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第32计 空城计(败战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原文】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①;刚柔之际②,奇而复奇。

  【注释】

  ①虚者虚之,疑中生疑:第一个“虚”为名词,意为空虚的,第二个“虚”为动词,使动,意为让它空虚。全句意:空虚的就让它空虚,使他在疑惑中更加产生疑惑。

  ②刚柔之际:语出《易经.解》卦。解,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坎下震上)。上卦为震为雷,下卦为坎为雨。雷雨交加,荡涤宇内,万象更新,万物萌生,故卦名为解。解,险难解除,物情舒缓。本卦初六.《象》辞“刚柔之际,义无咎也”,是使刚与柔相互交会,没有灾难。

      【诗说】

城上孔明琴音稀,吓退巾帼司马懿。

当时若借三分胆,定破纶巾空城计。

  【按语】

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敌我交会,相战,运用此计可产生奇妙而又奇妙的功效。

  古人按语说: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诸葛而后,不乏其人。如吐蕃陷瓜州,王君焕死,河西恼惧。以张守圭为瓜州刺史,领余众,方复筑州城。版干裁立,敌又暴至。略无守御之具。城中相顾失色,莫有斗志。守圭日:“徒众我寡,又疮痍之后,不可以矢石相持,须以权道制之。”乃于城上,置酒作乐,以会将士。敌疑城中有备,不敢攻而退。又如齐祖廷为北徐州刺史,至州,会有陈寇,百姓多反。廷不关城门。守陴者,皆令下城,静座街巷,禁断行人鸡犬。贼无所见闻,不测所以,或疑人走城空,不设警备。廷复令大叫,鼓噪聒天,贼大惊,顿时走散。

  【解析】

  这则按语又讲了两个故事。张守圭接替战死的王君焕,正在修筑城墙,敌兵又突然来袭。城里没有任何守御的设备,大家惊慌失措。守圭说:“敌众我寡,又处在城池刚刚破坏之后,光用石头和弓箭是不对退敌的,应该用计谋。”他让将士们和他一道,坐在城上,饮酒奏乐,若无其事。敌人怀疑城中有备,只有退兵。齐祖铤也用近似的方法退兵,他的做法比张守圭又多一招:等贼兵以为人走城空,不设警备时,突然命士兵大声叫唤,更将贼兵搞得胡里胡涂,只得退兵。

虚虚实实,兵无常势,变化无穷。在敌乘我虚之时,当展开心理战。一定要充分掌握对方主帅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切切不可轻易出此险招。况且,此计多数情况下,只能当作缓兵之计,还得防止敌人卷土重来。所以还必须有实力与敌方对抗,要救危局,还是要凭真正实力。

  【探源】

  空城计,这是一种心理战术。在己方无力守城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我城内空虚,就是所谓“虚者虚之”。敌方产生怀疑,更会犹豫不前,就是所谓“疑中生疑”。敌人怕城内有埋伏,怕陷进埋伏圈内。但这是悬而又悬的“险策”。使用此计的关键,是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诸葛亮使用空城计解围,就是他充分地了解司马懿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才敢出此险策。诸葛亮的空城计名闻天下,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过用空城计的出色战例。

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宰相)公子元,在他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后,非常想占有漂亮的嫂子文夫人。他用各种方法去讨好,文夫人却无动于衷。于是他想建立功业,显显自己的能耐,以此讨得文夫人的欢心。

公元前666年,公子元亲率兵车六百乘,洁浩荡荡,攻打郑国。楚国大军一路连下几城,直逼郑国国都。郑国国力较弱,都城内更是兵力空虚,无法抵挡楚军的进犯。

  郑国危在旦夕,群臣慌乱,有的主张纳款请和,有的主张拼一死战,有的主张固守待援。这几种主张都难解国之危。上卿叔詹说:“请和与决战都非上策。固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郑国和齐国订有盟约,而今有难,齐国会出兵相助。只是空谈固守,恐怕也难守住。公子元伐郑,实际上是想邀功图名讨好文夫人。他—定急于求成,又特别害怕失败。我有一计,可退楚军。”

