴,豆瓣皴同一体,见图

泼墨皴,意在笔先,审慎下笔,阔锋横卷,使笔轻重转折与墨的浓淡干湿相融合,要与纸的性能相配合,见图

马牙皴,以纵横线条积迭而成,多用干墨,表现山岳崖壁耸拨宏伟气势,见图,

掌握传统山石皴法,活学活用,实际运用中会创造新的皴法,如傅抱石的抱石皴,黄秋园的秋园皴等。

石分三面是基本的山石结构法,我们用一个几何体来说明石分三面

:1、2、3分别代表三个面,三个面形成体积感。

参照前面的几何体,我们来理解山石的三个面。

山石的三个面使我们可以表现出体积感,同时可以画出凹凸感。

同时山石还可以分出阴面和阳面,阴面是指不受光的这一面,阳面就是受光面。

画山石勾勒法,往上的用笔称为“勾”。

往下的用笔称为“勒”。

勾勒时要注意线条的额粗细、用笔的快慢。

墨色上要有变化。

山石有中间凸出的,犹如鼻隼。

勾勒外形之后就可用皴法,皴法是表现山石结构和地貌特点的额方法。

山石下面这一笔不可画平。否则这块山石就像个“饼”一样,是平的。

垒山石时,山石要有大小变化,

山石的勾勒用笔要有提、按、转、折的变化。

这样的线条表现缺少提、按、转、折,线条不够丰富。

切忌两边的形状成对称。

注意石头的空间分割。

两块山石要分出一大一小。

垒石方法:小间大,大间小。此为三块石头的表现方法。

四块山石的表现。表现垒石时候切不可生搬硬套,要学会举一反三。

安排山石大小结构的同时,留意远近的表现。

1.勾勒好一块山石的外形。

2.在外轮廓的转折处添加皴法。皴法也可理解为:把一块大的山石分成更多块小的山石,所以每加一笔皴法,山石就多了层结构。

3.继续添加皴法,理解皴法的意义。

山石的结构、大小、转承关系,均可由皴法来完成。两块大的山石构成了画面的主要部分,下面的小石块起到了丰富画面的作用。沿着山体画上一层松林,添以屋舍,再画远处的松林。屋舍要藏,不可尽露,松林可不画松枝。这幅作品运用对角关系来构图。

“北宗”山石的画法

一、皴法

皴法,是表现山石、树干等物象结构、纹理、质感、体面及向背关系的重要形式手段。尤其是描绘山石,皴法一向被视为法之大端。皴法名目繁多、面目各异,具有较强的形式感和特殊的审美效应。这里仅谈一谈“北宗”山水中常用的皴法。

据古今画谱所示,山石的皴法达五六十种之多。就是同一种皴法,也有多种变化,繁、简、工、写各不同。而且,有些皴法之间界线模糊,不易分辨。有些皴法可互相混用,有些皴法会产生一些似是而非的变化,这些都使初学者难于捕捉和把握。为了便于领会,我们根据诸种皴法的形式规则、笔墨特点和构形方法,将皴法大致分以下几种:

图一

图二

(一)线皴类(见图一),即以线形笔触组成的皴法结构。其多为弧线形(如披麻皴、解索皴、荷叶皴、云头皴),也有直线折转形(如折带皴、叠糕皴)和硬笔直线形(如长斧劈皴、乱柴皴)。弧线形皴法为“南宗”山水中的主体皴法。

(二)面皴类(见图二),即以较宽阔的笔触组成的皴法结构,多呈块面形,如大斧劈皴、小斧劈皴、鬼面皴、拖泥带水皴、刮铁皴、马牙皴、直擦皴等。(1) 

“北宗”山水画技法(2)

