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那个令秦国强大的魏国中庶子,并非一个完美之人
在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改革就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变法使落后的秦国一跃成为称雄诸侯的强国,进而一统天下。商鞅变法,改革社会,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大魏之臣:无视公叔痤的鼎力推荐,魏惠王选择慎重,放弃卫鞅这位治国之才。
商鞅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儿子,名叫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也就是说他实际上是周王室的后裔。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史记·商洛列传》
公孙鞅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做了魏国相国公叔痤府中的中庶子,想通过公叔痤得到在魏国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但公叔痤还没来得及推荐商鞅给魏惠王,自己就得了重病将不久于人世。
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史记·商君列传》
魏惠王来到相府探望,并问:“老公叔如果不在了,你要我倚重什么人呀!”公叔痤对魏惠王说:“我王请听我一言,我府中的中庶子公孙鞅是个奇才,我王可以把国家交给他。”魏惠王听后只是沉默不语,公叔痤让自己把魏国托付给一个不知根知底的年轻人,这点自己无论如何都做不到。
王若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史记·商君列传》
公叔痤于是摒退了左右后,然后对魏惠王说:“如果我王不用商鞅,就杀了他,切不可让他到他国去被他国所用,那样将不利于魏国。”魏惠王说:“好,就按照你说的办!”
公叔痤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史记·商君列传》
魏惠王走了以后,公叔痤把商鞅叫进来,对他说:“你赶快逃走吧,我本来在我王面前推荐你,但是我王不同意。于是为了魏国的利益我就建议我王杀了你,他答应了,你赶紧逃走,不要白白送掉了性命!”
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说:“恩师,我不走,既然大王不听您的话用我,也绝对不会听您的来杀我的。”因此,商鞅并没有立刻离开魏国。
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史记·商君列传》
魏惠王离开公叔痤府邸后,便对左右的人说:“公叔痤真是老糊涂了,居然让我把国家交给一个毛头小子公孙鞅去执掌!”公叔痤不久后去世,魏惠王果然没有听他的话杀死商鞅。
西行入秦:如果不说得过,怎么能行得通呢?
公元前360年,秦孝公登上秦国君位,他不满秦国的落后地位,被中原各国看不起,决心历经图治,称雄诸侯。秦孝公颁布了求贤令,说:“谁能献奇计,使秦国富强,我封他高爵,赠给土地,让他做高官。”
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在卫国和宗主国魏国都不受重视,得知秦孝公求贤,就西行到了秦国。商鞅经过秦孝公宠臣景监引荐,果然得到秦孝公信任。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正式任用商鞅推行变法,秦国的大臣们纷纷起来反对。秦孝公为此深为忧虑,商鞅胸有成竹,他让秦孝公主持大辩论,首先要从理论上,击败秦国的保守派势力。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史记·商君列传》
甘龙、杜挚是当时秦国的执政大臣,保守势力的代表,商鞅的变法能否得到推行,面临的第一道难关就是在理论上驳倒甘龙、杜挚,对此商鞅很有信心。
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史记·商君列传》
甘龙首先反对,他说:“圣人教导百姓,不改变旧的习俗,聪明的人治理国家,不改变旧有的法制。沿袭古代的礼仪和制度,人民安定,官吏熟悉,不用费力,国家就能够得到安定和团结。”
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於故俗,学者溺於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史记·商君列传》
表面上看,甘龙说的话十分有道理,但商鞅以高人的智慧反驳说:“甘龙说的只是平常人的见识,普通人只知道安于旧习惯,书呆子往往陷于所知范围不能自拔。这两种人让他们做官守法可以,但不能和他们商讨旧章之外开创大业的事情。聪明的人制定法规政策,愚笨的人只会受制于人,贤德的人因时而变,无能的人死守成法。”秦孝公听了之后,大声称赞说:“说得好。”
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史记·商君列传》
杜挚说:“老祖宗传下来的制度绝不会错,新法不超过旧法一百倍,就不能变。按照老祖宗的办法来办,不会有什么问题。”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说:“治理国家从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只要有利于国家,就用不着去学古代。从前商汤王和周武王并没有按照古法办事,却得到天下。夏桀和商纣没有改革旧法,却都丢掉了国家。所以说反对古法不一定就错,遵守古法也不一定就对。”
