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新市晨景,散发出《仙潭志》古典的宁静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七月的新市晨景,

散发出《仙潭志》古典的宁静

作者:张明儿

七月新市,经过梅雨的数度洗刷,古镇道路上铺就的块型不一的武康石,露出深深浅浅的深褚红;一座座特别精致的石桥,还原初建时的英姿;年代遥远的河埠,就像舞台上的戏剧道具摆放着;苔藓叠生的宅院,一幢幢干净有秩;更有错落的树、瓦楞草,抖落出一股精气神……哦,仙潭露出真实的年龄,原来朴实是那么美!即便破旧、衰老、残缺也是一种深入到骨髓里的美。这似乎蕴含着什么道理,看来任何事物不是随便可以替代,不可以轻易抹杀它的光辉。

好的,我就住在诗意的“十景塘路”,每日似与陈霆畅谈,在先贤的梦里水乡之中徜徉。眼前七月的新市晨景,正散发出《仙潭志》古典的宁静。这个七月的早晨,我特别喜欢从“十景塘路”出发,沿“中南街”河岸,经西河口,向西栅,过“西庙弄”北绕,往“朝东埭”南走,一路的水景倒是明媚,它让我徐徐前行,徐徐回望,徐徐俯首,看着倒映在河流里的树影,徐徐念着历史书上的情况。人物很多,飞翔在我的想象中。上几天,我尽地主之谊,邀集了桐乡诸位文友,一起走着这一条文人的景观路,大家都随着步移景换,进入到一种通今达古、似梦非梦的奇幻传说画境。

河面上,偶然跳动逆鱼身影,刹那。让我想起“花落春仍在”名句的俞曲园先生,那么近。新市古镇,岁月堆砌了俞先生大文人的传说,让仙潭的历史镶嵌了一颗颗文化珠石的轶事钩沉,它在人们记忆里熠熠生辉。俞先生留下了神秘的《右台仙馆笔记》一部书,发生在仙潭古镇童家宅院里的《钟紫霞》故事便收录在内。想起俞先生对新市“觉海寺”殿宇中发现的“雷书”:“酉、候、李、约、攸、利、火、谢、均、思、通”十余字,以科学辩证的逻辑解开千年之谜。想起他在“觉海寺”大殿堂匾上挥写“雄震仙潭”四个威严的大字,迄今威仪不变。想起光绪二十六年,风烛残年的俞老先生不忘仙潭,撰写近八百字的《仙潭书院碑记》,等等。往事历历生辉,如此一位绝代国学大师,能在仙潭古镇留下如此华美的墨影文踪,留下许多催人励志的故事,不禁让人喟然长叹。

沧桑巨变,这里曾是朱泗大将军治水的主要区域,庄肃且古雅,这一带桥梁还是保持了明朝陈霆所见撰文描述的格调,这很幸运。这里的景物与《仙潭志》文言文原味比较贴近。我悄然路过“新桥”一带,看见“望仙桥”凝思的样子,接着,我与“西伏龙桥”相遇,晨风吹过,又与“太平桥”互致问候,然后便是与当代改良重修成姣小桥形的“朱家桥”、“行灶桥”一一招手,我是从一座叫“木桥头”的石桥上穿越跨河的通道,进入“西安街”。然后,沿街回走,近“行灶桥”时便折东入刚修整成宽道的“西庙前街”,没几步又折北穿行于“西庙弄”,好幽深好幽深。

“西庙弄”是新市古镇最具历史文化元素的古巷,古名称“施家巷”,它的形成是比陆市迁徙到新市的时间更早。所以,走在这条古巷里,自然手足要轻摆慢移,不可大声喧哗,不可骚扰了静睡中的先贤,要踏出怀念与思考的情绪节奏来。一路上小心经过朱泗大将军与大文豪陈霆的祖居神圣之地,所见沧桑变化,虽也易屋易改宅,人事荒凉,作为自已的内心却有着草木深的追思。从“西庙弄”北端折东,经行到“渚山”遗迹,可以自然回首以怅然西望,苕溪浩浩荡荡,暗自伤情。再往东沿溪而行,见一古桥,上书“大成桥”,桥型简朴,连接新市与郊外之野,饶有趣致。

后往东行,便见一座魁伟的“洪桥”,该桥传说很多,年代久远,却不失风骨庄严,时光让它变得孤寡无依,周边所有的屏障被拆去。折南而上便是久负盛名的“朝东埭”了。这里有“龙安桥”与“菩萨桥”两座,分别座落在这一条街的关键点上,颇显设计人内涵的学养与睿智。走到菩萨桥再折西,不下五十步便见“寺前桥”,端庄华严,与寺庙对应默契。经“寺前桥”入“寺前弄”,弄端折西便是“刘王庙前”,然后静静穿过传说中的“刘王堂”,中有一口苍苔侵润的古井。后可以直上“朱家桥”,穿行“朱家弄”抵达“十景塘”,返程到原来的始发点。

这是一条古镇新市的文化之旅,七月,早晨空气偏于潮润,石板路上,古老的河道水岸上,石桥与宅院的点缀,像一册残书缺页的《仙潭志》孤本,那种古典的宁静,从风里吹来,从河里涌来,从地面渗出,从石桥、宅院、古巷、老街,处处是烟缕袅袅升起。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文学让人懂得高贵,心飞辽阔。

诗歌 、美文、民俗、儿歌。

博客:新浪(七十二座桥)

http://blog.sina.com.cn/byjn

博客:新浪(浙江儿歌原创)

http://blog.sina.com.cn/u/2298091104

我煮时光之茶等你,你携来红尘之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