(三)点皴类(见右上图),即以点状的笔触组成的皴法结构。其名往往依据点的形态所给予人的形象联想而定,如雨点皴、钉头皴、芝麻皴、豆瓣皴、泥里拔钉皴等。亦有以创法者的姓氏定名者,如米芾所创的“落茄法”,又被称为“米点皴”。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皴法,不可硬性归于哪一类中,如傅抱石笔下的散锋团簇状皴法结构及张大千晚年彩墨渗破结构。有的皴法之间的关系微妙,稍加变化便能互相转化。如雨点皴略加放大便成豆瓣皴,雨点皴笔锋跳脱出尖即成钉头皴;小斧劈皴放阔即成大斧劈皴,拉长即成长斧劈皴,等等。那么,哪些皴法属于“北宗”山水的皴法范畴呢?这是我们需要弄清的首要问题。

面皴类、线皴中的硬笔直线形及点皴类中的部分皴法(除米点皴、豆瓣皴之外),都可纳入“北宗”山水的皴法范畴之内。特别是斧劈皴,应视之为“北宗”山水的基本皴法。“北宗”山水中的许多皴法都是从斧劈皴中脱化而来的,或是斧劈皴的变种。所有面皴类山石,皆可归入斧劈皴的系统之内。画好斧劈皴是掌握“北宗”山水画技法的至关重要的环节。(2) 

“北宗”山水画技法(3)

二、斧劈皴及其结构特征

斧劈皴的笔触有大有小。大者称大斧劈皴,其笔触阔而长(见图一);小者称小斧劈皴,笔触窄而短(见图二)。大斧劈皴、小斧劈皴可以同时出现于一幅画甚至一块山石中。

图一

图二

大斧劈皴多用于表现块面严整、坚顽凝重的大石或较近距离的石质峰峦。因其轮廓方硬、筋骨外露,皴笔“如铁斧劈木,劈出斧痕也”,故又称“勾斫法”。画时需用狼毫硬笔,通常先以中锋勾勒山石的外形及大体结构,再以侧锋大笔触刮扫,墨色要蘸得饱满一些,入笔略实,出笔稍虚,直向行笔,速度要快。(3) 

“北宗”山水画技法(4)

图一

图二

(一)要有立体造型意识。一块石头或是一座山,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由大的块面所构成的。加皴的多少、墨的深浅、皴的部位,都要考虑立体效果,不要把石块当成一片石板,把皴纹变成平面上的褶皱。表现结构复杂的石块时,需在主体结构的基础上考虑石块的高低、凹凸和块面的转折变化。

图三

图四

(二)轮廓的转折应与石块的体面变化相吻合。皴笔不可与轮廓相左。轮廓若处理不好,皴法也将无法表现好。内部轮廓的疏密也有转折过渡的作用。在表现石块体面时,我们可先勾后皴(见图一、图二),亦可先皴后勾(见图三、图四),还可以勾皴并举。(4) 

“北宗”山水画技法(5)

(三)皴笔的走向有横向、直向、斜向之不同,笔触有大小、长短、疏密之不同。如图一中,山石的皴笔或横、或斜、或纵,呈现多向性;笔触也有长短、疏密的不同变化。皴时要注意浓淡、轻重、虚实的变化。笔触一定要有飞白,不能画成僵硬的墨块。表现山石的最暗部时,可用重墨封实,不见笔痕。皴完后,可用淡墨进行局部渲染,以加强体积感。行笔时,笔与纸面应形成一定的角度,不可将笔毫完全横卧在纸面上。要用笔腹拖擦,以显露出皴笔的锋芒感。

小斧劈皴多用于表现比较坚硬、粗糙、嶙峋的山石形质。以此皴法刻画的山石多方直,块面切割较小,纹路略显细碎。刻画的轮廓应方硬遒劲、棱角分明,亦可方圆相间、刚柔相济。小斧劈皴的画法与大斧劈皴相似。不过,大斧劈皴的笔触阔而长,笔锋与纸面形成的角度小;小斧劈的笔触窄而短,笔锋与纸面形成的角度大。用小斧劈皴表现山石的轮廓时,多用中锋,亦可中锋、侧锋并用。皴笔应注意疏密与浓淡关系,切忌皴得过满和疏密过于平均。笔触应随物象的向背、虚实显现出巧妙的节奏变化。如图二中,笔触随山的轮廓而呈现“人”字形皴笔,注重了虚实的变化。行笔的方向应从物象的结构和明暗关系出发,除了有上、下、左、右的不同之外,还要有内向行笔与外向行笔的区别。渲染时,要注意物象的大的转折关系,不要因笔路细碎而影响整体效果。