郑国按叔詹的计策,在城内作了安徘。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敌人看见一兵—卒。令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不准露一丝慌乱之色。大开城门,放下吊桥,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

楚军先锋到达郑国都城城下,见此情景,心里起了怀疑,莫非城中有了埋伏,诱我中计?不敢妄动,等待公子元。公子元赶到城下,也觉得好生奇怪。他率众将到城外高地眺望,见城中确实空虚,但又隐隐约约看到了郑国的旋旗甲士。公子元认为其中有诈,不可贸然进攻,先进城探听虚实,于是按兵不动。

  这时,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援,已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救郑。公子元闻报,知道三国兵到,楚军定不能胜。好在也打了几个胜仗,还是赶快撤退为妙。他害怕撤退时郑国军队会出城追击,于是下令全军连夜撤走,人衔枚,马裹蹄,不出一点声响。所有营寨都不拆走,族旗照旧飘扬。

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说道:“楚军已经撤走。”众人见敌营族旗招展,不信已经撤军。叔詹说:“如果营中有人,怎会有那样多的飞鸟盘旋上下呢?他也用空城计欺骗了我,急忙撤兵了。”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空城计的战例。

  【故事】

  西汉时期,北方匈奴势力逐渐强大,不断兴兵进犯中原。飞将军李广任上郡太守,抵挡匈奴南进。

一天,皇帝派到上郡的宦官带人外出打猎,遇到三个匈奴兵的袭击,宦官受伤逃回。李广大怒,亲自率领一百名骑兵前去追击。一直追了几十见地,终于追上,杀了两名,活捉一名,正准备回营时,忽然发现有数千名匈奴骑兵也向这里开来。匈奴队伍也发现了李广,但看见李广只有百名骑兵,以为是为大部队诱敌的前锋,不敢贸然攻击,急忙上山摆开阵势,观察动静。

  李广的骑兵非常恐慌。李广沉着地稳住队伍:“我们只有百余骑,离我们的大营有几十里远。如果我们逃跑,匈奴肯会追杀我们。如果我们按兵不动,敌人肯定会疑心我们有大部队行动,他们决不敢轻易进攻的。现在,我们继续前进。”到了离敌阵仅二里地光景的地方,李广下令:“全体下马休息。”李广的士兵卸下马鞍,悠闲地躺在草地上休息,看着战马在一旁津津有味地吃草。

匈奴部将感到十分奇怪,派了一名军官出阵观察形势。李广立即命令上马,冲杀过去,一箭射死了这个军官。然后又回到原地,继续休息。

匈奴部将见此情形,更加恐谎,料定李广胸有成竹,附近定有伏兵。天黑以后,李广的人马仍无动静。匈如部将怕遭到大部队的突袭,慌慌张张引兵逃跑了。

李广的百余骑安全返回大营。

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故事详见《三国演义》。

空城计

“空城计”,“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空城计是在交战双方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力弱的一方,故意显示自己虚弱不设防的弱点,使敌人反以为自己已有准备,而不敢贸然进攻,度过难关的一种计谋。

   本来兵力空虚,又故意把空虚的样子显示在敌人面前,使敌人不知底细,怀疑我有实力。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采用这种阴弱的方法对付强刚的敌人,这是用奇法中的奇法。

特点:

1.骗术,不得已而为之,主要用于军事。

2.明明听见了(某人所讲的事),佯作没有听见。或者,自己听见了,而表现很不在意。实则在暗中等待时机,寻求应对策略。

3.用“空城”之法,表达一种意思。什么都没有,就在告知什么都没有。实际不见得。你看到的,什么都没有,而是再说,其他方面哪?

