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人忆 | 劳动二三事



作者简介:张柱章,五台东雷人。

劳动二三事

文/张柱章

1968年7月,我告别学习生涯,回到了家乡,正式从学校走向社会,到10月参加工作,仅仅在村劳动了不足3个月。就是在这近3个月的劳动中,有几件有关劳动的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想起来都有点回味无穷似的。

锄苗拔麦都不行

记得回家后没几天,我就开始参加劳动,当然,这是天经地义的,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一来自己也老大不小了(21岁),二来家中也正需要劳力啊。我所在的是村大队第一生产小队,当时正值夏季,我最初参加的劳动,就是跟上社员们薅苗锄地。我从小就是上学,从没劳动过,干农活儿当然不行了。记得每当在地里锄苗时,劳力们排成行往前薅锄,人家早到地头了,我却还在中间拨弄着。天热,出力,又着急,累得满头大汗,就是赶不出去。后来我注意到,人家薅苗锄地是两手并用,一手轻轻捉苗选苗,一手用锄快速挖土,好苗壮苗也不稠不稀地留下了,土也松了,草也没了,就又往前进了。而我却是见苗取舍难定,犹豫不决,锄地来回乱刨,往往是好苗壮苗、差苗弱苗留去不准,还稠稀不均匀,地皮也被弄成一梁一坑的了,且一个地方就得折腾好一阵子,进度当然上不去了,这还不说手腕也困,曲得膝盖也疼的不行呢。一连几天薅锄,村亲们见我都是着里着急,还慢慢腾腾,做不出去,于是就故意笑我逗我说:“嗨,你天生就不是个做这的,你就应该是个念书的嘛。”我无奈地笑笑说:“哈,你们不要着急,锄苗我不行,等拔上麦子了,我就不会落后你们了!”

不久,又到拔麦子的时候了,结果我还是不行,老落后。后来我注意到,人家是蹲下骑住麦垅,两手左右开弓,攥住麦秆,“噌噌”一拔一拔,满满两把了一放,就又前进了。而我却是两手就攥不住多少麦子,有时连拔起来也拔不利索,拖泥带水的,放也放不好,这样子弄,当然是快不了了,这还不说手还被勒得生疼,龇牙咧嘴的呢。就这样,社员们见我拔麦也不行,就又调侃我说:“锄苗的时候,你说你锄苗不行,拔上麦子就可以了,现在拔上麦子了,你怎么还是不行呢?”我只好笑着敷衍他们说:“唉,今年我不行,明年我就都能行了。”

后来,一传十、十传百,我的“锄苗不行,拔上麦子就可以了,结果是拔上麦子了也不行”的事就让全村的人(80来户300多人)都知道了。以后人们每当说到我,就多半都会说到这件事。我的这件“锄苗拔麦都不行”的事甚至成了村亲们茶余饭后的一个笑谈了。直到现在,人们见了我,还往往会说起这件事呢。

日红晌午刨羊圈

当时,为了多挣队里的个工分,除了正常参加集体劳动外,还会额外承揽点活儿,那就是“刨羊圈”。

化肥(人工合成肥料),虽然在十九世纪40年代就由德国化学家尤斯托斯·李比希发明、我国    1963年就普遍使用了,但在当时我们村用的还不是很多,队里为增强土地肥力,还免不了要用羊群来“踩粪”。所谓踩粪,就是把队里饲养的二三百只羊集中在一块地的某一地点,用绳网围圈住,由牧羊人(睡在专门用苇席、秸草等架设的“安屋”之中)和狗照看,一夜或接连几夜任由羊群在那里屙屎尿尿。之后,就把羊踩瓷实了的地用钁刨松,将渗进了羊粪羊尿的土铲起堆成堆,再在全地块均匀撒开,这样就可达到增肥的目的了。我所干的活儿,就是刨羊圈,即把圈土刨起堆成堆就行,刨堆一个羊圈可挣4分。

记得常常是午饭后人们歇晌(午睡)的时候,我就叫上三弟,一起去刨,是抽空刨,下午还得参加队里的劳动呢。那是在盛夏,这个时候也正是阳婆最红,天气最热的时候,真可谓是“骄阳似火,烈日炎炎”了,所以往往是刨不了几下,就又热又累,汗流浃背了;待到将一个面积约为一二分大小的羊圈刨完堆成堆,就已是精疲力竭、气喘吁吁了。但即使这样,我俩也硬是撑着,刨了不少次的。其实,当时队里年终决算,一个10分的工,也就能分红三四毛钱,刨一个羊圈4分也就能挣一毛多钱。即便如此,也要能刨就刨,能挣就挣,完全是生活所逼啊。