小斧劈皴不宜太放纵,故此皴法多用于较工致的山水画中。 (5)

“北宗”山水画技法(6)

拖泥带水皴法(见右下图)是斧劈皴的一个重要变种,又称“带水斧劈皴”,为南宋画家夏圭所首创。这种画法实际上是将斧劈皴与渲染的技法巧妙地结合起来。它除了具备斧劈皴的特点之外,在用墨上尤其体现出变化多端的特点。在矾宣及矾绢上作画,更能发挥这种皴法的长处。方法是先用浓墨、湿笔迅疾皴擦,然后趁湿用淡墨水扫开,极淡处用净水笔再接着扫,从浓到淡,从有到无,勾皴结合,一次完成。浓皴与接扫都用同样的狼毫笔。接扫之后也要见笔触,要扫出飞白,以求得苍劲疏透、清润洒脱的效果,给人以烟岚轻动、畅动淋漓之感。落墨要洁净,不可重笔、复墨,必须一遍完成。这种方法在画各种面皴类山石中可部分使用,以增含蓄之致,避免笔触过于外露。

应艺术表现之需要,也可在生纸上作拖泥带水皴。要点在于处理好浓墨、淡墨及清水间的关系和变化。其间的接合无法用晕扫的方式,故只能趁湿碰撞接合。可先淡后浓,亦可先浓后淡。当重墨施足之后,为了浓淡过渡自然,不要再蘸重墨。当笔运行到一定程度时,笔锋会因水分渐干而难以为继,但余墨尚存,则可用笔尖汲取少量清水继续行笔。当笔墨行至原来清水的皴擦处,两者便会自然地接合、渗透。这时,生纸上就会出现润泽而多变的笔墨痕迹。(6)

“北宗”山水画技法(7)

三、属于斧劈皴系的其他皴法

(一)雨淋墙头皴(见图一),明曹昭在《格古要论》称之为“泼墨矾头”,是纵向大斧劈皴的一个变种。其特点是“浓湿墨、大笔触”。采用此皴法表现山石时,笔锋要偃侧,自上而下挥扫,趁湿再用水笔向下接,行笔要放逸狂纵,墨迹要上浓下淡,至下部慢慢消失。因此皴法有雨水从破败的墙头上向下冲淋的感觉,故而得名。

图一

图二

在生纸上可直竖中锋牵拉,笔锋入纸要狠、重,再以淡墨水破之。以此皴法刻画的山石宜用破碎的小点作苔,亦可用泥里拔钉点作苔。

(二)骷髅皴法(见图二),又称“鬼皮皴法”。其形体结构较为特殊,往往石骨瘦峭、形态怪异,若“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适合用此皴法表现的石块,外形凹凸多变,表面多孔洞,莫可端倪。因石质不同,石的纹理也面目各异,有石纹多层如褶者,有石面被水侵蚀为大小不同的洞穴者,有大洞中套小洞甚至透漏者,还有石质坚硬、块面结构明显者,故在刻画时要尤为注意。勾轮廓不宜用长直线,要时直时曲、时凹时凸、时方时圆,以表现出顿挫劲健之感。皴石纹时,宜线面结合,意在弹涡皴及鬼面皴之间。要处理好石纹及孔洞之间的关系,二者既不能相混,又不可截然分家。

此外,还要注意留出石面的受光部分。近代马企周《山水画诀》云:“园林中之奇石,皴法名曰'鬼皮皴’,又名'骷髅皴’,画法形态宜奇,骨气血脉宜贯通,瘦、透、秀、漏为总诀。然虽欲玲珑,洞不可过多,皴法亦不可繁冗,总以气清为要。”(7)  

“北宗”山水画技法(8)

