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三篇 辽代政治家、学者耶律屋质
X
图1 辽国军队。
图2 辽代双龙玉盒。
耶律屋质(915—973),字敌辇,系出季父房。《辽史》称他“资简 静,有器识,重然诺。遇事造次,处之从容,人莫能测。博学,知天文”。历事太宗、世宗、穆宗、景宗四朝,勇于任事,善于调停,参与平息辽朝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两次大乱,对辽初政权的巩固、社会的稳定起了重要作用。历任惕隐、右皮室详稳、北院大王,加于越,保宁五年(973)薨。为耶律曷鲁之后辽朝“以于越得重名者”第二人。
耶律德光会同年间(938—946)为惕隐。大同元年(947)四月,耶律德光死于栾城,辽朝又面临政权交接的危机。耶律屋质在紧急关头置自身安危于不顾,以大局为重,充分发挥其调停和斡旋的能力,使辽朝顺利渡过了这道难关。
述律后主持立耶律德光时,就有相当一部分契丹贵族持有异议。述律后严厉惩治了持异议者,有的人甚至被杀,这就在统治集团内部造成了不和甚至仇恨。耶律德光即位后,在应天皇太后的压力下,又立幼弟李胡为皇太弟、天下兵马大元帅,这就意味着耶律德光将以李胡为皇位继承人。在游牧社会,以兄传弟也是最高统治权继承的方式之一,但此时的契丹政权选择兄终弟及的方式显然是应天皇太后出于个人权力欲的需要,加之李胡素无人望,所以这一决定并不为契丹贵族所一致认可,也就为下一次的皇位继承埋下了隐患。“及帝崩于栾城,无遗诏,军中忧惧不知所为”。时南、北院大王皆在军中。南、北院大王是契丹贵族中地位仅次于四帐皇族首领的契丹权贵,有权参加推举最高统治者的贵族大会,他们的态度在选择皇位继承人上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南院大王耶律吼对李胡为皇位继承人持反对态度,在皇位虚悬之际,他挺身而出,主动拜会北院大王耶律洼,共商大计。他们一致同意立东丹王耶律倍之子永康王耶律阮为帝。
另一个坚决拥戴耶律阮的是他的随从护卫耶律安抟。耶律安抟代表了一部分在第一次皇位继承时受到打击和压制的契丹贵族的态度,他的父亲就是以“党附东丹王”的罪名被杀的。当军中诸将欲立耶律阮又担心李胡和耶律德光子寿安王耶律璟与之对抗而犹豫不决时,安抟坚定了他们的信心,于是诸将于军中共立永康王耶律阮为帝,即为辽世宗。
辽世宗是南征诸将避开应天皇太后于军中议立的,这显然违背了太后的旨意,“太后闻之,怒甚”。一向专断又溺爱幼子的她当然不会轻易接受这一事实,于是一场争斗在太后与世宗祖孙间爆发。当耶律德光灵柩至上京时,太后不哭,也不为之发丧,声言“待诸部宁一如故,则葬汝矣”。当世宗领兵北归时,她派遣李胡以兵迎击。李胡兵败,“尽执世宗臣僚家属,谓守者曰:‘我战不克,先殪此曹!’人皆恟恟相谓曰:‘若果战,则是父子兄弟相夷矣!’”一场血腥的残杀即将在辽朝皇室内部展开,形势异常危急。
身为惕隐的耶律屋质,职掌皇族政教,协调皇族内部的关系是他的职责之一。他又善谋划,兼得太后信任,既可能助太后,也可能被世宗争取到自己一方。于是世宗“欲行间,乃设事奉书,以试太后”。屋质不避嫌,竟劝太后与世宗讲和。他说:“太后佐太祖定天下,故臣愿尽死力。若太后见疑,臣虽欲尽忠,得乎?为今之计,莫若以言和解,事必有成;否即宜速战,以决胜负。然人心一摇,国祸不浅,惟太后裁察。”又说:“李胡、永康王皆太祖子孙,神器非移他族,何不可之有?太后宜思长策,与永康王和议。”并自告奋勇,为和谈之使,往见世宗。他同样劝世宗“能释怨以安社稷,则臣以为莫如和好”。世宗认为太后、李胡之军乃乌合之众,不可能取胜,屋质则说:“即不敌,奈骨肉何!况未知孰胜?借曰幸胜,诸臣之族执于李胡者无噍类矣。以此计之,惟和为善。”屋质立足于避免战争,减少契丹人员伤亡和矛盾激化,使世宗平稳接管政权,既不畏太后的威势,也不惧世宗见疑,终于说服了双方,使世宗同意与其祖母相见,“各纾忿恚”,。
在太后与世宗会面时,屋质指出了太后“牵于偏爱,托先帝遗命,妄受神器”,导致了今日皇位的争夺;也批评世宗“擅立,不禀尊亲”的过失;同时他利用双方都想避免武装冲突的心理威胁说,如果各持己见,专务指责对方,则和议无望,“当速交战”,迫使双方做出让步,一触即发的内战得以避免。
但是,太后并不承认世宗地位的合法性,她又提出了“议既定,神器竟谁归”的问题。为了国家的利益,耶律屋质敢于逆太后之意,言人所不敢言,他说:“太后若授永康王,顺天合人,复何疑?”李胡当即厉声反驳说:“我在,兀欲安得立!”屋质毫无畏惧,据理力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