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杨靖宇牺牲,时隔29年寻到后人:孙子对越反击战勇立三等功

940年,敌军警务厅长古隆一郎咆哮着命令士兵切开一具尸体的肚子,他要看看这个人究竟吃了什么,能爆发出这样强大的力量。

两名士兵遵照着长官的命令切开了那具尸体的肚子,胃取出来后,在场的人都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士兵取出的胃里面一粒粮食都没有——仅有一些棉絮和草根。

而这个被剖开肚子的人叫杨靖宇,中国抗战联军司令,牺牲之时年仅38岁。

古隆一郎被杨靖宇军人的血气震撼到了,他感慨着说:“虽为敌人,但其人是真英雄也。

杨靖宇的后裔寻访

1958年,河南一处偏僻的山村里突然开来几辆小汽车,里面是黑龙江省委的调查组,他们告诉围观的村民,他们要找一个叫马从云的人。

村民们热情地为调查组的干部带路,而马从云一家此时正在吃午饭,村里的小孩子更是起哄地喊道:“上面来人了,上面来人了!

突如其来的变故、围观的人群,使得马从云一家手足无措,只能仓促地接待前来调查的干部。

黑龙江调查组在核实身份后,表明了来意——他们是来为杨靖宇将军寻亲的,而马从云正是杨靖宇将军的后人。

其实黑龙江省委为杨靖宇将军寻亲的工作从解放后就开始了,英雄殉国葬于异乡,如果再无后人的祭拜,就是这些活着人的罪过。

可寻访工作却千难万难,杨靖宇将军当年孤身一人离家北上抗战,身边熟人在战争中也大多死伤,关于寻访的线索一度中断。

调查组只知道杨靖宇是河南人,可在偌大的一个河南省,找到一个人的家属是多么艰难。

于此同时,河南驻马店市的一户人家也在寻找自己失散的父亲——马尚德。

马从云的母亲去世时告诉自己的儿女,抗战战争结束了,他们的父亲就会回来,倘若没回来,那就记住自己的父亲叫做马尚德。

母亲去世后,兄妹两人多次北上寻找自己的父亲,都没有结果,可他们寻找父亲马尚德的消息却传到了调查组,调查组里就有一位杨靖宇的老战友,他深刻的记得杨靖宇在参加抗联的时候,改了名字,而他的原名就叫马尚德。

英雄为保护家人而改了名字,才使得两拨人马找了近十年。

得知真相的马家兄妹抱头痛哭,自己失散多年的父亲竟然是自幼就在课本上学习过的大英雄,这个消息不仅弥补了兄妹两人的遗憾,也告慰了两人母亲的多年辛苦。

马从云一家自从知道自己是革命烈士之后,一直低调朴素,三十几年未向政府要过一分补助,杨靖宇的孙子后来参加对越反击战勇立三等功,并未辜负自己的父辈。

杨靖宇将军于1940年牺牲,经过组织的努力,1958年,寻访到后人,此时他已经离家29年,这29年的时间,是一个中国人为挺直脊梁而做的无私奉献。

舍家赴国难

杨靖宇1929年离家,投身革命前,一直是家中的顶梁柱,父亲早逝,他在叔父的帮助下才入了学。

可他却并没有辜负家人的期望,入学就成绩优异,在1923年,考入河南省立开封纺织工业学校。

入校后,杨靖宇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并为之折服,从此接受党组织派遣,秘密开展革命运动,当时,爱国主义运动高涨,在这样的浪潮下,他参加了五四运动,正式投身于革命,于1926年,加入共青团。

入团后,接受中央组织的指派,回到老家确山参加农民运动,1927年当选确山农民协会委员长,四月,领导农民暴动。

杨靖宇此时正值青年,敢打敢拼,带领数万农民举行暴动,围攻确山县城,驱逐了军阀武装,攻占了确山县城,成功领导了确山县的穷苦百姓翻身做主。

也是在这一年的五月,杨靖宇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央八七会议后,杨靖宇受命发动刘店'秋收起义’,并且建立了第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县级工农革命政权,也建立了河南省第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确山县农民革命军。