(三)鬼面皴法(见下图),是一种点、线、面相结合的皴法。适用于此皴法的山石特点为:山势峥嵘,石貌突兀、怪骇,从视觉上给人以神秘诡谲、奇异莫测之感。鬼面皴法的外形及结构要复杂多变,勾线要方圆相济,骨气、血脉要贯通。我们可先以中锋笔略勾轮廓和切割皱裂,然后依照山石的结构、阴阳皴之。皴笔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以呈现多种笔触形态。不过,多以小斧劈的笔形为主,或短线,或块面,或小笔触,或大笔触。墨色的变化也要丰富。笔锋应时聚时散。皴笔的走向及用力的轻重要根据山石结构随时调整。此种皴法的点苔宜用竖点及泥里拔钉点。与之相配的树法多为蟹爪枝、螳螂枝等。此皴法绘制出的山石形貌极富主观色彩,有一种“丑石奇岩美无双”的感觉。

“北宗”山水画技法(9)

(四)钉头皴法(见图),属点皴类,可视为小斧劈皴的变体。此皴法适于表现坚顽严整而表面纹理崩蚀、细碎的大块山石或峰峦。这种皴法表现出的山石往往具有雄峙、峭拔、严凝、  的质感。勾皴的笔法似介于小斧劈皴与雨点皴之间。将小斧劈的笔触缩小,或将雨点皴的笔触放大且出尖,即可成钉头皴。勾轮廓时要方硬,且大小相间。皴时用有尖的笔,以锋头勾挑,入笔顿、收笔戳,如铁钉之状。片片点 ,密集攒簇,下笔如凿,笔笔有力,凿痕缀满山石。石面上,笔触的分布要有疏密、聚散的变化,阴凹处皴笔宜多而密,阳凸处应少而疏。最亮处要留出空白,不要皴得过密,以免使石体显得扁平。最暗处可采用实染的方法。勾皴完成后,可用淡墨水逐层晕染,以小笔触的跳跃感突出明暗对比及转折过渡关系,增强体积感、整体感。也可用拖泥带水的方法将笔触连缀起来,使其有一种异样的效果。如果将钉头皴的皴笔拉长,又可变为“钉头鼠尾皴”,即长斧劈皴的变体。(9)

“北宗”山水画技法(10)

(五)刮铁皴法(见图),属斧劈皴的一个分支,为宋代李唐首创。此皴法应属斧劈皴的雏形,大斧劈皴即由此演化而来。刮铁皴的特点是:形态伟岸端正,骨体方硬,石纹横向切割,皴笔沿横线自上而下,似用锐器在铁板上刮行,颇有力度。具体画法是:先用硬毫中锋重墨勾出山石的外轮廓及轮廓内的道道纹路,然后以不干不湿之笔墨卧锋从线纹边缘向下刮。出笔要重,收笔要轻,取其劲锐之气及枯毛之趣。每道横纹间要留出间隙,以显凹凸感。深重的部分以较整的墨块切割。最后用淡墨笼染,将各个部位的凹凸变化统一在整体的块面关系之中。与一般的斧劈皴相比,刮铁皴用墨含水量较少,笔触以竖向为主,用笔沉着有力。此皴法适于表现雄壮的北国山岳。

在画山石的顺序上,“南宗”与“北宗”之间并无多大出入,基本上都是按勾、皴、染、点的步骤进行,但“北宗”山水忌讳“干擦”这道工序。因为“北宗”山石的墨法需要干脆利落、明朗醒透,若用擦笔则极易造成画面浑浊。皴法的笔触、飞白,尽量不要掩盖。为了避免皴笔的单薄、外露和生硬,必须加强对皴法的练习,同时也不可忽略对染的练习。

这里有三个墨法要领需特别注意。1.墨色的过渡分为阶梯状的变化和渐变状的变化两种,皴时一定要掌握好。笔不要蘸墨太勤,蘸墨太勤会造成墨色一律而少节奏变化。2.皴法要相错、相连,不可相叠,要使浓、淡墨在未干时相接。多用破墨法、泼墨法,不用或少用积墨法。3.要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浓中有淡、淡中有浓。局部可以染代皴,亦可以染接皴。在调整大关系时,可以用分染和统染的形式,使皴笔含蓄而不失神采。(10)  

