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蛰存讲“边塞绝句四首”

边塞绝句四首
施蛰存
凉州词
     蒲桃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初、盛唐时期,东北、西北、西南各处国防线上常有战事,唐朝政府不得不派大军守卫边境。统率这些国防军的节度使都是著名的将帅,他们需要带一批文人去掌管文书事物。文人进入节度使幕府,有希望由于长官的荐举而获得一官半职。在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许多著名诗人都被收罗在边防节度使的幕下。这些诗人熟悉了边塞风物和将士的生活、情绪,用各种形式的诗歌来歌咏、表现他们,于是唐诗中大量出现了这一类的新题材。历代把这一类诗歌称为边塞诗。现在选讲四首七言绝句形式的边塞诗。
   第一、二首都题作“凉州词”。“凉州”是当时新流行的曲调。据说有一位龟兹国王爱好音乐,他在大山中听风声水声,和他的乐师们一起谱成许多歌曲,在西域风行一时。唐朝的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到这些曲谱,进献给玄宗,玄宗就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中国歌词,就以歌曲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有“伊州”“甘州”“凉州”等十多个曲调。诗人们热烈欢迎这些新鲜的歌曲,大家都为它们作词,因此许多人的诗集里都有以“凉州词”“伊州词”或“甘州词”为题的诗歌,它们是唐代新的乐府曲名,不是诗题。
   王翰的《凉州词》写一个即将奔赴战场的将军,在临阵以前,僚属为他欢送出征。葡萄酒是凉州名产,夜光杯是最好的白玉酒杯,也是凉州的名物,用这一句来概括宴席的丰盛。将军还想多喝几杯,可是军士们已骑上马,不便口头催促,只是拨响着琵琶。将军一听,就知道伙伴们在催促他了。但将军此时已喝得醉醺醺的。他是贪杯酗酒吗?不是。他是贪生怕死吗?也不是。他说:我醉倒在战场上,你们也别笑我。你们看,从古以来,上阵作战的人有几个活着回来的?这就表现了将军抱着必死之心,以及酒醉后,上马杀敌的豪壮气概。施补华评这二句道:“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他的体会没有错,我们应当把这二句看作幽默话。
    第二首王之涣的《凉州词》,就用另外一种边塞风光来谱词了。他先写塞上边城,在高山之间露出一片城墙。山下的黄河好像从白云中流出来。他把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勾勒出来了。在这里听到有人在吹笛子,所吹的曲调恰是《折杨柳》。这是西北一带的横吹曲。从南北朝以来,人民有一种折杨柳枝送别的风俗,因而《折杨柳》的曲子又成为离别时奏的乐曲。现在听到又有人在吹这个曲子,体会到吹笛人一定有怀乡怨别之情。于是,诗人说:玉门关外,只有黄沙白草,春风都吹不到,哪里有杨柳可折。你吹笛的人,也不要怨杨柳了吧。结合前面二句,就可以感觉到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说玉门关外如此荒芜寒冷,身居其地,怀乡恨别之情,极其深刻。“何须怨”不是真的劝他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无用,这是更深刻的反话。羌笛是西羌人做的笛子,吹笛子的人还是守卫边塞的大唐战士,不能理解为羌人在吹笛子。李白有一首《春夜洛阳闻笛》诗,其二句云:“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可以解释王之涣此诗的参考。近来有人注释此诗,知道“折杨柳”是曲名,却没有注明这个曲子的意义,因而对全诗的主题思想就无所知了。
   这首诗最早见于《国秀集》。第一、二句云:“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直上白云间”。次序与今本不同。其次是《集异记》所引,第一句作“黄沙远上白云间”。后来许多宋人书中,都作“黄沙直上白云间”。“黄河”与“黄沙”、“远上”与“直上”,孰是孰非,引起了后人的推敲。
   许多人主张应以“黄沙”未是,“黄河”为误今天已无法确定到底原本是。论句法气势则应以“黄河远上”为较好。李白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就是同一意境,这都是当时诗人对黄河上游的印象。至于说凉州不在黄河边上,因而肯定了“黄沙”,这也有问题。因为“凉州词”是谱唱《凉州曲》的歌词,其内容本来不限定要描写凉州城。王之涣此诗只是写一个边塞上的戍城,“孤城”是泛用,并非专指凉州。再说凉州也不在万仞山中,如果认为此诗是描写凉州的,那么连这第二句也得否定了。
   王昌龄一首题为“出塞”,即出关。在唐诗中,一般以表示出征,而“入塞”则表示凯旋。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先从字面排列讲,看看天上的明月,还是秦朝时候的明月;看看雄壮的关城,也还是汉朝时候的国防建筑。第二句接着说:在这个从古到今景色不变的关塞中,出关万里去参加远征的人都没有回来。于是,诗人不免有些厌恶这种战争。他想,为什么要很远走出国境去征伐胡人呢?如果有一位像李广飞将军,能坚守边防,不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来侵略中国,岂不是可以使许多兵士免于死亡吗?显然,这是一首反对侵略战争的诗,写得很含蓄,用“但使“不教”两个词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一句曾引起过许多争议。王世贞以为是“可解不可解”(《全唐诗说》)的诗句。吴昌祺以为这地方在秦朝还是明月照着的荒野,到汉朝便已有关城了。这都是从字面排列的呆讲,把“秦时明月”和“汉时关”分为不相干的两部分。其实,诗人用“秦汉”二字是活用,也是形象用法。意义只是说:这里天上的月色和地上的关城,都仍然和秦汉时代一样。但他不能把诗句写成“秦汉明月秦汉关”,这不成为诗,于是他改作“秦时明月汉时关”。无论是“秦”是“汉”,这两个字都代表一个抽象的概念——“古”,并不是要把明月和关分属于两个朝代,而是把“秦汉”二字分在二处作状词。这种诗句的修辞方法,称为“互文同义”。卢纶有一首《送张郎中还蜀歌》,起句是“秦家御史汉家郎”。张郎中是御史兼郎中,都是秦汉以来的古官名,诗人亦用互文式的修辞来造句。这可以说是唐人句法,宋以后就不见这样的句子了。
