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越王城:古国兴亡的堪舆记忆
2019年12月13日 ,《人文中国行》摄制组一行对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兴田镇的闽越国王城遗址进行了堪舆考证。
闽越国,位于今福建省(包括广东潮汕、梅州);约存于公元前334年至公元前111年之间;是战国时期被楚国所灭的越国后裔逃迁至福建,并与当地百越原住民共同建立的一个国家。
其国,于公元前333年由越王勾践之后裔、越王无疆之长子玉(首任闽越之王)所建;公元前202年,闽越王无诸复国(前214年,秦灭闽越,以其辖地设置闽中郡,无诸降为君长;秦末,无诸率闽中士卒举师北上,协诸侯灭秦,助刘邦败项;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2月,无诸受封闽越王,管闽中故地);公元前135年,闽越王郢之后,闽越分裂为繇和东越(其王城为闽越国原王城);公元前110年,东越王余善亡国而身死。
作为福建历史上地方割据政权中时间最早最长也最为强盛的诸侯国,闽越国建于玉,兴于无诸。尤其是公元前202年无诸复国之后的六七十年之间,其大兴冶炼业,推广铁器具,大力发展生产,使闽越经济实力迅速增长,国力日臻鼎盛。
闽越国亡于余善。巧合的是,闽越王国兴亡与王城之迁建有着某种人文关联:
公元前333年,闽越王玉(欧阳玉)迁都会稽(绍兴越城),国君为姒姓、欧阳氏;公元前232年,闽越王无诸(欧阳无诸)迁都东冶(福建武夷山),并于公元前202年开始大规模营建,直至公元前110年国亡城毁,其王城总体位置一直未变。
客观而论,闽越国之兴与亡,均有其历史与人事之原因。
其兴:时值西汉初年,天下初定,国力羸弱,北有匈奴强敌,无暇南顾,朝廷行“休养”之策;与此同时,无诸坚决维护与汉中央王朝的良好关系,一心致力于自身的发展建设而兴而盛。
其亡:汉武帝之际的大汉王朝,经百年休养,兵马雄壮渐去匈奴之患,国富民强至于鼎盛;本已分裂而微弱的东越,时势皆失,其王余善不效吴越国钱王“守国保民”之策,而行“亡国身死”之法,称帝反汉,以至国破家亡。
固然如此,闽越国之兴亡,亦有着堪舆维度的必然动因。
有着“中国的奈良”之称、“中国江南第一古城”之誉的闽越王城,位于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西南1公里处,规模巨大,气势恢弘。
城址呈长方形,南北长860米,东西宽550米,总面积48万平方米;王城坐落于三座连绵小丘之上,依山峦起伏之势夯筑城墙,由南部的大岗头和北部的马道岗与中部的下寺岗、下寺坪和高胡坪组成;城内王殿居中而立,高台鳞次,沟壑宛然。
时至今日,殿宇楼台、王侯第宅虽早在2000多年前俱已灰飞烟灭,但其根基轮廓仍依稀可见,山川形势大致未改,堪舆形局记忆犹存。
立于三丘之上的王城,随势逶迤而下,依山起伏而建。枕山抱水,西倚山势挺拔之武夷群峰为靠,南北以侧岗阜丘为左右之护;远处祟阳溪碧水澄澈,由西向东,转而从北向南环绕而行,整个水势呈玉带缠腰之势;东面更有一块不小的冲积平原是为明堂……
作为起祖武夷黄冈,经白塔、云谷中继尽结的王城,龙脉南来北往,确具王气;大溪南北,双龙交会,城池后倚贵人峰,前对大王山,左右旗鼓开张,相拥而侍。种种迹象看来,此处不失为一处风水佳城。
但世间之事,孰能预料?闽越王城发而不久,其国益盛而短命,毁城之殃更令人震惊。历史上,一国之兴亡更迭本属正常,而一城尤其是都城被焚并几千年不复振、湮没于地、消失于世的,却不多见。
究其堪舆成因,是选址之偶过,还是形峦之必然?其间因果深筑,尽在桐源居士新著中细细拆解。
文丨桐源文化
图丨桐源文化、网络公开来源,侵权即删
欢迎点赞、转载和转发,谢谢!
点击下方感受更多风水案例
桐源居士著作
学习传统文化,从你我做起
版权所有,更多桐源文化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