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正浩先生的《泰兴十景考系列之八——八仙堂》
这里是《三坔夜话》,李老师斯时乡轩临窗,于此跟你诗词吟哦,抒怀述志,漫笔人生,点情碰心,说故事,聊语文,话庄道巷,谈古论今,......
编者微语
前日收到葛正浩先生发来的《泰兴十景系列考之八——八仙堂〉,细读数遍,觉得先生所考主要在于泰兴浴室业为其本业职工办的慈善堂这一方面。葛老的探究虽偏重在“八仙”与浴室的某些联系上,似乎有点牵强,其实颇有道理。这是葛老不愿拾人牙慧而另辟途径对泰兴十景之考所作的一个重要补充,某种意义上讲,不失为一家之言。所以,从这样的角度且这样来看,这一精神、这一研究应该是值得肯定的,亦是难能可贵的。
泰兴八仙堂是浴室业旳养老慈善堂。相传几百年前,城厢八家浴室按比例出钱,共同购买了三间房子。凡年老多病、不能工作又无家可归的浴室工人,可以住入该堂治病养老。堂内还专门设有阁楼,存放已故浴室工人的牌位。毎年农历正月二十,借纪念浴室业鼻祖生日之际,举行悼念已故工人的仪式,堂址在今鼓楼商场西侧,原天瑞巷。解放后被拆除,攺建为邮电局职工宿舍。
其实,八仙堂的产生缘于社会慈善事业。清代的慈善事业,不仅表现为慈善团体即善会、善堂的数量多、规模大。而且参与者从地方士绅慈善人士发展到工商业者广泛参与。于是,有些劳动密切型企业开时着眼于自己的职工。与其让他们中的孤贫无助者(或当他们孤贫无助时)接受別人的慈善,还不如自己管起来。这样还解了职工的后顾之忧,提高了劳动积极性,增加了凝聚力,一举多得,名利双收。劳資双方皆大欢喜。
话题转回浴室。我国先秦时期称浴室有个专用词语,叫“湢”。宋人高承《事物纪原》云:“高辛氏制造为 ,此沐浴之始也。”但是,那是当时的君王和士家中设有的浴室,平民百姓是没有条件享用的。宋代开始出现公共的澡堂和浴室,最早的公共浴室就是苏州的"混堂",我们泰兴人称为澡堂。旧时,各行各业都要图吉利,都要供奉神明,浴室业供奉谁,杂说纷纭。一些文人墨客引经据典, 也没有给浴室找到一个正儿八经的鼻祖, 只弄些花花点子来糊弄浴室老板。 可是,老百姓不吃这一套, 浴室工人不信这一套.。他们有他们自已的说法: 他们供奉八仙为他们的保护神. 所以把浴室工人养老的地方叫做“八仙堂”(有人称八善堂, 笔者之受访者持前说, 笔者从之.)。传说八仙分别代表着男、女、老、少、富、贵、贫、贱。由于八仙均为凡人得道,所以个性与百姓较为接近,晚近为道教中相当重要的神仙,代表了三教九流的各种人等。八仙与其他许多神仙根底不同,均来自人间,而且都经历有多采多姿的凡间故事之后才得道;他们与一般神仙道貌岸然的形象也截然不同,.其中有星相医卜, 民间艺人,将军、皇亲、叫花子、道士等等.,皆深受民众喜爱 。他们并非天生完美,各人都有些小缺点,例如汉钟离袒胸露乳、吕洞宾个性轻佻、李铁拐酗酒成性等等, 合乎社会上平民百姓的习气。方才说过八仙分别代表了男女老幼、富贵贫贱;浴室里,大池子, 更是不分老幼、富贵贫贱一律平等的, 氤氲的蒸汽中,各式人等千姿百态。朦朦胧胧真有一种八仙过海.的味道。 浴室服务非常周到,除了提供沐浴外,还提供檫背、修脚、按摩等服务,还提供茶水、酒类及果品等。沭浴后气顺血通, 再享受这些服务, 岂不快活如神仙?所以, 浴室工人对八仙崇敬有加, 浴室的养老机构叫做‘八仙堂’ 就顺理成章了。
浴室的活计是最普通的服务,不需要什么技术(至少说入门不需要什么技术)所以,只要有力气,谁都可以去做浴室工人。而浴室工人属于活计苦收入低消费者的人群,可以不置家俬,不成立家庭,而其低收入的条件也使其中不少的人难置家俬、难以成家。所以,旧时的浴室工人是光棍最多的群体。年富力强时能挣钱,年老力衰怎么办?为了安抚老年职工,消除在职职工的后顾之忧,保障新招职工的社会资源。浴室建养老堂是适应形势,顺应民心之举;客观上又是劳动保障, 社会保障事业的滥觞。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收入的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的一项重大社会政策。具体地说,就是当社会成员因生、老、病、死、伤、残、灾、失业等造成基本生活困难时,国家和社会给予其经济上的支持和救助,保证其基本的生活权利。社会保障是社会的“安全网”和“稳定器”。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工伤有保护、失业有救济、残疾有安置、贫困和灾害有救助,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从而有效地化解有可能发生的各种社会矛盾,实现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通过对社会成员的收入进行必要的再分配调节,将工人盛年工作时创造的财富中沒有参加分配的一部分转移给年老力衰不能继续劳动的无收入的社会成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他们能安度晚年. 从社会秩序上来说,它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缓和社会矛盾,从而促进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 社会保障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调节器”。雄厚的社会保障基金能够有力地支撑经济发展,并对经济运行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在经济发展低迷的情况下,高额的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能支撑经济的发展,带动经济的再次腾飞;而在经济发展过热的情况下,又可以通过调节社会保障基金在债券、房地产、股票、储蓄等方面的投资比例和投资结构,调整其投资比例从而对经济格局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从微观经济来看,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规范和均衡企业的社会负担,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形成,特别是有助于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而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我们伟大聪明的袓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 并作出了有益的嘗试.