“北宗”山水画技法(11)

马牙皴(见图)是小斧劈皴的一个变体,是一种用方笔勾勒、分割石块结构的方法。因其形奇古多方,且大方块中套小方块,如马牙龇露,故得此名。小方块聚集得较密者,略似破垣断壁,俗称“败墙皴”。生活中这种地貌并不少见,如庐山的锦绣谷、仙人洞一带山体便比较典型。画时要勾、皴结合,似勾似皴,重叠切割,给人以石纹斑驳、凹凸不平之感。最后以淡墨染明暗,直至画面苍润。

四、点苔法

点苔是山水画形式构成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山水画重要的表现技法之一。它的表现功能主要有四个方面。1.用以写近石、坡脚、浅滩、苔草、小树和远山上的植被、碎石之类,使画面更加丰富而焕发生机。2.加强层次关系,起到醒目提神的作用。苔的疏密、虚实在局部可以加强空间感,也可以使山石转折过渡更加自然。3.出于形式构成的需要,“不必拘泥为何物”(《梦幻居画学简明》),以求“助山之苍茫”和“显墨之精彩”。4.可以遮盖败笔及稍乱的皴迹,或某一部分缺少分量亦可以苔作补。点苔看似简单,实则难度很大,故前人有“画山容易点苔难”之说。苔点好了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点不好反倒成为赘疣。(11)  

“北宗”山水画技法(12)

苔形的种类很多,而且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可塑性。苔形有介字点(见图)、横点、竖点、斜点、方点、圆点、攒点、叠点、芒点、衄点、破点、上整下破点、嵌色点、套色点、叠色点等多种。画“北宗”山水,点苔宜少,笔触宜小。斧劈皴常用圆点、方点、上整下破点。长斧劈皴多用介字点、小圆点。鬼面皴及云旋式斧劈皴多用竖点、泥里拔钉点。点状笔触的皴法,如钉头皴、雨点皴等,苔点应集中于某一部位。苔点与皴不能相混。我们要善于把握苔点与山石之间的关系。点苔时,一要审慎,二要大胆,要放得开、收得住,做到既轻松又用力,既精心经营又自如随意,既遵循法度又不拘泥于法度。另外,还要一口气点出,而不要一个点一个点地摆、布、排。只有做到这些,苔点才具有气息和活力。(12)

“北宗”山水画技法(13)

北宗”山水的树法

“北宗”山水的树法与“南宗”山水的树法之间虽不似它们的山石法那样泾渭分明,但也有较大的区别,这表现在树形、笔趣、墨韵、符号特征、细节描绘及总体感觉诸多方面。清布颜图在《画学心法问答》中说:“前人有云:'山有家法,树无家法……树成之后,诸家山石俱可任意配搭。’此论似是而实非……不知树之配山,不徒以皴合,贵用笔同。”树木的风格与笔墨基调必须与山石相协调、相统一,这样才合于理法,看上去才舒服。

“北宗”山水的树法特征,主要表现在枯枝、藤蔓以及松、柏、梅、柳、竹、芦苇等的画法上。如“车轮松”、“马尾松”、“马鬣松”、“钉头枝”、“雀爪枝”、“拖枝”等形态,大都出现在“北宗”山水画中。笔者仅就“北宗”山水中的一些典型树法图式分别加以解说。

三山五岳实际上襄括了中华大地东西南北的地域性地质特征,学习山水画必得从 山石的基本结构、基本画法入手,这方面古代画家凝结而成的各种画石法、皴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它们是山水画表现方法的归纳性总结,具有典型性。本组素材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山石画法,供大家参考。内容节选自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美术爱好者之友 怎样画山石(提高篇)》,康荣著,尊重版权,如需要深入学习,请购买正版图书。

画山石的笔墨方法举要

1、先勾斫后渲染法:

此方法对初学者较适用,先以笔勾画山体轮廓线,然后根据画面的需要,在山石的凹陷、背光处用浓淡不等的墨色渲染,使其具有一定的厚重感与空间感。方法为用淡墨在需染处一遍染完后,将干时再加稍深于前一遍的淡墨加染一遍,依次类推,直到层次毕现、意图表现满意为止。

