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母亲曾经在甘肃“翻了个身”,留下一座200多亩的“万人坟”

五千年来,无论狼烟四起还是盛世繁华,承托这些的都是人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似乎只有春播秋种时,人们才会想起那句“大地母亲”。大地之所以会被人们遗忘,主要是它长期处于静止状态;但并不是说大地不会动,“母亲”一旦动起来,那就成了灾难。历史上,“大地母亲”曾在甘肃“翻了个身”;直到今天,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七,回、汉人民都会来到一处200多亩的“万人坟”祭祀。

追溯到1920年12月16日晚8时,全世界的地震台都记录下了一次地震,其振动波可以绕地球两圈,因此学术界又称“环球大地震”;这次地震的震中就在甘肃海原,后世测定其震级为8.5级,中心强度12度,“极震区”覆盖面约2万平方公里。地震“波及面”包括:宁夏、甘肃、陕西、青海、山西、内蒙古、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四川、湖北、安徽、江苏、上海、福建等17个省、市、自治区,有感面积达251万平方公里;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地震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的最大地震之一,史称“甘肃海原大地震”或“六盘山大地震”。

但这次地震并没有引起关注,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这场灾难的存在,还是1922年,美《国家地理》杂志最先报道出来;其实这不难理解,了解历史的朋友或许知道,1920年的华夏大地上狼烟四起,群雄纷争,再加甘肃地区干涸贫瘠,那些扛枪的兵痞并不关注这里。直到1921年3月,一位国际救灾委员会成员“约瑟夫·W·霍尔”从甘肃来到北平,将海原地震描绘给那些高官阔太们,大家这才知道甘肃发生了什么;当时的高官们并不关心甘肃发生了什么,他们关心的是“去年”波及全国的诡异事件。

据记载,甘肃地震后,当时北平“电灯摇动,令人头晕目眩”、 上海“时钟停摆,悬灯摇晃”,甚至更为遥远的越南海防观象台也出现了“时钟停摆”现象;据当时的气象资料分析,1920年甘肃持续大旱,“黄风”、“黑风”刮个没完,某些地区还出现了“土谷空响”现象;所谓“土谷空响”是在晴朗天气下,人们会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敲鼓一样的“隆隆声”,就好像发出声响的土谷是中空的一样。

至于“狗上炕”、“猪跳墙”、“鸡乱飞”现象则出现在地震前几天;这些记忆都被保存在今天的“海原地震博物馆”内,但更多记忆仍随处可见,比如西吉县内的“党家岔震湖”。站在高处看,湖水明晃晃的刺眼,湖边长着不少芦苇,在这块缺少绿色的土地上显得分外美丽;可在学术界,这里却是地震后遗症,这是条狭长的“震湖”,面积达186.6万平方米,也是海原地震后一夜形成的世界第二大“震湖”。

或有朋友会说“黄土高原上有这么一片水域也是难得,怎么成了'后遗症’?”这里说明一下,“党家岔震湖”虽然面积巨大,水量充足,但水却十分咸涩,人畜均不能饮用,甚至连灌溉农作物都不能用湖里的水。当地人至今不明白,地震夺走了那么多生灵,又“莫名其妙”出现了一个巨大湖泊,湖水百年不曾流走,也不干涸,“大地母亲”究竟为什么让它存在于世上;久而久之,党家岔震湖变得愈加神秘,“水怪”传说层出不穷,甚至目击者多达七八十位。

说这些并不是为介绍“水怪”,而是为证明“党家岔震湖”中少有生物;请注意,这里说的是“少有生物”,并非“没有生物”,因为湖中还有一种生物——彩色鲫鱼。或有朋友笑了“彩鲫不是很常见吗,这有什么奇怪的?”乍一看,“彩鲫”似乎没什么,但能在“党家岔震湖”生存下来,这就显得很奇怪了;还要强调一点,或许有朋友会想“当地能不能利用这一点,在党家岔震湖发展渔业呢?”

这里说明一下,党家岔震湖“彩鲫”不能人工能养殖的,且湖内虽然生存有这种鱼类,但数量仅有万余尾,“发展渔业”几乎不可能。除了“党家岔震湖”外,在同位于震中的海原西安镇还长着五棵400多年历史的柳树,它们都亲历了1920年那场灾难;其中一棵被地震撕扭成了两半,但在百年后的今天,这棵分为两半的柳树仍旧坚强地活着。它虽然被地震撕成了两半,但经过百年愈合,中间虽然仍残留着能容一人通过的空洞,上半部分又神奇地愈合在一起继续生长;为纪念1920年那场浩劫,人们称它为“震栁”,当地还专门修筑了通往这里的路。

当然,除了“党家岔震湖”和“震栁”外,百年前的痕迹仍旧随处可见;传说,那场地震后,幸存的人开始在废墟中寻找亲人。一位牧羊老人躲过了这场灾难,但再回村时却发现多出了一座土山;悲伤的老人下意识爬上山包,本想站在高处看看村子的模样,却无意间发现脚下的“土包”是中空的,人的脚步都能让山包发出鼓一样的“通通”声。

当老人停下脚步,又听见土包下面有人唱歌“一碗羊肉摇一摇,白哗了;世上的好人摇摇摆,贼杀了;咯噔咯噔摇,哗啦啦摇”;据说这是一首童谣,地震前忽然在孩子中流传开来,当时大人们不知道歌词什么意思,地震后“童谣”又忽然没人唱了,也没人会唱了。那位老人也只记得一两句,当时听到土包里有人唱歌,还以为下面压着幸存的人;老人叫来附近的人,大家开始拼命地挖山想救出下面的“幸存者”,但除了土还是土,奇怪的是,每当大家停下来,又能听到土包下面传来“歌声”。

久而久之,“挖山”的人逐渐放弃,但人们并未离开这里,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七,无论汉族,还是回族,人们都会聚集到这里祭祀亲人;百年后,这里形成了占地200余亩的“万人坟”,十一月初七就是“河源地震”纪念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