4.如果你遇见好吹嘘之人,说“别人有的他都有”。而这恰恰反映他什么都没有。唱的是“空城计”。

5.“空城计”,采取的是“心理战”法。人的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客观反映,在正常情态形下,有什么样的意念,便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唱“空城计”,正好是“反其道而行之”。即:在行为(行动)上,有与对方意识(认识、判断)相反的行为表现,使敌方不敢轻举妄动。最后实现“化险为夷”的目标。“知彼知己”中的“知彼”贵在知其心理。(注:“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此语源于《孙子·谋攻篇》)

6.在工作、学业、社会生活中,应掌握一些“心理学”、“行为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苦练内功,提高本领、技能。同时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这样,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自强不唱空城计,积土成山聚水渊,掌握术谋顽寇破。脚踏实地勇争先。

    新中易解《三十六计》之三十二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一、计名:“空城计”从历史故事中概括而出。它也是个家喻户晓的典故,三国时,诸葛亮屯兵于阳平,把部队都派遣出去了,自己只留了一些人守城,却正好碰到司马懿率领二十万军队杀来。诸葛亮临危不乱,意气自若,命令大开城门,让老弱之兵在城门口洒扫。司马懿因为深知诸葛亮性情持重稳健,所以疑有伏兵,不敢贸进,便撤了军。由此可见,空城计实际上是一场心理战,如果没有对敌手个性心理的深刻了解,即便占出解卦,也不能轻易应用此计。

二、解语:兵力空虚的,再故意显示出不加设防的样子,这样反而会使敌人疑窦横生。让敌人摸不清你到底是刚强还是柔弱,这种奇妙莫测的用兵法,是解卦原理的演用。

三、易解:

1、“刚柔之际”是雷水解卦初六爻的象辞,解卦的卦画是(010 100)。初六爻动,变为雷泽归妹,归妹卦的卦画是(110 100)。以解卦初六爻象辞为主占,参考归妹卦。

2、“初六:无咎。”“象曰:刚柔之际,义无咎也。”意思是说:占得此爻,没有咎害。因为初六爻与九二阴阳相比,与九四阴阳相应,虽然不会大吉,但也不会有灾难。

3、解卦的含义是解除困难。下卦坎为险,上卦震为动,象征着脱困而出。初爻在下方,是卦的开始部位,象征危难初解之时,也有必须在一开始就迅速解决困难的意思。

4、在战争中占得此卦,自身肯定处于凶险之中;如果没有凶险,解卦的卦义也就无从谈起了。什么样的凶险呢?内卦坎为陷,表明自己被陷,即遭围困。

这里有两种可能:一是被陷在城中,二是被陷在战场。倘若是后者,又有两种可能:一是侥天之幸,突遇援军,解脱危难,这在卦义上虽然能够成立,但是用不着计谋,因此可以排除这种可能性;二是硬性突围,损失惨重。这样便与卦义及初六爻、象辞义不符,所以也可以排除。据此可以断定,占卦人是被陷在城内。

下卦坎既为险又为陷,表明敌极强而我极弱,城中并无守御之力,所以这种围困极为凶险。这里又有两种可能:一是援军从天而降,这纯属偶然性因素,用不着计谋,因此可以排除;二是没有援军,或者虽有援军也是远水近火。只有在这种几乎毫无生机可言的凶险情境下,才必须用怪异的计谋来出奇制胜,从而最终化险为夷。至此,占卦人的确切处境,便很明了了。

5、占得此卦,见初六爻动,可知解决问题的关键便在初六爻上。初六为阴爻,又在最下方,极为柔弱,象征着己方的兵力不堪一击。然而,初六的爻辞却明言无害。如此凶险的情势,怎么会没有咎害呢?象辞解释说,这是由于“刚柔之际”的缘故。刚柔之际,亦即刚柔相互交际接应,柔中有刚,刚柔混杂,使人弄不清到底是刚是柔。就像初六爻,本为柔弱之极,你若乘弱攻之,因它上比九二,再上应九四,瞬间便可由弱变强,那时你便会大大地吃亏。

