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力,不是表面上的不动声色,实是内心的波澜不惊
人,要保持定力。有了定力,不论遇到什么事,都不会慌乱,处置也会得当。
什么是定力?
《大学》中,开篇即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力是从“知止”而来。
知止,绝对不是“知道停止”的意思,它恰恰表达的是“知道到达哪里”。知道到达哪里,就标志着有了目标、方向,所要采取的方法,以及坚定的信念。这就是“知止”的内含。那么,定力,就是这样的意思:方向正确、目标清晰、方法得当、信念坚定,因而不论遇到什么情况和困难,都会表现得坚韧不拨、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不改初心,一直到最后的胜利。
但是,很多人将定力理解成了表面上的不动声色。这样的理解终归是浮浅了。面上的不动声色,有很多的情况下都可以做到:漠不关心,反应迟钝,虚情假意,城府很深,等等。这种种情况下的不动声色,说不定内心里早就翻江倒海,念头不断了。
真正的定力,是内心里的波澜不惊。不论遇到什么事,自己的那颗心,都会处于平静的状态下。不贪不占、不迎不拒、不忧不喜、不怨不恨。一颗时时安静的心,就能时时生出智慧,足以生出解决任何问题的办法。
一个人有了定力,眼观金钱不盗,手握权力不滥,面对美色不泛,欲饮举杯不贪。知止,就是定力。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老子在《道德经》中如是说。心中有所贪念、有所牵挂,必然心中不安,就会慌乱。因此,老子告诉后人“无我”。苏东坡曾经写过一句诗:八风吹不动。这其中的八风,不是自然界中的东西南北风,指的是人心接受到的种种赞美、批评、讽刺、辱骂等等。如此情况下的“不动”,就是定力。
修习定力,就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明确地说,就是:做符合身份的事,做应该做的事,做力所能及的事。
所以,一个有定力的人,他没有必要不动声色,他当然可以有丰富的情感,可以表达自己的喜好:面对鲜花,他会赞叹;面对伤害,他会愤怒;面对流言,他会不屑;面对困顿,他会叹息。但这种种的情绪,都会随着事物而来、随着事物而去。既不会入自己的心,也不会着在他人身上。就如孔夫子,面对东流而去的水,他也会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但这并没有影响他追求大道的坚定信念。
我是平静的大海,波澜不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