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极其坦诚的书!
作为中国最具争议的作家,阎连科在国内外都获得许多奖。
他被誉为“荒诞现实主义大师”,擅长虚构各种超现实的荒诞故事,情节荒诞但有滑稽色彩。
不过,在《我与父辈》这本书中,阎连科坦诚地交代出自己,这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是极为难得的。
阎连科的坦诚与王小波的真异曲同工,让我一下子就爱上了!
01、
在《我与父辈》中,阎连科将笔触转向了家乡与父辈,讲述了父亲、大伯、四叔的坎坷一生,把人们带到上个世纪那个充满贫穷和饥饿的年代。
就是知青下乡的年代。
但是,《我与父辈》与知青笔下的知青故事有所不同。
因为,那时阎连科也不是知青, 而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小孩。
透过乡下小孩的视觉,来看知青这批群体,历史就不同了。
在孩童阎连科的眼里,他看到了不公平。
城里来的知青们可以不干劳累的农活,还能吃到家里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的食物。
男知青侮辱了村里的女孩,逃走了,没有人追责。而村里的农名因为企图强奸女知青,被枪毙了。
两种不同身份,两个不同的结局。
这种城里人与乡下人的区别对待,在孩童阎连科的心底埋下种子。
他隐约知道了这个世界的残酷法则。
他不想一辈子活在农村,不想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
后来,阎连科选择了走出家乡,走出农村,奔赴大城市。
阎连科对知青下乡的回忆,完全刷新了我的认知。
因为,我读过太多知青写得历史,原来不是所有知青都是王小波、阿城、钱钟书、杨绛。
而知青们遭受的痛苦与祖祖辈辈种地的农民比起来,似乎也不算什么。
因为知青们见过生活的美好,对生活还有盼头。而农名只是在过贫穷饥与饿的日子。
02、
在《我与父辈》中,阎连科因为四叔的过世,赶回老家奔丧。
但是,阎连科首先写的并不是四叔,而是父辈中最早过世的父亲。
在阎连科娓娓道来的叙述中,我们逐渐明白他的心结,阎连科始终对父亲的英年早逝心感愧疚。
父亲因哮喘病过世。阎连科非常愧疚自己没能够花10元前让父亲生前在家看《少林寺》。
更愧疚的是,阎连科心里闪过父亲去世对家庭是一种解脱。
二十多年后,阎连科还是耿耿于怀。
阎连科能够正视自己面对父亲死亡的邪恶想法,拷问自己的灵魂, 这种行就很坦荡。
中国人对于自己的事儿总是喜欢藏着噎着,只有在批判别人时才不会手下留情。
而阎连科在审视自己的时候很犀利,有反思,亦有自责。
对于自己选择参军的行为。阎连科甚至在书中坦诚,
“与其说我是参军入伍,不如说我是逃离土地;与其说我是逃离土地,不如说我是背叛家庭;与其说我是背叛家庭,不如说我是弃绝一个儿子应该对父亲和家庭承担的心债和情务。”
既坦诚又真诚。确实很打动人。
03、
阎连科的父辈是我父亲的父辈了。
不过,我依旧能在书中找到了我所经历的痕迹。
他写得太真实了!
我出生在不太富裕的小镇。家里地少,镇上很多人都外出打工。
父亲就是其中的一员,他以前有点像三叔与大伯的结合体,小时候父亲就外出打工,只在逢年过节时回来,会穿着整齐的带回来许多新鲜玩意。
在读《我与父辈》时我会想,当年父亲是不是也在外面打着不体面的工,就为了体体面面的回家呢?
现在我们一家人都在城市生活,但是父亲对家乡心有牵挂,总想着再过几年就回老家养老。
但是,会不会最后像三叔那样融入不到农村生活里去呢?当然,现在的小镇和以前早就大不相同了。也许我不需要担心。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活,能够在短短几十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更多人有机会把日子过成生活。
我们要感谢国家,感谢生活在和平年代。
写在最后:
很多人都反感和平时代还写苦难的日子。
只要作品好。忆苦思甜,是美德。
阎连科在《我与父辈》这本书中坦诚的叙述,坦诚的交代出自己,我认为值得阅读!
文末点亮「在看」,坦诚的面对自己。
-End-
❤您的分享是我写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