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官窑中的螭龙纹
螭龙纹是原始社会形成的图腾标志之一,在古代建筑以及青铜、玉、陶瓷等工艺品中经常出现,较为人熟知。
“螭”在历代文献中经常出现,其含义众说纷纭。在《左传·宜公三年》中有“魑魅魍魉”一词,“魑” 通“螭”,作“兽形山神” 解;《汉书·司马相如传》中有 “ 蛟龙赤螭”一词,有作“龙子”也有作“雌龙”解释的。最常用、详细的应是《说文》,将其作“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从虫,离声,或无角曰螭”解释。
| 清乾隆 粉彩镂空蟠螭纹象耳转心瓶 |
故宫博物院藏
现代资料普遍将“螭”解释为“古代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 ,即《说文》所言“无角曰螭”,然而从明清官窑瓷看,器中所绘螭龙多独角,偶尔双角,几乎没有无角情况。因此,对螭的解释还应以“若龙而黄” 更显妥当。因“若龙”,人们通常就称其为“螭龙”,又因雕、绘螭纹多做“蟠(即盘曲之意)”状,因此又谓其“蟠螭”,明清以前常见于北宋定窑出产器物。
Ming Dynasty
| 明宣德 螭龙纹青花蟋蟀罐 |
景德镇珠山出土
从宣德螭龙纹的形体特征看,当时的螭龙皆为四足,爪数可细分为三爪、四爪、五爪三大类。总体来看,强悍雄健的体魄、造型与当时流行的永宣龙纹极为相似,仅是身上缺少鳞片、头部独角、尾部呈卷草形状。
| 明 青花螭紋碗(「上品佳器」款) |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
宣德螭龙唇上无两条龙须,这点也与普通龙纹略有差别。另外,宣德螭龙还经常口叼灵芝,可能是借鉴夔龙口含西蕃莲的结果。
| 明万历 霁蓝釉白花螭龙纹三足炉 |
故宫博物院藏
宣德御厂的螭龙形象一旦确立,较长时间没有太大变化。成化、正德以及之后的各朝螭龙纹基本都保持了宣德时期的造型特征,唯一变化的是不同时期青料与彩釉的改革。
| 明万历 外青花灵芝螭纹内红绿彩花鸟纹盘 |
故宫博物院藏
Qing Dynasty
进入清代后的御厂螭龙发展较为迅速,应用广泛,不论纹饰种类还是器物造型都较以往出现不少改进,变化比较明显。
| 清康熙 锦地团螭纹碗 |
台北故宫藏
首先,清代官窑瓷中出现唇上带龙须的螭龙图。带须螭龙在清代也相当少见,但无疑与明代无须螭龙形成一定对比,称得上清代螭龙的发展变化之一。其次,一扫明朝俱为龙爪螭龙现象,清代开始出现兽足螭龙,该变化较夔纹足部相同变化略有些晚。另外,部分螭龙口中所含灵芝造型明显复杂化,这都说明螭龙纹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 清康熙 青花云螭纹观音尊 |
故宫博物院藏
螭龙纹器物类型也趋于多样化,这是清代御厂瓷造型发展大趋势所带动的必然结果;当螭纹逐渐应用于各类创新制品时,也进一步壮大了该类器物造型的队伍。
| 清乾隆 粉彩蓝地云螭纹壁瓶 |
故宫博物院藏
在这种情况下螭龙纹饰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呈现出茁壮活力。根据当时的螭纹造型看,器物种类千变万化,包括蒜头瓶、天球瓶、洗口瓶、如意耳瓶、葫芦瓶、敛口尊、瓜棱瓶、僧帽壶等,品种之多难以列举。
| 清乾隆 釉里红团蟠螭灵芝纹葫芦瓶 |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最典型的官窑发色莫过于各种彩瓷,这一观点在螭龙纹器物中也可以得到证实。明代螭龙纹器物以青花、斗彩器为主,发展至清中期,已经广泛应用至各类单色釉、青花、釉里红、斗彩、粉彩等中,纹饰与釉色相互促进、变化,越发争奇斗艳。
| 清嘉庆 粉彩天蓝描金螭龙番莲纹轿瓶 |
台北故宫藏
- The End -
交流、服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