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赛美教授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经验探讨

目的:通过研究李赛美教授门诊纯中药降糖人群的体质、证候、体型、就诊频率、年龄、性别的分布情况,分别对比其临床疗效,分析各类患者使用中药降糖的疗效差异性,探讨并总结李赛美教授使用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经验,为中药降糖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方法:对李赛美教授门诊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的糖尿病患者进行筛选,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5例糖尿病患者纳入研究范围,通过门诊病历收集整理及信息补充进行回顾性研究,病例追踪及随访完善研究内容,记录并观察患者纯中药降糖前后FPG、PG2H、 HbAlc的变化,从而系统评估中药降糖的临床疗效。利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病(消渴病)诊疗规范及六经提纲(附1)进行六经辨证,利用中医药管理局优势病种(消渴病)推荐方案(附2)将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另外,利用体质分析信息表、BMI、就诊频率、年龄、性别对患者进行分类。最后将患者的证型、体质、体型、就诊频率、年龄、性别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秩和检验,分析各类患者使用中药降糖的疗效差异性。成果:本研究纳入中药降糖患者共85例,其中显效患者31名,有效患者16名,无效患者38名。

1.对少阳证、太阴证、少阴证、阳明证的疗效进行秩和检验,P<0.05,其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校]HP值,两两对比,少阳证疗效优于太阴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少阳证与少阴证、少阳证与阳明证、太阴证与少阴证、太阴证与阳明证、少阴证与阳明证各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08)。

2.对肝胃郁热、脾虚胃热、气阴两虚的疗效进行秩和检验,结果显示,3种证型的疗效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两两对比,结论如下:肝胃郁热证疗效优于气阴两虚证(P<0.017);肝胃郁热与脾虚胃热证、脾虚胃热与气阴两虚证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17)。3.对气郁、湿热、阴虚、阳虚4种体质的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秩和检验,其疗效具有显著差异(P<0.05)。需校正雅,对其两两比较,得出结论:气郁、湿热、阴虚体质的患者疗效均优于阳虚体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气郁体质与湿热体质、气郁体质与阴虚体质、湿热体质与阴虚体质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08)。4.过重体型患者疗效明显优于正常体型患者,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5.对不同就诊频率的患者进行秩和检验,不同就诊频率的患者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现对其进行两两对比,校正雅,结果显示:结论:就诊频率(/次)1月、2月疗效均优于大于3月者,就诊频率(/次)1月疗效优于3月,疗效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就诊频率(/次)1月与2月、2月与3月、3月与大于3月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08)。6.纯中药降糖在年龄、性别方面的疗效不存在统计学差异(D0.05)。

结论:对于李赛美教授中药降糖患者,本研究结论如下:1.六经属少阳证患者中药降糖疗效优于太阴证;2.肝胃郁热证患者中药降糖疗效优于气阴两虚证;3.体质为气郁、湿热或阴虚者中药降糖疗效均优于阳虚体质;4.过重患者中药降糖疗效明显优于正常体型患者;5.就诊频率(/次)1月、2月疗效均优于大于3月者,就诊频率(/次)1月疗效优于3月;6.不同性别及年龄段患者经过中药降糖疗效无统计学差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