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6种慢性难治性疾病,艾灸有奇效这16种慢性难治性疾病,艾灸有奇效

谢锡亮先生

谢锡亮老先生于1926年9月出生在河南省原阳县,1948年开始接触学习中医,并于1953年在针灸教育家承淡安先生创建的“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实习研究班”毕业,曾在山西省襄汾县人民医院工作30多年,并于1987年创建襄汾县中医医院,曾任中国澄江学派侯马针灸医学研究所所长。谢锡亮老先生从医近60年,善用针灸之术,惯用深刺风府和灸法,主张用药贵专而不在多,取穴宜精而不在繁,简、便、廉、验能治大病方为良医。本着“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原则,认真研究人体免疫性疾病的防治方法,尤其擅长艾灸治疗乙肝,历年来医治了大量的常见病及一些疑难病。

笔者从事中医针灸工作将六十年,深深感到针灸有神奇疗效,尤其灸法,更有独特作用,但已届垂暮之年无力推广,特将一点心得体会介绍出来,寄厚望于来者。

灸法有几千年的历史,历代医学家留下很多著作和大量验案,经现代国内外医学科学实验研究证实,科学性很强,内涵深邃,有理论,有依据,很适合人们防治疾病之用。

灸法有奇效

灸法最大的特色是在一定的经络穴位上长时间施灸,能改变血液成分,调节内分泌,旺盛脏腑功能,提高免疫能力,使人体生理病理得到良性改善,从而治疗各种疾病,尤其是能治疗很多难治性疾病。在养生保健方面,能使丘脑一脑垂体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轴活跃起来,而发挥免疫抗衰老作用,没有毒副作用。

难治性疾病也称特殊性疾病,古称怪病、奇病。《黄帝内经》有奇病论,《诸病源候论》也有论述,金元时代朱震亨写有《怪单》,记载了71种怪病,上世纪九十年代,王凤岐主编《中华名医特技集成》收集385种病。这些类似西方医学的罕见疾病,一般叫疑难病。据美国资料统计,约有5000多种疾病,只有200种可用药物治愈,其余4800多种无法可治,有1200万人在受这些病的折磨。

我们所说的难治性疾病,仅仅是根据个人浅见薄识冒昧提出的,认为这些疾病难治,中西医药尚无特效疗法。

其实,对于这些疾病,用灸法可以主治或辅助治疗,如病毒性乙型肝炎、慢性肾炎、尿毒症、慢性气管炎、哮喘、肺结核、小儿肺门淋巴结核、慢性结肠炎、桥本氏甲状腺炎、癌症、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症、艾滋病、经常感冒及一切慢性衰弱虚寒证都是灸法的适应症。

还有人经过实验研究证明,灸法有抗炎免疫作用能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出血热等,笔者提出这些病的防治,都有文献记载、实验研究、临床观察,有旁证资料可查,只是灸法在临床上使用较少,知道的人不多,没有推广开来,致使许多应该用灸法防治的病症,没有充分使用,这是令人遗憾的事。

经现代医学检测诊断确诊之后,按中医脏腑经脉辨证,选用循经或局部、俞募、原络、下合穴等配方取穴

常见病症的取穴
病毒性乙型肝炎

主穴:肝俞、脾俞、足三里。

配穴:期门、太冲、内关。

慢性肾炎(尿毒症)

主穴:肾俞、脾俞、命门、大椎、关元。

配穴:三阴交、水分、足三里、筑宾、三焦俞。

慢性气管炎

主穴:肺俞、中府、足三里、膻中。

配穴:丰隆、鱼际。

哮喘

主穴:定喘、大椎、肺俞、膻中、足三里。

配穴:丰隆、中脘、内关。

肺结核

主穴:肺俞、膏肓、足三里、脾俞。

配穴:中府、丰隆、大椎、曲池。

肺门淋巴结核

主穴:身柱、肺俞(或只灸身柱)

配穴:中脘、足三里。

慢性结肠炎

主穴:脾俞、大肠俞、天枢。

配穴:足三里、上巨虚。

慢性甲状腺炎

主穴:人迎、大椎、足三里。

配穴:合谷、中脘。

食道癌

主穴:在胸腹部病灶直上相应地体表上取穴,或敏感点上取穴。

配穴:背部在病灶相对应处取穴或取身柱、灵台、腹部、中脘及足三里、内关。此灸法也可用治其他肿瘤。

白血病

主穴:膈俞(血会)、大椎、关元。

配穴:足三里、中脘、曲池。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主穴:大椎、关元、足三里、血海。

