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北新市:你了解龙安桥有多少?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本篇图片大多来自于网络,如有不规,请予指出并删除

新市有座龙安桥,位于北栅,东西走向。笔者前日写了一篇《浙北新市:龙安桥,真适合有一家茶楼》,文中主要介绍民国时期的“北兴楼”茶店(据新市“建清理发店店主张建清先生传,此茶楼店名应为“福兴楼”)。“龙安桥”看似平常,实属不凡,蕴藏了深厚的民俗文化,作为一位地地道道的新市人,你能了解龙安桥又有多少呢?
先看它的建造历史吧,据清代中期嘉庆年间《新市镇续志》编者沈赤然先生介绍:
龙安桥,在众安桥北堍稍西,乾隆年间创建。
乾隆(公元1736年—公元1795年)年间是一个禁信道学的年代,而嘉庆年代(公元1796年—公元1820年)是信仰道学的时代,两个时期的执政方针恰好相反。嘉庆君比较喜欢道教,没事就念个什么经啊,修个什么炼啊,吃个丹药什么的。所以,根据这一历史背景,对于“龙安桥”带着浓重道学成份的桥名,在乾隆年间应该不太有可能。从这意义上推测,此桥极有可能建于乾隆末年,而起名于嘉庆年间,迄今也仅二百余年。
目前,方志上未留下此桥的募建人,按桥的大小和工艺情况看,应该是本地普通商人募建。由于桥石质量比较低,风水侵蚀厉害,所以在上世纪末,笔者所见此桥面貌,桥貌损蚀程度比较严重,有倾圮倒塌的险情,很少有行人走过。据原新市镇党委领导姚永奎先生回忆到龙安桥近年一次修复时说:
2008年9月一场台风吹断龙安桥西侧一株大泡桐树,压断龙安桥一横石,此桥石后四处遍访,最后在梅林句城村埧桥头,找到相似大小的一块原桥石,长、宽、厚,全部未动,放在龙安桥处恰到好处。现在"龙安桥"三字,是由施剑青老师亲书重刻。
再看此桥的名称来历,主要是配合道学的地理思维,“龙安”之说,意在祈安求顺。根据已故新市文史爱好者徐才忠先生解释:
龙安桥从仙潭道学布局来看属玄武位置。东方为木,春天万木升华,故镇东有环龙桥(桅龙桥)。南属火,人赖以生存需火,火很重要但不能太盛,需将火气降伏。故南有东、西伏龙桥。西为金,金光闪耀,故西方有耀龙桥。北方属水,水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且水要平这条龙,要安宁, 所以这里叫龙安桥。
姑且不论这些道学地理的科学性如何,但按其新市北栅地理位置看,新市水源主要来自于西部苕溪汇合苎溪之水东下,而成西栅漾溪,后绕行新市西北穿行虹桥而奔流入镇的,当推龙安桥为第一关。所以,当年名之曰“龙安”,是寓寄了溪河顺流平安、吉利无灾之意,反映了百姓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祈愿之心,体现了人们内心对生活热爱的善良诉求。
后来的“朝东埭”也改为了“北平街”,一桥一街的名字形成配合,北平龙安。据笔者上世纪所见,此处多年来春秋两季,一直是新市水涝重灾区,梅水季多有淹没。人们企图通过文化想象寄托内心的渴望,反映千百年来人们内心中固有的原始文明,保持着对大自然敬畏的虔诚心态。
再看看“龙安桥”当年的地理文化环境。“龙安桥”地处觉海寺东侧,它的南面有历史悠久的菩萨桥,传为某年大水时,菩萨桥下浮来一大木,大木一端竟酷似观音菩萨,后来由觉海寺僧人命工匠做成观音菩萨建成觉海寺内的观音大殿,所以此桥便从此叫成“菩萨桥”。它的北面为虹桥,桥上建有一垛墙,为风火墙,墙上有“仙潭屏障”四大字。据民间有一传说,此四字神奇,暮飞晨归,后被觅宝的徽州人发现,等它飞出时,将白布遮住四字位置,待次日凌晨飞回时触碰白布,徽州人便迅捷卷裹白布而走,四字从此消失。再看看“龙安桥”的东南侧,有一平梁小石桥,名“众安桥”,南北向。“众安桥”与“龙安桥”成八字形,桥名都有一“安”字,寓意平安。再北面,则是南宋丞相吴潜当年的祖地——“吴家园”故址。
“龙安桥”地处朝东埭、猪行角与酱园浜三街相交,集市繁华。小商铺开得密致,桥的西堍为杂货店、羊毛店、碗店、肉店、纸店、竹货店、烟店之类;桥的东堍,有一家生意热闹的“北兴楼”茶店,规模不大,茶店的一侧楼梯伸出接到“龙安桥”堍。这里猪行角一带有:猪行、蛋行、碾米厂等;酱园浜则有:羊肉店、棺材店、硝皮作坊、酱园店等。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文学让人懂得高贵,心飞辽阔。

诗歌 、美文、民俗、儿歌。

博客:新浪(七十二座桥)

http://blog.sina.com.cn/byjn

博客:新浪(浙江儿歌原创)

http://blog.sina.com.cn/u/2298091104

我煮时光之茶等你,你携来红尘之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