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行之义乌与秦皇岛(一)
文 原创 图 部分来自网络
义乌行之义乌与秦皇岛(一)
义乌与秦皇岛,一个在江南,一个在塞北,两地相距3000多华里,隔着千山万水,会有什么特别的联系呢?关于这个话题,还要从400多年前的明朝隆庆年间说起。当年戚继光将军受命出任蓟镇总兵,镇守东起山海关、西到居庸关一带边境,他所带戚家军的兵源就多来自义乌。这些“义乌兵”以敌台为家,繁衍生息,在长城脚下发展为无数个“义乌兵”后裔村,仅秦皇岛域内,370多公里的长城沿线,这样的义乌兵后裔村落就多达158个。他们融南北风俗文化为一体,以坚韧的毅力和意志,世代守护长城,也缔结了义乌与秦皇岛400多年的不解之缘。
中国历史上,只有两支以将帅姓氏为名的军队扬名千古:一是南宋的岳家军,一是明朝的戚家军。戚继光,字元敬,山东蓬莱人,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他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几年,又在长城沿线戍卫边疆十几年,立下赫赫战功,著有《纪效新书》和《练兵纪实》等著名兵书。“东海波涛永难平,黄河之水何时清。义乌自古多义士,强将手下有强兵。”这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诗。
有戚继光这样的“强将”,当然会有戚家军那样的“强兵”,所以,以军纪严明、训练有素、装备先进著称的戚家军是明朝很有名气的一支军队,被称为百战百胜的“16至17世纪东亚最强军队”。据记载,最初在明嘉靖时,倭寇大举进犯,官兵征剿不力,原本明军是屡战屡败的,后朝廷调任戚继光至闽浙一带,戚将军招兵组建新军,才有了后来声威甚嚣的“戚家军”,也才有了抗倭战场上的捷报频传。
那么,戚家军的主力为何是义乌兵呢?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相传,义乌人爱打架在明朝就很出名,曾经有句话叫“兰溪埠头,义乌拳头”,说的是兰溪的码头较多,那里的人见多识广、能说会道,靠得是一张嘴;而义乌人很实在,不怎么会说话就喜欢用拳头解决问题。得知戚继光要招募新兵,想为抗倭出力的义乌桥亭人冯子明就举荐了“爱打架”的义乌人。他说在义乌与永康交界的山上有萤石矿,两地为争夺矿石开采权经常发生群殴或械斗,义乌人打架颇具组织性且特别的玩命,所以把抢矿的人打得落花流水从而保住了矿山。
冯子明也曾参加过护矿械斗,所以讲的十分生动,戚继光一听觉得义乌人勇猛、不怕死,遂在义乌招了三千人组成戚家军。因为主要在义乌与永康接壤一带招兵,所以戚家军中又以我们去过的佛堂和赤岸两镇人居多。经过严格训练的戚家军果然勇猛善战、威震敌胆,在平倭战斗中以一当百,所向披靡,为剿平倭寇、保东南沿海一方太平立下了汗马功劳。
隆庆元年,以义乌兵为主的戚家军刚刚“提戈东南”,荡平倭患,又追随戚继光将军移镇蓟辽,开始了漫漫北上的戍边之旅。到达长城沿线后,戚将军率领戚家军,一边与进犯之敌鞑靼人作战,一边开始了对长城的大规模整修工程。义乌兵会同长城原驻军及赶去增援的由戚继光的弟弟戚继美所率七千沂州兵,深入燕山山脉,在沟深谷窄的大山深处、路险坡陡的悬崖绝壁上精心设计,艰苦修筑城墙、构建防务,共新建及加厚、加宽长城近两千里,让1017座敌楼台参差点缀其间,留下了千百年来傲然屹立、蔚为壮观的人类奇迹。
我之前虽然对义乌兵与长城的渊源了解不多,但寻迹古长城一直是我所热衷的事,几乎每个周末我都会去爬明长城。每每行走于长城之上,看青砖毛石、残碑断碣,每一块都在讲述着深明大义的戍边将士们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每一字都记载了南征北战的义乌兵保家卫国的璀璨功绩。那一棵棵树木,仿佛卫士们精神抖擞、岿然不动的队列,无论春秋冬夏、阴晴雪雨都忠诚地坚守各自岗位、护佑一方安宁;那一株株花草,仿佛义乌兵顽强坚韧、质朴乐观的笑脸,无论酷暑严寒、烽火硝烟都无悔地装点美丽家园、眺望远方故乡。
长城为碑,燕山作证,悠悠历史不会忘记那些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挺起民族脊梁的勇士们,缕缕风尘不会忘记在遥远的长城边塞诠释“义乌精神”的义乌兵们。几年来,我先后去过几十个长城村落和长城段落,写下《花厂峪长城》、《罗汉洞长城》、《长城村落竭家沟》、《长城脚下拿子峪》等三十多篇游记并发表在《秦皇岛日报》上,也算无意中为推介长城和义乌兵做了点贡献。(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