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太阴病提纲
太阴病提纲;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73
从这一条的原文分析,足太阴脾患病的症状表现:腹满,呕吐,不思饮食,下利日益加重,时有腹痛:下利虽有类似寒结旁流证且不可用下法,假如用下法治疗,则可导致胸脘阻结痞硬。
腹满而吐,食不下:足太阴脾病的症状表现:腹满而吐,这个"满"就是胀,就是腹胀、呕吐;食不下,吃不下去饭,食欲不振,或者叫"纳差"。为什么会腹胀?大体上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太阴虚寒脾气虚弱运转不开,气机壅滞于腹部就会出现肚子胀。第二个方面:如果是脾阳虚就会生寒,脾气虚就会生湿,所以它就会产生寒湿(气不化津的原故)。寒湿阻于中焦,影响脾胃的升降,也会出现腹胀。自利益甚:因下利而导致某些症状更严重。太阴下利逐渐加重,可以发展成少阴病的下利清谷。时腹自痛:就是有时候腹部会疼痛,为什么叫自痛?从生理上讲腹部属脾的地盘(脾主大腹),足太阴脾的循经路线是从足走腹,太阴经脉受邪的时侯气不利则满,血不利则痛,所以腹满、腹痛不属于阳明病就属于太阴病。所以脾虚的下利叫"自利",脾病导致的腹痛叫"自痛"。太阴病的基本病机:中阳不足,寒湿内盛,升降紊乱。
“自利”是太阴病的主症之一,乃因脾阳虚弱、寒湿内停所致。太阴病的下利较之少阴病的下利为轻,津液未伤,且内有寒湿,故不伴口渴,此乃太阴病下利的特点。《伤寒论》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太阴病的主病是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下利,脉弱。病机是脾胃阳虚,寒湿中阻。太阴病的临床表现为大便偏稀,胃脘部胀满不通,畏寒肢冷疼痛沉弱无力。
治疗当循太阴病的基本治法,即温中散寒,用理中汤,如病情较重,脾肾之阳俱虚,则宜用四逆汤类方剂。
勤求仲景.博识经方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