“刚柔之际”也是兵法上的诈术,指表面上摆出老弱残兵,其实内藏精军,以达到诱敌入彀的目的。问题是我方根本无“刚”可言,按常理决不能应用此术,否则敌人便不是“入彀”,而是长驱直入,一下子便能置我于死地。其实,奥妙也正在这儿。

所谓奇出于正,诙谲诡异的奇谋,都建筑在常识常理的基础之上。按照常识,人总是要千方百计地掩饰住自己的弱点的,如果大鸣大放地暴露自己的弱点,一般来说都是别有用心。既然如此,我方便可利用这种常规性的心理状态,把敌人的思路引向“刚柔之际”的诈术,使敌人把我方的虚弱误当成诱饵。

6、从卦象上看,下卦坎为陷,既象征自己被陷,又暗示自己可以设造陷阱。这个陷阱当然是假的,但敌人若相信了,它就成了真陷阱。

《红楼梦》中有句诗,叫做“假作真时真亦假”,这儿可以反过来用,即“真作假时假亦真”。比如,从卦形上看,初六爻代表自己的虚弱无力,我方有意暴露出这一点,敌方就会把真实的虚弱当成假象。接下来,与初六相比或相应的九二、九四阳爻,是暗示我方要装成兵强马壮的样子;这本是假象,敌方却反而把它当做真象。这种一正一反的思维方式,正是人们的习惯性思路。所以,无论是“真作假时假亦真”,还是“假作真时真亦假”,都是思维逻辑的反映,而空城计就是建筑在这种思维逻辑之上的。须要注意的,此计的适用时间很短,只有初六爻所代表的时段内。如果一开始不能唬住敌人,其结果便是一败涂地。

7、再参考归妹卦,归妹即嫁妹,也有回到原来的归宿地之意。这表明,此计将应用成功,敌人会被“刚柔之际”的扑朔迷离搞得疑疑惑惑,而最终还是谨慎占了上风,撤回了部队。

四、按语:用兵是虚虚实实的,没有固定的方式。空虚的就显示空虚,自诸葛亮以后,运用这条计策的人并不少。

如唐玄宗时(公元727年),吐蕃人攻陷了瓜州(今甘肃省安西县),守将王君焕战死,河西地区人民非常震惊恐慌。张守珪被派做瓜州刺史,到任后立即带领群众修筑城墙。刚安置了木桩大板在打墙,吐蕃人又突然来袭击。城里没有防御工具,大家惊慌相看,毫无斗志。守珪说:“敌众我寡,我方又刚遭受过战争创伤,不能用利箭、石块防御,必须用计谋去战胜敌人。”于是他命令在城上摆好酒席,叫乐工吹打弹奏,和将士们饮酒作乐。吐蕃人见了,怀疑城内设有伏兵,不敢进攻,撤兵回去了。

又如,公元573年,北齐祖珽做北徐州刺史。刚到任,正碰上南陈大举入侵,当地老百姓纷纷乘机暴乱。祖珽命令不要关城门,让守城的士兵全下城墙静静地坐在街巷里,街道上禁止行人通行。全城寂静无声,鸡不乱鸣,狗不乱吠,南陈军队什么也看不到、听不到,搞不清是什么缘故;有人还怀疑这是座无人防守的空城。这时祖珽突然命令士兵高声大叫,嘈杂声震天,南陈军队大吃一惊,立即逃散了。

三十六计故事之三十二——空城计

说的是赵子龙智退曹兵的故事。

空城计,就是当兵力空虚的时候,故意显示出不加防守的样子,使敌人搞不清情况,担心上当而撤退。《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当中,有一个诸葛亮用空城计智退司马懿的故事,使人觉得,诸葛亮真是一个有胆量有智谋的军事天才。可历史上的诸葛亮并没有用过什么空城计,倒有一个赵云用空营计智退曹操的故事。

