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沂蒙抗战史]彭安廷:涝沟伏击战,我们干掉40多个敌人
“口述沂蒙抗战历史”活动
主办单位
市委宣传部 / 市社科联 / 市委党史研究室
沂蒙晚报 / 沂蒙文化学会
年轻时,他们的名字叫中国军人,用抛头颅,洒热血的代价拼出了共和国今日的未来;年老时,他们是幸存老兵,在为数不多的时光里,静默的守望着这方曾为之奋斗的民族与土地。
一寸河山一寸血。
当年,他们共赴国难。
而今,我们责无旁贷。
彭安廷:涝沟伏击战,我们干掉40多个敌人
口述:彭安廷 整理:车少远 录制:《沂蒙风采》摄制组
彭安廷,1944年10月加入郯城县大队,从此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同年入党。彭老曾参加过涝沟伏击战以及孟良崮、济南、淮海、上海等战役,建国后赴朝参战。1953年退伍返乡,在兰山村生活至今。
我1922年出生在兰山村(编者注:罗庄区褚墩镇兰山村),鬼子哪年进的村我记不清楚了,但是,鬼子来之前村里已经得到消息,所以年轻人都提前避难去了。我家里有老娘,她年龄大了,跑不动,所以我就没离开。
没过多久,一个小队的鬼子进了村,这帮鬼子头上戴着钢盔,肩上扛着枪,有一个小鬼子在村巷子里见到我,上前比划着手势,问我见过八路军没有。当时我还小,心里害怕,连忙摇头。
我们村村北有东、西两座相距仅有一公里的山。鬼子进村以后就开始抓壮丁,让村里没来得及避难的青壮年到村北这两座小山上砸石头,修碉堡。村北山上的两座碉堡建成以后,每座山上各驻扎了鬼子一个中队的兵力,各配备两门钢炮、两挺歪把子机枪。鬼子又让村里人砍伐了山下的一些树木,做成路障,放在碉堡外。山上还建了大水池,由山下各村村长负责找人每天往山上送水,稍微送晚了就得挨鬼子一顿毒打。自此,兰山村成了鬼子在鲁南的一个据点。
我们村一位名叫王德华的人,他较早前就加入了共产党,参加郯城县大队搞革命。1944年10月,我主动找到郯城县大队,投奔了王德华。在郯城县大队期间,我和队里的同志们主要在郯城、兰陵等一带活动,住在老百姓家里,跟鬼子、汉奸打游击。
有一次,我被县大队派到册山侦察鬼子的据点,当时我穿了一身便衣,腰里还别着一把短枪,正巧在册山遇到了一股出来巡逻的小鬼子。我眼瞅着跑不了了,情急之下急忙掏出腰里的短枪一脚踹到泥地里。这次,我被鬼子抓到兰陵县当民夫,负责为鬼子扛弹药装车,然后运到临沂城。
在临沂城期间,鬼子要求我为他们担水、做饭、打扫卫生。我被抓去的第五天,趁外出担水的功夫逃脱了。当时由于城门已关,我就暂时隐蔽在城里一户百姓家,到了第二天才得以出城,脱身。
当时郯城县大队武器紧缺,出了城,我一路小跑又赶到册山,找到了自己先前踹到泥地里的那把短枪,一路打探回到部队。
抗日战争期间,郯城县大队与鬼子正面交锋打得比较激烈的一次当属在郯城西南35公里外的涝沟伏击战。这个时期,我们郯城县大队已经发展到了1500多人,当时在涝坡驻扎有200多名鬼子和汉奸。我们县大队经过主要负责同志讨论,及时作出部署,准备消灭这股敌人。
同志们趁敌人准备吃午饭的空档,将整个涝沟村迅速包围了起来,一直拖着敌人打。由于敌我武器装备有悬殊,这次伏击战我们并没有贸然进村打巷战,我们武器虽然不行,但是敌人见我们兵力足,也不敢贸然冲出村子,双方就这么拉锯战式从中午一直打到下午四点。最后,县大队的负责同志建议不要继续恋战,以免敌人增援部队赶到吃大亏,于是我们主动撤退。
战后,经同志们统计,我们县大队这次伏击战一共消灭鬼子、伪军40多人,我们有37位同志在这场伏击战中壮烈牺牲。采访札记
彭老今年虽然已是93岁的高龄,可除了听力略有下降以外,身子骨非常硬朗。由于年轻那会在部队待了9年,这9年的经历对于老人而言,终生引以为傲。退伍回到家乡至今,老人逢人便讲当年的抗战故事,村里年轻人也正是从他的口中了解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兰山村的境况,了解了老一辈革命者敢于牺牲和奉献的精神。“扛起枪能打胜仗,放下枪能扛起锄头,种好庄稼。”老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记者 车少远)
临沂社科界 讲述社科故事 传播社科声音
官方网站:www.ymsk.cn
订阅号:lyshk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