2、湿染法:

是烘晕法的一种表现手法,它是大面积着色不需要露出笔痕时,采用的一种烘托方法。先用喷壶将整个画面喷湿,而后依据先前用木炭打好的轮廓或心中的物象,用墨由淡到浓,一遍一遍地加,用笔宜干净利落,忌拖泥带水、犹豫不决,毛笔上的水价宜少不宜多。

3、简笔法:

简笔画的先驱当为南宋染楷、物溪、玉涧等禅宗画家。用笔精练概括,运墨雄浑中见洒脱,虽寥寥数笔,却暗藏玄机,引领观者想象参于完成作品的创造。但是初学者了解一下就可以了,不必急于跟进地学。

4、渴笔法:

笔枯墨少,用笔宜干且淡。相传元代大画家倪云林作山水时,笔笔从口中出(笔蘸墨后在口中舔笔然后落墨纸上),因唾液具有一定的黏度,和墨得当,则有润含春雨,干裂秋风的笔墨效果。实际上此法是山水画中的一种画面的调节技巧,是皴擦用线造型、以虚线用笔的一种方法,它与揉、扫等虚化的用笔着山水画中起着烘托的作用。此法关键在一个虚字,虚中有物,虚而不薄,虚实相生,是其真正的含义。

5、渍墨法:

渍的含义是浸、沤的意思,是用含水量较多的浓淡相间的墨,酣畅淋漓、有序地表现物象的用墨方法。落墨于纸上的墨痕如同斑渍,笔道最初运行的痕迹依然明晰,运用得当,可以使画面出现浑厚自然,笔迹、墨痕饱满润泽,笔墨层次丰富而又含蓄的效果。

6、积墨法:

墨色由淡到深一层一层地叠加式加深,其目的是充分表现山石的结构、凹凸、阴阳和层次,使画面产生坚实厚重的效果。用积墨法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对象,不能为积墨而积墨,将主次关系搞颠倒了。

7、浅绛法:

浅绛山水是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色颜色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元代画家黄公望、王蒙等人喜好作此种山水画并形成风格,一直影响到今天。

8、浓破淡法:

是破墨法的一种表现形式。破是指渗破、交揉的意思。先将所需画的物体以淡墨点染、勾画,趁其将干未干时,用浓墨在物体凹陷背光处点画,浓墨与淡墨自然渗化、交融,可产生滋润、淋漓的效果。

9、墨色破彩色法:

是破墨法的一种表现形式。即在画上设色后,趁其未干时打上墨点,使之在纸上化开,产生色墨自然渗化的效果,要求模糊中求清醒,清醒中求模糊。

10、宿墨法:宿墨及陈置多日研好的墨因胶性退化渍化较快,既黑又亮,着纸后具有一种透明感。有时宿墨也可以当作色彩用,在已画好的画面的墨色中用上几点宿墨,可获醒目提神之效果效。

11、焦墨法:用焦墨作山水,会给人以较强的视觉冲击力,通常是为了加强画面的对比度和增加画面的层次,须得枯焦苍劲、枯焦华滋的意趣。如一组树中有一棵以焦墨点叶,就会使一丛林木层次鲜明。在山石上用焦墨点苔,似众山皆醒。

12、泼墨法:此法要求形意为先,意领墨随,作画时需要肯定果敢,不可拘于小节,须通幅景色形态在胸,随机而发,一气呵成。

泰山石的画法举要 (一)

泰山石山脉清晰,多方折有角,大块小块组合。高峰突兀雄浑,山顶横卧石为主,山腰多突块石竖立,整座山如龙爪形撑开,稳实厚重,用荷叶皴的笔法入手,易于把握其整体结构。

第一步:以长锋羊毫笔中、偏锋间用,顺锋画前景第一组山石。

第二步:勾画前景第一组后方上升的山石,请注意用笔要流畅,线条要有浓、湿、干、淡的变化。

第三步:用比前景淡的墨勾画后景的山石。注意线条横纵向的疏密比较。

第四步:用浓淡不同的墨打点,近处的点打得浓一点,远处的打得淡一点,以浓淡墨点苔法分出山石的结构和层次,形成近浓远淡,近实远虚的面貌。

泰山石的画法举要 (二)