事情发生在公元219年,这年春天,曹操率领着军队,从长安就是现在的西安出发,由陕西省眉县西南的斜谷到汉中去攻打刘备,刘备立刻命令大将黄忠和赵云来到汉水西岸守住关口要道。曹操到了汉水东岸,和属军隔水相望,谁都没有先行出击。

有一天,刘备听探子报告说,曹兵正在汉水东岸的北山下边运送粮草,他就命令黄忠带领一对人马,把这些粮草抢过来,又命令赵云在后面接应,黄忠和赵云约定好会和的时间就走了。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到了约定好的时刻,黄忠没回来,赵云就叫手下的一个叫张毅的将领守住军营,自己带着几十个骑兵去看看黄忠的情况。

赵云又叫赵子龙,是刘备手下一名能征善战的大将,据说,他从来没有打过败仗,所以,人们都管他叫常胜将军,赵子龙带着几十个骑兵刚刚走到汉水边上,忽然看见前面出现了黑压压的无数曹兵,一员属军大将正在拼命的跟曹兵打着,赵云仔细一看,这员属军大将就是黄忠,曹操端坐在马上,指挥曹兵一次一次向黄忠进攻。

原来,黄忠带领人马,悄悄渡过汉水,来到北山,那些守护粮草的曹兵一看见属军,扭头就跑,黄忠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军了,他心想,曹操往往爱抢劫别人的粮草,自己存放粮草的地方为什么不严密防守呢?这里一定有埋伏,赶紧撤退吧。就在这个时候,曹操手下的大将张合和徐晃分成两路杀了过来,黄忠和属军士兵一边拼命战斗,一边撤回了汉水西岸,张合和徐晃随后就紧紧追赶了过来,赵云一看,大吼一声,就冲了过去,救出了黄忠,把追在前头的曹兵杀的哭爹喊妈,只往后逃。这个时候曹操随后赶到了,他一看,赵云带的人马不太多,立刻命令张合和徐晃稳住队伍,重新追杀过来。

赵云和黄忠带着属军拼命的跑啊跑啊,总算跑回了军营,可他们刚到,曹兵就像潮水一样的跟着涌到了,张毅连忙问赵云:“赵将军,怎么办?”赵云把手一挥:“别慌,你立刻命令士兵们,把营门全部打开,把各种战旗全部放倒,让弓箭手全都躲在壕沟里,千万别出声。”

他这么一说,不仅张毅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就连黄忠都有些纳闷了,张毅沉不住气了:”赵将军,曹操的人马眼看就追过来了,您不把营门关上,为什么要打开啊?咱们的人马不多,曹操不就跟容易冲进来了嘛?“

赵云笑了笑:“呵呵呵,正因为咱们的人马不多,很难挡住曹操的进攻,我才这么干的,你们想想,曹操看见咱们的城门大开,一定以为军营里面有埋伏,他怕中了埋伏,还敢往里冲吗?”张毅挺担心:“曹操是个饱读兵书的人,要是硬往里冲,可怎么办啊?”“嘿嘿嘿,曹操是读过很多兵书,可他生来就疑心太重,他肯定会觉得咱们不敢冒这么大风险,再说,咱们现在也没有别的办法了,只能这么干了,好,赶紧准备去吧。”

工夫不大,曹操带着曹兵追到了赵云的军营门口,看到这种情况,他急忙勒住战马,让队伍停了下来,他心想:咦?属军军营里怎么没有一个人影,一面战旗啊?他侧着耳朵听听,里边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动静。“嗯,看样子,这里边肯定有埋伏,可万一没有埋伏呢?哼,不会,人称赵云是常胜将军,打起仗来非常谨慎,他绝不会冒这么大的风险的,不行,赶紧撤退吧。”

于是,曹操一声令下:“撤!”带着曹兵撤了下去,这时候,赵云在军营里看的清清楚楚,立刻命令属军又是猛敲战鼓,又是高声呐喊:“不要放走了曹操,杀呀!”接着,赵云又命令弓箭手对着撤退的曹兵就是一阵乱射,这么一来,曹操更加相信赵云有埋伏了,带着曹兵拼命的跑啊跑啊,你推我,我桑你,乱作一团,他们过了汉水到了自己的军营里,直庆幸跑得快呢。

