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璧寸阴说“尺寸”

爱国诗人陆游晚年在一首生日诗中感叹:“白首功名无尺寸,茅檐还听雨声眠。”这里是用长度单位名词“尺寸”来形容“短小”、“些微”,意思是自己头发都白了,还没有取得些微的功名。

那么,最常见的用来表示长度单位的“尺”和“寸”它们的本义是什么呢?古人一般用什么样的字来表示长度呢?古代的尺寸与今天的尺寸究竟孰长孰短?

先来看看“寸”。小篆写作“

”,云梦睡虎地秦代竹简里写作“

”。《说文解字》:“寸,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从又从一。”寸是一个指事字,一横指明了寸口所在的位置,所以其本义就是人的寸脉,即手腕上边可以切脉的部位,从这一部位到手掌的跟部的距离就叫做一寸。“尺”也是这样,金文作“

”,像人形,加一短横表示人小腿部足上十寸处为一尺;云梦秦简写作“

”,与小篆基本相同,改从人为从尸(人体很多部位字都从尸)。《说文解字》里说:“尺,十寸也。人手却十分动脉为寸口,十寸为尺。周制,寸、尺、咫、寻、常、仞诸度量,皆以人之体为法。”

原来古人对长度单位的命名,都是以人身体的某个部分或某种动作为依据的,例如寸、咫、尺、丈、寻、常、仞等都是。在这些名称中,尺是长度的基本单位。一尺的长度与一手的长相近,容易识别,所以古时就有“布手知尺”、“尺者识也”等的说法。周代以前的长度单位的名称,经过《汉书·律历志》的整理,保留了寸、尺、丈三个,并在寸位以下加一“分”位,丈位以上加一“引”位,十分为寸,十丈为引,这就是所谓五度。再小的长度单位,一般生活中不太使用得到,大都是算数学者使用或文人墨客写作时为强调微小而使用的。南北朝时代的《孙子算经》卷上有“蚕所吐丝为忽,十忽为一秒,十秒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的说法。

另外古代的尺寸与现在我们使用的尺寸并不完全相同。我们读《三国演义》,看到刘备身高七尺五寸,张飞身高八尺,关羽身高竟达九尺!如果按照现在公制与市制换算,关公岂不是成为3米巨人?其实秦汉时代的一尺大约只相当于今天的23厘米左右,这样刘备身高大约是1.73米,张飞是1.84米,与现代人的身高也差不多。只是关羽的九尺身高还是有一点夸张成分的。

尺寸除了表示长度外,还可以用来比喻时间。比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就是一句人尽皆知的比喻时间宝贵的名言。这句诗最早出自唐王贞白七绝诗《白鹿洞二首》中的第一首:

读书不觉已春深,

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

周情孔思正追寻。

为什么光阴会用长度单位“寸”来表述呢?原来古代是用日表或日晷这样的仪器来观测日影以定时刻的。成书于先秦的《周礼·冬官·匠人》中就有用日晷定时间的记载。日影是可以计量长度的,因此古人就用表示长度单位的寸、分等来计量光阴的长短,以致出现了“寸阴”“寸晷”“分阴”等词汇。成语“尺璧寸阴”指的是日影移动一寸的时间价值比直径一尺的玉璧还要珍贵。其出处就是西汉刘安及其门客所著的《淮南子·原道》:“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

在两汉魏晋南北朝的许多诗文中,我们可以找到把光阴与珍贵的璧、珠玉、玙璠等进行比较句子,这些都是启唐王贞白把“一寸光阴”与“一寸金”相比较的先河。自王贞白把光阴的宝贵与金相比之后,到了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写了一首题为《春宵》的著名七绝:

春宵一刻值千金,

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

秋千院落夜沉沉。

从此,“春宵一刻值千金”,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一刻千金”的成语也源于此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