从此,河南大地被染上一点赤色,并且迅速扩展开来,同时,在杨靖宇的领导下,河南省的土地革命也如火如荼地展开,杨靖宇也先后履任确山农协主席、信阳县委书记等重要职位。

在河南省革命期间,他带领着农民军不断战斗,先后几次入狱,也从未屈服。

就在他领导革命工作奋不顾身的时候,母亲的一纸来信却让他犯了难——母亲给他找了个农村姑娘成亲,接受过新思想的杨靖宇,本该坚决反对这种封建包办婚姻。

可他却终究不愿母亲伤心,父亲早逝,母亲从他五岁时就独立抚养他,含辛茹苦,最终,他还是服从了母亲的安排,回到老家同母亲安排的姑娘结了婚。

婚后生下了一儿一女,就在儿子三岁,女儿刚出生的情况下,杨靖宇收到了组织的调令,他被调到抚顺去领导煤矿工人与日本矿主斗争。

面对矿场上备受苦难的矿工同胞,杨靖宇毅然决然地放下了家庭,前往抚顺,好在妻子开明,对杨靖宇十分支持,主动承担起家中的一切事物,这也让杨靖宇稍稍放下心来。

抚顺大罢工

就在杨靖宇到达抚顺前,中共中央就在抚顺设立了中央抚顺特别支部,这是一个由中央直属的党支部,抚顺由于煤矿产量巨大,仅抚顺煤矿就有几万工人。

其他煤矿更是数不胜数,其中工人被日本矿主压迫杀害的情况时有发生,加上前几次工人运动的失败,让这些矿工的生活更加艰难。

在这种情况下,抚顺特别支部急需一位经验丰富的工人运动领导者,于是,杨靖宇临危受难,成了抚顺特别支部的书记。

最初抵达抚顺后,杨靖宇就展开了调查,发现抚顺矿工中,山东人居多,杨靖宇就化名张一贯,进入矿场与矿工同吃住,切实了解矿工的需求,以便领导矿工的运动。

同时杨靖宇还组织了“兄弟团”、“识字班”等组织,更好地进行宣传,启发工人的觉悟,在杨靖宇的领导下,党组织得到了恢复,工人运动也慢慢展开。

在工人们的团结性、纪律性进一步提升的同时,杨靖宇也在谋划着新的工人暴动。

当时,抚顺煤矿亏损严重,日本矿主计划裁员和降薪来节约成本,杨靖宇听到这个消息,明白一直等待的暴动机会来了。

杨靖宇先召集矿工集会,对矿工代表进行培训,对罢工时间、步骤、纪律等进行详细部署。

1929年8月16日,抚顺大罢工开始,工人开始对矿车、矿洞有计划地停运、停产,对整个矿区拉闸断电,整个矿区陷入了瘫痪状态。

接着,杨靖宇带着矿工代表进入了矿场的办公处,门外则是数万集会的矿工,杨靖宇作为代表,向矿场的资本家提出了恢复裁员、调高薪资、取消加班的合理要求。

整个罢工运动持续四天,最终矿场的日本资本家不得不同意了工人的要求,抚顺大罢工以工人的胜利而结束。

抚顺大罢工是继新文化运动中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之后,又一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彰显出来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

事后,抚顺当局以逮捕了杨靖宇,对其严加拷问,试图找出共产党在抚顺的党组织,可化名张一贯的杨靖宇,始终与敌人斗智斗勇,没有透露出丝毫有用的线索,最后在东北地下党组织的努力,成功营救出杨靖宇

在组织的安排下,杨靖宇随地下党进入东北,此时,日本侵略中国,意图吞并东北三省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为了抗击侵略者,党中央决定安排杨靖宇组织抗战联军,杨靖宇成为中共实际上的东北最高军事领导人。

抗战战争中的杨靖宇

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发动侵略战争,杨靖宇此时在东北担任反日总会的领导工作,次年11月,他以省委的名义被派往南满组织各县的抗战武装,组建了以磐石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抗战游击根据地。

1933年,为了响应党中央的关于组建抗战民族统一战线的指示,杨靖宇整合各县的抗战游击队,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杨靖宇任师长兼政委。