刨圪垌地担水种

“刨个坡坡,吃个窝窝”。那年头,靠队里分的“口粮”不够吃,人们就用刨“圪垌地”(小块地),栽种点粮食的办法来弥补。但有段时期,上级是不让刨的,说是刨了就是“资本主义”的“尾巴”等。但我回去的1968年,是可以刨的。记得那年夏天,可好我哥也探亲回家了,于是我们就兄弟仨一起刨圪垌,主要是在小涧北(地名)那刨。有块集体大地的地边有条长长的足有百十来步(约八九十米)长的道,道北就是一个有五六步(四五米)宽的小坡坡,整个下来,这个斜坡足有好几分地,展展的,我的记忆中那就是个荒草坡,应该是自古以来就是那样的。我们觉得这块荒草坡很长,坡度也不大,刨过以地来种,完全是可以的,于是就3人一起齐心协力使劲刨,结果只用一个下午就把它全部给刨过了。老家有种作物叫硬糜子,做下的窝头好吃耐饥,我们都喜欢吃。于是就准备把刚刨过的这块地,连同前几天刨过的那几块地,都种上这硬糜子,以使今后能够多吃个糜子窝头。

可巧那年春旱,该下种时没雨,我们就决定担水点种,但水从何来?原来,我们村的吃水是靠一眼旱井,这眼旱井就在小涧北地对面的井坡上,井有十五六丈(约四五十米)深(井口架个盘了粗绳的辘辘,绳子的一头固定在辘辘的铁摇把上,一头拴个用柳条编织的水斗),吃用的水就是用辘辘从井底里绞上来的。一担水两桶得绞两斗(两次),共有七八十斤。担上这一担水,得下一个大井坡,再上一个大涧北坡,即走一个“V”字形的下上大坡路,才能到地头。就这样,我们绞担一担水到地里,就已经是被累得满头大汗了,而还得用钁一垅一垅地开沟点水下种。待到担完水、种完地,那就更是被累得精疲力尽、连路也走不动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咬牙坚持,结果一连几天,总算把几块圪垌地都担水点种上了。好在后来的雨水还算比较协调,所以秋收下来,总共打下足有一石(约400来斤)糜子,结果这年秋后,全家人不仅有糜子窝头吃了,间或还可做点“地道凉粉”—硬糜子粉吃呢。

第二年春天,我们还想把头年刨下的那块长圪垌地继续种上,结果去了一看,傻眼了,原来是队里耕翻地的时候,就顺便把那块长圪垌地也给翻进道下边的集体大地中去了,路也改到再北边了,明显看到,大块地的北面增加了一长溜新地。眼看我们出力流汗辛辛苦苦刨下的圪垌地变成了集体地,只得悻悻然离去。

我们家的老坟就在大涧北,每次去上坟,这条小涧北的道是必经之地。多少年了,我每当走上这条道,每当看到大块地北面的那一缕地,就会油然想起当年我们弟兄仨,合力在小涧北刨圪垌地,及担水点种糜子的往事。

2015年2月12日 初稿 于北京

2017年9月7日 修改 于太原

文/张柱章 原创

编辑/五台人(sxwutairen)

原创投稿,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小编语:在这里发稿并不是一件难事、真正难得用心的五台人用自己的手中的笔或者手机拍下的图视频等,投稿给我们五台人,让我们五台人记录下五台发生的相关点点滴滴,做这些小编认为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互联网时代,也是分享的时代。非常感谢你们的分享。同时也希望更多人给我们投稿、一起做这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感谢!投稿可后台回复8加小编微信,也可投稿到347945165@qq.com

↓↓↓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内容

(0)

相关推荐

  • 中秋夜我被五花大绑 身后却是女生的歌声

    [留美学子]第2388期 7年国际视角精选文摘 教育·人文·名师·媒体生态圈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那年的中秋夜                                              ...

  • 秋收记忆之二 弄棒子

    在我们冀中平原,大田里种的最多的庄稼一是麦子,再就是棒子. 棒子管理相对简单一些,连地也不用耕,割完麦子之后就能干茬种,如果赶上一场不算太小的雨,连地也就不用浇了. 棒子出齐苗后,之后就是提苗,弄草或 ...

  • 【邂逅】恋土

    [编者按] 在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笔下,郝思嘉热爱着她脚下的土地,艾青更是直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土地的魅力,犹如乡土情结,透过阿伯与土地相依为命的一 ...