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这几句话,把改革变化的道理说得清楚透彻,也很有说服力。甘龙、杜挚两人窘态毕露,哑口无言,秦孝公听了频频点头,连连说:“卫鞅说的好,卫鞅说的好!”最后秦孝公一锤定音,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开始制定新法。
立木取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还是巧妙安排取信于人。
商鞅拟好了新法,打算公布。法令公布后反对的人很多,没人遵守怎么办?如果强制执行,势必造成社会动乱,说不定还要流血。他冥思苦想了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立木取信的办法。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史记·商君列传》
树立威信,让人知道不敢轻易以身试法,商鞅派人在都城南门外竖了一根三丈长的木杆,他并在旁边张贴了一张告示说:“谁能把这根木棒搬到北门去,就赏给十两金子。”于是市民奔走相告,南门外观者如云,人头攒动,热闹非常,大家都停下了,边看木杆边看告示,议论纷纷。
有人说:“这根木杆没有多重,搬到北门去不费多大力气,怎么会赏十两金子?”又有人说:“天下哪有这种便宜事,这是不是当官的闲的无事,跟百姓开玩笑,拿老百姓当傻子?”总之老百姓们感到此事古怪,疑惑不解,不相信真会赏给十两金子,谁也不肯上前去搬木杆。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见没人肯搬,知道人们不信,却故意说成是赏金不够。他又重新出了一道告示,将奖赏的金子提高到五十两。不料老百姓更加疑惑,大眼看小眼,你看我我看你,同样没有人肯搬,疑惑反而加重了。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史记·商君列传》
围观的人更多了,等了好久,终于有一个小伙子挤到木杆前,壮着胆子说:“我来试试吧,全当一回傻瓜!”说着他肩扛木杆走向北门,后面跟着一群看热闹的人,都怀着好奇心想看一看究竟,因此跟着小伙子跑,看他能不能得到五十辆赏金。扛木杆的小伙子到了北门,商鞅立刻给他五十两金子,看到的人没有一个不惊奇的。这件事一下子传遍了秦国,大家都说:“左庶长令出必行,果然说到做到。”
商鞅变法,立木取信取得了很大反响,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全国。这时商鞅正式颁布变法令,全国各地官员推行新法不敢怠慢,到了公元前350年,秦国又进行了第二次变法。
变法成功的两个原因:君主的绝对支持和雷霆万钧的手段。
商鞅变法成功有很多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有两条:第一是秦国国君秦孝公自始至终坚决支持;第二是商鞅足智多谋、处事果断。
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於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史记·商君列传》
当然变法绝不是一帆风顺的,实行新法的第一年,国都就有几千人反对,太子带头犯法。商鞅认为新法推行受到阻碍,原因是在上位的贵族反对,太子犯法也要处罚,但太子是一国之储君不能用法,于是商鞅就处罚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
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史记·商君列传》
第二次公布新法,公子虔又来触犯,商鞅给予了更为严厉的惩处,把他鼻子割了,称为劓刑。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於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史记·商君列传》
新法执行了十年,秦民丰衣足食,非常高兴。这时又有许多最初反对新法的人来称颂新法很好,商鞅说:“这帮人无事生非,是扰乱教化的刁民,统统严惩。”于是把这些人全都放逐到边疆,于是没人非议新法了。
车裂商鞅:商君虽死而秦法不废。
法律规定其死的,具体执行的人却是有感情的,商鞅在推行变法的过程中,采取的手段过于激进,杀伐过重让自己树敌甚多,个人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如有一次他在渭水河边判决罪犯,杀了许多人,使渭水都变成了红色。商鞅又为了提升人们对于秦法的敬畏之心,往往采取轻罪重判的办法,把挥灰在路上的人也要加刑。他不容忍任何人议论新法,违反新法,因此,史称“商鞅相秦,用法严酷”,得罪了不少人。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史记·商君列传》
怨恨商鞅的大多数是利益受到侵害的人,其中宗室成员和贵戚居多,这些人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尤其是长公子赢虔,他一直在等待机会对商鞅实施报复。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史记·商君列传》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太子继位,这就是秦惠文王。秦惠文王的老师公子虔为代表的反对变法的旧势力反扑,他们捏造罪名告商鞅谋反,秦惠文王竟族灭商鞅,还把他的尸体车裂示众。
商鞅变法,改革秦国旧制度,使落后的秦国一跃而成为称雄诸侯的强国。但是改革者商鞅却得到家毁人亡的悲剧下场,这说明在中国古代社会,进行变革步履有多么艰难,因为触碰了既得利益者,必然会遭到疯狂的报复,商鞅变法要成功就要流血,他屠戮了阻挠新法的人,自己最终也倒在了对手的屠刀之下。正视其功绩,承认其局限。那个令秦国强大的魏国中庶子,并非一个完美之人。
媒体来源:小鱼美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