第二天,刘备听说了这件事,称赞赵云:“子龙一身都是胆啊。”

的确,作为一个指挥员,当敌人杀到家门口,明明知道自己没有力量抵挡敌人,而且又没有一点防备,要是没有胆量,是不敢这么做的呀。

(0)

相关推荐

  • 随便﹙偶尔﹚翻翻之夜读三国--赵云的遗憾

    小时候,不知为什么,赵云是我的心中楷模(好像我们的小伙伴都这样),一表人材,威风凛凛,单骑救主,近似完人.据说朴槿惠的偶像就是赵云,她在回忆录中写道:现在回想起来,甚至怀疑自己的初恋对象会不会就是赵云 ...

  • 诸葛亮的空城计是虚构的, 而蜀国一将领曾用此计, 大败曹操

    空城计是三十六计之一,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提到空城计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诸葛亮,由于在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运用此计吓跑司马懿,以致世人大都以此为真,然而小说不等同于历史,事实上,这 ...

  • 不是诸葛亮,谁是历史上最早使用空城计的人?

    空城计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诸葛亮,故事的背景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军事家司马懿占领了街亭之后,亲自带领15万大军向阳平关杀过来,而诸葛亮当时正在阳平关.这一天诸葛亮正和部下商量着怎么 ...

  • 三十六计第三十二计:败战计—空城计

    三十六计第三十二计:败战计-空城计 原文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译文 空虚的就让它空虚,使人更加难以揣测:在进攻和防御中运用空虚的战术来隐蔽自己的空虚,越发显得用兵出奇. 注释 ① ...

  • 三十六计第三十三计:败战计—反间计

    三十六计第三十三计:败战计-反间计 原文 疑中之疑,比之向内,不自失也. 译文 在疑阵中再布置一层疑阵.<易经·比>卦说:来自敌方内部的援助,自己不会受到损失. 注释 ①疑中之疑:句意为在 ...

  • 三十六计第三十四计:败战计—苦肉计

    三十六计第三十四计:败战计-苦肉计 原文 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译文 人不自己迫害自己,受迫害必然是真的:真的变假,间谍便乘机活动.<易经·蒙>卦说 ...

  • 三十六计第三十五计:败战计—连环计

    三十六计第三十五计:败战计-连环计 原文 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吉,承天宠也. 译文 敌方兵力强大,不能硬打,应当运用谋略,使仓储自相牵制,借以削弱他的力量.<易经·师& ...

  • 三十六计-- 第六套(败战计)

    (败战计) 英雄难过美人关,诱敌窝斗用离间,弱装强势空城现, 苦肉能把敌人骗,诸计并用巧连环,保存实力走为先. 经典三十六计全文6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全集(第六套: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兵强 ...

  • 三十六计第三十六计:败战计—走为上计

    三十六计第三十六计:败战计-走为上计 原文 全师避敌,在次无咎,未失常也. 译文 全军退却,甩开敌人,以退为进,待机破败,这是不违背正常的法则的. 注释 ①全师避敌:全军退却,避开强敌. ②左次无咎, ...

  • 【三十六计】败战计,中华国士谋略,助你科学洞悉人性弱点(终)

    【三十六计】败战计,中华国士谋略,助你科学洞悉人性弱点(终)

  • 《三十六计》----第35计 连环计(败战计)

    第35计 连环计        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吉,承天宠也 连环计:本为元杂剧名.剧本写汉末董卓专权,王允设计,先许嫁美女貂蝉与吕布,后又献给董卓,以离间二人,致使吕布 ...

  • 《三十六计》----第34计 苦肉计(败战计)

    第34计 苦肉计        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苦肉计:故意毁伤身体以骗取对方信任,从而进行反间的计谋.语出<三国演义>. 苦肉计 庞涓的大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