次年,第一军又联合其他各县的十六支武装,成立了东北抗战联军,杨靖宇当选总指挥,自此,赫赫有名的抗联正式成立。

于此同时,敌军为了肃清东北,安顿全面侵华的'后方’,决心集结兵力来一次'讨伐’,面对敌强我弱的局面,杨靖宇率领联军同敌人展开灵活而多变的斗争。

挫败了敌人的'讨伐’计划,并且迅速拓展了根据地的范围,许多抗战队伍也加入了抗联的队伍,在吉林东南部和奉天的广大地区,给予敌人有力的打击。

根据地所在的地区被敌人称为'癌肿地带’,体现出抗联在敌人眼中的棘手和顽固的程度。

可杨靖宇明白,这次行动只是一道开胃菜,而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敌军绝对不会善罢甘休,东北抗战联军的形势将会愈发艰难。

1936年,敌军调集奉天教导团数万人,在司令官三木少将的指挥下,来势汹汹地向抗战联军根据地进犯,妄图一举消灭联军。

敌我势力相差悬殊,抗联自然不能硬战,抗联在杨靖宇的带领下,边打边退,消耗敌人有生力量的同时,诱敌深入。

同时令一部分士兵伪装成溃散的假象,使敌人放松警惕。而自己则带领主力急行军18天,前往梨树子一带设伏,敌人果然中计,进入伏击圈,被抗联战士迎头痛击,4小时激战后,被伏之敌被全歼。

这是一场毫无疑问的大胜,粉碎了敌人的围歼抗联战士的企图,成功守住了根据地。然而,自1937年敌军全面侵华以来,东北抗战根据地也成为事实上的'飞地’,无支援,无补给,抗战活动进行得尤为困难。

将军之死

在敌军封锁围剿之下,抗联战士被迫化整为零,开展游击战争。而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噩耗传来——程斌叛变了,这令抗联的境况雪上加霜。

程斌是原抗战联军第一师师长,是杨靖宇最亲信的人,他的叛变使得抗联在敌军面前变得毫无秘密。

首先,陈斌带着敌军捣毁了抗联在深山中的密营,所谓密营,就是抗联战士设在深山中的补给站,这是杨靖宇针对敌我现状而创造出的一种御敌手段。

一旦敌军大规模进犯,抗联战士可以凭借这些补给站与敌人展开游击战,这也是抗联之前几次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原因。

在熟悉抗联的程斌的引导下,敌人又一次的围剿开始,这一次,由于密营被毁,抗联战士陷入弹尽粮绝的绝境,不得不化整为零分散突围。

这时,杨靖宇身边的抗联战士大多牺牲,这时,又一个噩耗传来,杨靖宇的警卫队长张秀峰也叛变了,这个人的叛变是杨靖宇最不愿相信的。

张秀峰自幼丧父丧母,从十五岁开始就被杨靖宇当儿子养在身边,就是这个被视如己出的干儿子,却出卖了杨靖宇,使得杨靖宇遭受了致命的打击。

杨靖宇在深山中的宿营地暴露出来,一路上追兵不断,直到最后,杨靖宇只能只身一人撤退。

这时,他已经几天粒米未进,他只能靠着棉衣里的棉絮和地上的草根充饥,连续几天围追堵截,他也到了自己的极限。

1940年2月23日下午,杨靖宇被敌包围在濛江县保安村三道崴子,此时他已经弹尽粮绝多日。

敌人大声向他劝降,缓缓收缩包围圈,可他却像是听不见一样,一直开枪向包过来的敌人还击,敌人一颗子弹打中了他持枪的右手,手枪掉在地上,他又捡起用左手继续射击。

杨靖宇是抱着必死的勇气在向敌人开火,劝降不成的敌人开枪了,机枪打在他的胸膛,杨靖宇将军壮烈牺牲,年仅35岁。

杨靖宇死时,就连残忍的敌军都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气,震撼于他为民族牺牲的气节,也使得叛变者羞愧得无地自容。

民族危难之时,倘若没有英雄挺身而出为之牺牲,那这个民族是可悲的,倘若有了英雄却不去珍惜,这个民族也是可悲的。

杨靖宇虽死,可他的血依旧滚烫,他的意志依旧向上,他留下的精神依旧绵延不绝,他用生命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诠释的淋漓尽致,他不光是一位烈士,更是一段脊梁,支撑着中华民族的脊梁。

史海观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