配穴:中脘、内关、三阴交、阴陵泉、百会、风池。

系统性硬皮症

主穴:大椎、肾俞、足三里、肺俞。

配穴:关元、中脘。

艾滋病

主穴:大椎、肝俞、肺俞、脾俞、肾俞、关元。

配穴:中脘、内关、足三里、天枢、大肠俞。

经常感冒

主穴:风门、肺俞、大椎、关元。

配穴:足三里、外关。

类风湿性关节炎

主穴:大杼(骨会)、大椎、肾俞、命门。

配穴:关元、中脘、足三里、绝骨(髓会)。

强直性脊柱炎

主穴:大椎、身柱、灵台、病灶两侧华佗夹脊穴。多穴多灸无妨,可以长期施灸。

配穴:肾俞、绝骨(髓会)、太溪、三阴交。

养生保健灸

可取足三里、大椎、中脘、神阙、关元、三阴交,选1-2穴。或单灸足三里,就有很好的健身作用。小儿可独取身柱穴,能促进发育,强壮身体。养生保健灸,一次不过数分钟时间,既无多大痛苦,又经济节约,长期施灸,坚持下去,可以预防疾病,提高免疫能力,延年益寿。

针灸取效的关键之一在于腧穴定位准确,因此取穴最好请针灸医师指导。(作者:谢锡亮)

追溯艾灸

艾灸疗法,属于是中国非常古老的传统中医治疗术之一,在远古时代有了火的出现以后,这种疗法就逐渐开始形成了。人们发现,使用以艾草为原料所提取出的艾绒为介质对人体进行施灸,不仅火性比较柔和、渗透性强、不会灼伤人体皮肤,而且疗效也是比以其他物质作为介质更为显著一些,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艾灸”的说法也就从此形成了。

艾灸疗法,具有非常好的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补益阳气、调理气血的作用。不仅可以用于养生保健,对于很多疾病也都具有非常显著的调理效果,而且在古时多用于大病、重病的治疗,受到了很多医家大家的广泛推崇。在《针灸大成》中讲:“针之不到、药之不及、必须灸之”,由此可见,艾灸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艾灸顺天时

艾灸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是指人的养生要顺应天序。时令是指季节和时序的变化。因为时序以十五日为一节,又称节气。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人在交节气(一年之中以“两分”“两至”较重要,即“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的时候艾灸神阙关元尤其有益。在特定的时令节气进行艾灸以防病保健的传统方法,是古代流传下来的独特艾灸养生方法。它典型地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因时制宜的防治思想。艾灸是温壮元阳、激发经络之气、调动与开发机体潜能、健身防病的传统方法。

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和五月初一到初五施灸,可芳香辟邪、养神安眠、静心除晦、纳福招财。史书载记原理玄妙,这种春温、夏热、秋凉、冬冷的气候特点从天地阴阳之气的变化来看是:“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素问?厥论》)。可见自然界有它自身的阴阳变化规律。在“两分”“两至”(即“春分”、“秋分”、“冬至”、“夏至”)时艾灸神阙关元。

中医讲顺应天序,人与自然相应,人的生命依据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变化而变化,因此,中医养生中节气或四时的更替交接之时也是对人体影响最大,疾病的转归与演变表现最突出的时期。临床可见四时阴阳之气变动剧烈之际,也是年老、体弱、虚衰的人群加重病情、诱发宿疾或易生新病的时期。比如夏至、冬至前后是中风、溃疡及哮喘等高发之时。假若能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应用某种简便的方法扶助正气,激发机体的潜在的顺应能力或应变能力,则有助于防病保健。后人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原则设立了“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的防治思路,即体现了在特定的时机预先培养阴阳,以固之本,扶持正气,从一定的意义上讲正是顺应自然界阴阳之气的变化规律,最大限度调动机体的潜能以应变环境、抵抗疾病的防治原则。“节气灸” 正是应运而生的独特方法之一。节气艾灸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隔物灸

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更明确提出了“阳证宜针古法隔物灸、阴证宜灸”的治疗规律。而且都是一些阳不胜阴,病势危殆之疾,急施灸法,以冀阳复。均说明灸法在治疗上有独到之处。作用机理:隔物灸临床运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现代科学实验证实:隔物灸对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消化、呼吸、循环、泌尿与生殖等系统的功能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隔物灸通过对穴位的持续温灸,疏通痹阻的经络气血,振奋低下或衰退功能,平衡失调的阴阳,使人体消除病痛,祛风散寒,消炎止痛,舒经活络,活血利窍,恢复健康,延缓衰老。

灸,《说文解字》释为“灼也”,即是以火烧灼之意。灸疗,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和气血、扶正祛邪作用,达到治病防病和养生保健目的一种中医外治方法。隔药饼灸是在使用灸法治疗时,将艾柱放置在由中药制成的药饼上施灸的一种方法,属于间接灸的一种。隔药饼灸是艾灸、中药及经络腧穴相结合的疗法,能充分发挥经络穴位、艾灸及药物的功能,通过多方面的综合效应,从而达到温通气血、温经散寒、温肾健脾、益气升阳、防病保健等作用,产生“通则不痛”、“补虚泻实”的治疗效果。其对人体的治疗能产生双向调节作用,有治病防病、强身健体之功效。

古法艾灸,艾柱的使用量是比较多的,用手一个个的去捏即费时也捏不紧,松散的艾柱火力不够,渗透性不强,从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该怎么办呢?

欢迎阅读后,转发给身边可能就要用到的朋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