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有才考生遇上有才官员,便有了史上有名的有才对诗

话说大唐宝历二年(826年)进士科开考之前,有个名叫朱庆馀的考生,提前来到了京城长安,以为取得好的科举考试成绩做些必要准备。关于朱庆馀此人,有的史籍称他名叫朱可久,字庆馀。至于朱庆 馀为何方人氏,也有浙江、福建两种说法。综合各方面情况分析,朱庆馀是浙江人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朱庆馀来到长安之后,也像其他考生一样,向一些官员名流投送了“行卷”,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提携。在朱庆馀的拜谒名单中,最为出名的人物,当属时任水部员外郎的张籍。张籍虽然官职不是太高,但他的名声却大得很,属于公知大腕式人物,在朝野颇具影响力。如果谁的诗文作品被张籍所认可并加以宣传推介,那么对于这个人知名度的提升,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朱庆馀向张籍投递了“行卷”之后,张籍粗略一看,就觉得这个人的才华不一般。于是,就让朱庆馀把自己的新作旧作整理一下,多送一些给自己赏读。过后,朱庆馀精心挑选了二十多首诗作,交给了张籍。张籍把这些诗作,顺手塞进了自己的袖子里,啥话也没说,就匆匆忙忙地同朱庆馀告别了。

张籍仔细阅读了朱庆馀的作品后,认为这个人确实才华过人。因而,便向很多人宣传推荐了朱庆馀。张籍的宣传推荐,使朱庆馀在短时间内名声鹊起,知名度迅速提高。然而,有些书呆子气的张籍,这一切都是在背地里做的,并没有告诉朱庆馀。

把作品送给张籍一些日子之后,左等右等不见有啥回音,朱庆馀就有些沉不住气了。都快临近考试了,张籍那边依然没有什么动静,心怀忐忑的朱庆馀,就想询问一下张籍,自己的作品水平究竟如何,参加考试有无被录取的可能。朱庆馀也有文人的一些酸毛病,想问又不好意思直接问,就采用了诗人特有的手法——写诗。

有一种说法称,朱庆馀是在考试完毕、等待放榜的那段日子里,以写诗的方式向张籍探寻录取结果的。从朱庆馀那首诗的题目,以及张籍所处的地位分析,这种说法似乎不太准确。张籍当时既不在考试主管部门工作,也没有担任考官或者主考官。因而,朱庆馀给张籍写诗的时间,应在参加考试之前。他这么做的动机,无非是想听听张籍对自己的评价,从他那里获取一些精神鼓励和心理暗示。

朱庆馀写给张籍的那首诗,就是著名的《近试上张水部》。从题目上分析,此诗也应当是写于考试之前。“近试”者,临近考试也。诗人就是诗人,朱庆馀的这首七绝,写得委婉含蓄,一点也不赤裸裸。单从字面上看,这首诗是一首彻头彻尾的闺情诗,跟科举考试一点都不搭界。这首诗是这样写的:“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在诗中,朱庆馀把自己比作一个刚出嫁的新娘子,把张籍比作新郎官,把考官们比作公婆。一个刚过门的新娘子,清早化好妆之后,含羞带怯地征询新郎的意见:我这副模样是否能让公婆满意?那潜台词就是,张大人啊,你看我那些作品所展现的才学,可能入考官们的法眼?这样的比喻手法,这样的修辞技巧,高,真高。

作为著名诗人,张籍又怎么会读不懂朱庆馀的心思。但他大约是这样想的,你朱庆馀既然不明说,那我自然也不会直言。来而不往非礼也,你有诗来,我当以诗还。于是,便还赠朱庆馀一首七绝。张籍的这首《酬朱庆馀》,同样写成了闺情诗的形式:“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张籍的这首诗,同样一字未提考试之事。在这首诗的前两句,张籍把朱庆馀比作一位清水出芙蓉般的淡妆“越女”,虽然美艳过人但却不够自信,因而对自己能否得到认可心怀忐忑。“越女”之称,佐证了朱庆馀是浙江人无疑。张籍这首诗的后两句,是想告诉朱庆馀,对于科举考试之事,你完全可以放心,没必要着急上火。文采像个天生丽质采菱女的你,不必靠华丽的衣饰包装自己,只要展现出你那原生态的美妙歌喉,就一定能够力压群芳,脱颖而出。将宣传包装之类的手段比作华丽服饰“齐纨”,将朱庆馀的水平实力比作“敌万金”的“菱歌”,张籍的手段也够高明。

朱庆馀和张籍的这两首诗,堪称科举史上最有才、最耐人寻味的对答诗。但如果不清楚这两首诗的写作背景,人们很可能以为这就是两首不错的闺情诗。

朱庆馀进士及第后的仕履政绩情况难以查考,但这无关紧要了。仅凭这首《近试上张水部》,就足以使他青史留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