第一步:画前景山石的形和结构。

第二步:画右上部山石的外形、结构。

第三步:用较淡的墨画背景层次山石,顺手用淡墨在山石的凹陷处皴擦。

第四步:在预留好的位置画灌木丛,并打点收拾完成。

华山石的画法举要 (一)

华山山势险峻,以峻拔雄健称世,主峰高出云表,石如刀削,其石纹理多直上直下,竖起挺拔,结构突兀,以巨型石为主,山顶长松。

第一步:用中浓墨勾画前景横卧的山石,随即用淡于前景的墨勾画后景的山石。请注意用笔虽以方折为主,但也要融入一些圆转之笔。

第二步:沿着山石结构的凹陷处,用淡墨皴出阴阳关系。

第三步:以赭石色、石青色、石绿色皴染前景山石,以淡花青色和墨染远景山石。

第四步:用淡墨轻勾白云与渲染时留出的云气融合,待染色将干时用浓淡墨点苔收拾完成。

华山石的画法举要 (二)

第一步:用中浓墨勾画前景横卧的山石,请注意预留出云的位置,然后用稍淡一点的墨勾画画面中央区域的山石与白云。

第二步:在中央区域山石的左方,接画完整个山体的形体结构。

第三步:在山石上施以赭石色做底。

第四步:待颜色干后再施以石青、石绿色,最后用浓墨勾松针,添松树,染远山打苔点,收拾完成。

黄山石的画法举要 1:

黄山石竖起如箭,直向云宵,千峰林立,万壑幽深,其山形交错嵯砣中多变化多奇趣,加之江南江北云层在此相聚,使得黄山云海萦绕,山上山下光照空间变化无穷,难怪徐霞客有黄山看岳的感叹。

第一步:用渴笔浓墨从前景开始勾画山体的外轮廓。

第二步:随手画出第二层次的远山,注意线条的粗细、疏密变化。

第三步:在山石的凹陷、背光处用墨打点作底,分出山体的前后层次。

第四步:等干后将画喷湿,用赭石色在染湿的纸上渲染近处的山石,用石青色在墨底上打点,用极淡的墨画远山,收拾完成。

黄山石的画法举要2:

第一步:顺锋用笔从左到右画出山石的外轮廓。

第二步:顺手画出点景松树的大体形态。注意线条的疏密、横折与纵向的对比。

第三步:在山石的凹陷处背光面以淡墨皴擦使暗处丰富立体。

第四步:在受光面设以赭石色,在背光凹陷处以较深的墨渲染,趁其将干未干时施以石青色,最后用淡墨调和花青色画远山完成。

太行山石的画法举要1:

太行山石以水层岩叠糕状石为结构,多断崖、悬壁。山顶黄土覆盖种庄稼、植树,造成形态上刚中有柔、苍茫中见浑厚,景观独特。

第一步:从前景向后景起手画石,随手用稍浓一点的墨勾画中景的山石。注意,开始画山石时可多留活眼,不需要画实,将山石大概轮廓勾出即可。

第二步:用更淡一点的墨画远山。

第三步:随后用侧锋皴擦山石凹处,分出山石的前后、大小和立体。

第四步:用赭石渲染山石并打点收拾,注意,染赭石色时不可将山石染遍,还要留一点白,这样山石才有凹凸感和层次感。

太行山石的画法举要 2:

第一步:以渴笔淡墨勾画前景、中景的山石,从左到右勾画。注意,虽然用墨不是很浓,可淡中要有浓淡干湿的变化。

第二步:以淡赭石色和淡墨较干、松地擦皴。

第三步:用较淡的墨顺锋由上到下皴出山石凹、暗部。

第四步:画出远山,使画面产生空间感,然后根据画面的需要,在山石的某些部位用较深的赭石勾勒,使之醒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