   第三句的“龙城”与“飞将”,注释家也有许多意见。龙城是汉代匈奴的都城,大将军卫青征伐匈奴,直捣龙城。但匈奴是游牧民族,他们没有固定的都城。所谓都城,只是指匈奴各个部落首领所在地,或者说军事主力所在。“飞将军”是汉代将军李广,他驻防边疆,匈奴人称之为“飞将军”,形容他用兵神速。这里是两个典故的合用,“龙城飞将”只是说能打败敌人的名将,并不实指某处某人。有些注释太拘泥于历史事实,考证出龙城应当是卢龙塞,飞将应是卫青而不是李广,因为李广与龙城无关。这些讲诗,真是“固哉”!试参看唐诗中用这两个名词的,都是活用,不可死讲。杨炯《从军行》云:“铁骑绕龙城”。卢照邻《战城南》云:“笳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沈佺期《杂诗》云:“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虞世南《从军行》云:“涂山烽侯惊,弭节度龙城”。这几位诗人都在王之涣以前。如果要把他们诗中的“龙城”确定在某一地方,那么一会儿在雁门,一会儿在涂山。后来温飞卿有诗云:“昔年戎虏犯榆关,一败龙城匹马还”。这个龙城,又在榆关外了,岂不是也很难解?“飞将”也是唐诗人常用的语词,只是猛将、勇将的意思,不必牵扯到卫青或李广,更不必和上下句中的地名联系考索。贺朝《从军行》云:“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都和王之涣是同样用法。
  最后一首岑参的诗,用另外一种手法来表现他旅居边塞的寂寞。“故园东望”即“东望故园”,因为得调声关系,把它们倒装了。东望故乡,路程遥远,被怀念家乡的情绪所激动,两个袖口抖索地擦不干眼泪。恰巧路上遇到一个回京城去的使者,就想托他带一封家信回去。可是随身没有纸笔,无法写信,只好托他带个口信回家,说自己身体健康‘平安无恙。这首诗是平平直直的叙述,没有寓意,全用赋的手法。因为所叙的事实深刻地表现了边塞征人的怀乡情绪,尽管是质朴的素描,也仍然很能动人。
  关于王昌龄、王之涣这两首诗,唐人小说中记录了一个故事:有一天,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在旗亭上游春饮酒。恰有几个歌伎在侍候贵人,唱歌劝酒。他们三人便约好听这些歌女唱什么人的诗最多,借此评定三人中谁最有名。第一个歌女唱了王昌龄的“寒雨连江夜入吴”。第二个歌女唱的是高适的“开箧泪沾臆”。第三个歌女唱的是“奉扫平明金殿开”,又是王昌龄的诗。于是王之涣指着一个最美的歌女说:“如果这个姑娘唱的不是我的诗,我就一辈子不作诗了。”后来,轮到这个歌女唱,果然唱的是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接着,她又唱了两支歌,也都是王之涣的诗。这个故事见于薛用弱的《集异记》,它说明二王、高、岑诸人,在当时同样著名,不易分别甲乙,而小说的作者是以王之涣为第一的。
    这些绝句直到后世还有人评比。明代的李于鳞,以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为唐人绝句第一。王世贞以王翰的“蒲桃美酒夜光杯”为第一。清代的王渔洋以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王昌龄的“奉扫平明金殿开”、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为唐人七绝最佳作品,而且说,从此以后,直到唐末,也没有人能超过这四首。施补华也举出“秦时明月” 、“黄河远上”二诗为唐人边塞名作:“意态雄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百读不厌。”可知这几首诗之为唐代七绝之最,已是众口一词的定评了。
                                                             一九七八年五月八日
【增记
  唐时玉门关外没有杨柳,故王之涣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清代左宗棠收复新疆,想到王之涣这两句诗,就命令各地官员在天山南路大道两旁种了几十万株杨柳。当时称为“左公柳”。左宗棠幕下诗人、将军都作诗歌颂。邓廷桢诗云:
          羽林壮士唱刀环,齐裹貂褕振旅还。
          千骑桃花万行柳,春风吹过玉门关。
   又杨昌浚诗云:
          上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遍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近来从清人笔记中见到这两首诗,我以为可作唐诗佳话,故附录于此。
                                           一九八四年八月五日记
(摘自施蛰存著《唐诗百话》)
                                       