我国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在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初期数十年中逐渐形成的。1951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草案)》,其中包括了疾病、负伤、生育、医疗、退休、死亡待遇和待业救济等保障和福利项目。以后又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使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保障项目步入正常发展阶段。其中,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保障工作受到严重挫折和破坏,社会保险演变为企业保险。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属于“单位”小社会保障,就是依赖用人单位提供保障。二是不同单位的保障范围、保障方式和待遇差距很大。三是一次就业定终身,无失业之虞。在传统的社会保障体制下,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能够从单位获得养老、医疗、工伤、丧葬等福利性社会保障,但差异比较大;而农民基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主要依靠家庭和子女提供有限的保障。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势在必行。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以城市为重点推进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这也标志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序幕的拉开。随后,一些地方开始引入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用机制,探索实行退休费用社会统筹。1992年,党的十四大政治报告第一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第一次明确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四个环节之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明显加快。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和原则,初步形成了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总体框架。同时,提出养老、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这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要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 1998年起,为了适应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和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带来的新情况,中央决定采取“两个确保”措施,即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确保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立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目标。同年,国务院制定了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并决定在辽宁全省进行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和推进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为主要内容的试点。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社会保障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明确要求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全面完善、加快发展的新时期。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远景目标,就是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这些都表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科学决策和直接部署下进行的,是与我国推进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相伴相生、互动发展的。
沐浴在新时代的阳光下, 享受着幸福的社会保障的庇护. 作为一个退休老人, 我内心充满温暖的阳光。此时此地, 回顾当年的八仙堂, 真是感慨万千,故拾掇“打油” 一首,以作结尾: 长江后浪推前浪,人生度晚有保障; 昔日奉献今享福,逍遥自在真快乐;老来生活赛神仙,谈古闲话八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