  • 知青回忆:延安窑洞住上了北京娃

    高大的剑杆杨树,整齐.端直耸立在宽阔的柏油路旁.一行行茁壮,枝繁叶茂.沿着林荫遮蔽的这条平坦大道,就来到了山川秀美的枣园村. 阳春季节,从农田基建工地收工回来,我接到公社的招工通知,被录取到西安铁路局 ...

  • 【郁氏文化】扎 荒 杠(文/范俊来)

    郁氏文化    扎 荒 杠 文/范俊来 一九七五年北方的秋天,是个非常特别的秋天.小麦成熟时节,地里的好多麦子没了麦穗.有人说,被天鼠吃了. 确切地说,那一年发生了鼠灾,不知为什么,老鼠一下多了起来. ...

  • 顾洁迈散文《麦 子》

    麦   子 麦子,普通的庄稼.它既无姹紫嫣红的花朵,也无秀丽多姿的枝叶.它的形象,只有纤细的茎秆,狭窄的叶子,质朴的果实,针般的芒刺. 也许这一原因,古往今来,扣动诗人和画家灵感的往往是那鲜花.芳草. ...

  • 【西散原创】魏素英作品 | 俺那老头子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这个"老"字,用在 ...

  • 一个草根的日常杂碎(6月25日)

    6月25日 文/刘新吾 摄影/刘新吾 ●总觉得自己这次,是掉进了一个陷阱.有些人多事,还真让你没脾气.他从一开始,就不动声色,步步算计.而我,还傻乎乎的,认为是朋友间的正常往来.现在回过头来,才搞明白 ...

  • 五台人忆 | 二姑

    作者简介:老农民(网名),五台豆村大石岭村 人.受过苦,教过书,做过饭,修过路,架过桥,背过窑,经历颇丰,终无所成.七六年入雁北师专,八零年分配于忻州师院.现已退休. 二姑    --童年纪事之二十二 ...

  • 五台人忆 | 爸爸的故事

    作者简介:刘华,五台县人,现居太原,国企小职工一枚. 在我记忆以来,父亲的工作不是高官,不是商人,就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工.说这话之前我没有想博得任何人的同情,因为我知道,这个社会跟我一样状况的还有很多 ...

  • 五台人忆 | 父亲

    作者简介:山水间(网名),五台人,小名 虎虎,忻州工作. 父亲 收回最后一瞥目光,我默默地注视着墓匠师傅将父亲墓前的石板扣上,就在我转身即将离去的瞬间,千种惆怅,万般痛楚突然涌上我的心头.父亲啊,我们 ...

  • 我的童年(17):忆父亲二三事

    人就是这样,当爱情.亲情.友情在眼前的时候,并不十分珍惜,日常生活的琐碎.平淡甚至是矛盾.烦恼,淹没了这一切.只有当这些离开我们的时候,我们才追悔莫及. 父亲离开我们20年了,但我感觉父亲从未远走.父 ...

  • 五台人忆 | 1968年5月的某一天

    作者简介:陈大宁  :五台人.下过乡,放过牧,上过大学,教过书.现已退休. 那年草青青 1968年5月的某一天,呼市各中学老三届(包括初高中)百十多名同学在一片锣鼓喧天,人声鼎沸的欢送人潮中登上开往草 ...

  • 忆——外公二三事

    小学前我一直随爷爷生活在山西大同.老人家那矮小的个头,干练的性格,睿智的思维谈吐,处事的精明,一个典型的商人形象,让我铭记在心.而深深镌刻在脑子里,至今仍然十分清晰的,却是与他小住三次的姥爷.难以割舍 ...

  • 临窗漫笔/忍忆童年二三事

    这里是<三坔夜话>,李老师在这里跟你说故事,聊语文,话庄道巷,谈古论今,吟哦娱笔,抒怀述志,点情碰心...... 笔者微语 我大妈在世时含辛茹苦了一生,喝了一辈子的汤汤水水,穿了一辈子的补 ...

  • 五台人忆 | 温柔的力量

    作者:周龙翔,56岁.山西五台人,博士,高级工程师.现在广州工作. 温柔的力量 二零二零年十二月十九日,母亲入土为安,回到了家乡山清水秀.云雾缭绕的半山仙境. 母亲于一九三一年农历十一月初二出生于五台 ...

  • 五台人忆 | 杨树叶勾起的回忆

    作者简介:卫卫,老家五台,曾从事财务工作.现居住忻州 巧儿得知我和梅子回到了五台,特意到村里砍回不少的杨树枝,约好让我俩去她家摘杨树叶子. 好多年都没有吃过杨树叶了,我们兴奋不已.小时候,春天常吃嫩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