(0)

相关推荐

  • 王之涣:鹳雀楼上观沧海,凉州词里忧边关|唐宋绝句欣赏②

    王之涣画像 欣赏唐宋绝句,本文选择的对象是诗人王之涣.缘由是:欣赏也好,评说也罢,唐诗绝句谁也绕不开他. 王之涣,字季凌,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传说此君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乃描写边塞风情之圣手,其 ...

  • 唐诗解读——王之涣之《凉州词二首》(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解读: 在唐代时,曾流传一个"旗亭唱诗"的故事,说的是王昌龄.高適.王之涣三人齐名,一次在旗亭喝酒,座中有十余位 ...

  • 【乔叔叔讲唐诗】王之涣《凉州词》

    乔叔叔缓缓说 小朋友们,各位粑粑麻麻们,昨天的<早发白帝城>你们喜欢吗?乔叔叔希望你们能在古诗里感受到诗意语文的魅力,理解古诗的各种典故,同时,还能了解到每首唐诗的地理.历史.动植物.城市 ...

  • 王之涣一首《凉州词》千古传颂,高适不服另写一首,同样成为名篇

    文/ 空青 人生该是追求美的旅程. 静下来,读读诗吧. [故事]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一位很传奇的边塞诗人.他流传至今的诗篇出奇的少,只有6篇. 但这六篇之中,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quo ...

  • 表示边塞风情的诗句

    表示边塞风情的诗句

  • 关于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江苏南通一中  陆精康 最早提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这一问题的是明代的李攀龙.李攀龙为"后七子"领袖,编有<唐诗选>.在<唐诗选>中,李 ...

  • 施蛰存先生的名号和“四窗” | 张文江

    施蛰存先生在北山楼(沈建中 摄影) 建中兄著作等身,我读过其中两种,深有感怀:一.<施蛰存先生编年事录>(沈建中编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二.新出版的<北山楼金石遗迹> ...

  • 那年秋令的四腮鲈鱼“俘获”一席名家,更让施蛰存先生“念念不忘” | 此刻夜读

    文学报 · 此刻夜读 睡前夜读,一篇美文,带你进入阅读的记忆世界. 施蛰存 "记得当年在愚园路施宅专门问过施先生:松江四腮鲈鱼传说介许多,味道究竟如何?施先生的眼睛一瞪.一亮,很干脆说:'好 ...

  • 四腮鲈鱼和施蛰存 吴霖

    . 四腮鲈鱼和施蛰存   吴霖 . 记得当年在愚园路施宅专门问过施先生:松江四腮鲈鱼传说介许多,味道究竟如何?施先生的眼睛一瞪.一亮,很干脆说:"好!"沉默一歇,又说:" ...

  • 书话|施蛰存:杂谈《金瓶梅》

     一 五十年前,我为上海杂志公司老板张静庐服务,标点了一部北京图书馆影印的<金瓶梅词话>,帮老板赚了一大笔钱,自己却背上了一个"标点淫书"的罪名,虽然书中的淫言秽语都已 ...

  • 施蛰存谈《金瓶梅》

    <金瓶梅>是一部"淫书",做"淫书"的人,兰陵笑笑生,当然是一个"淫棍".但是,全书中有淫事描写的只是三十七回,每回中最多的也不 ...

  • 张瑞田:施蛰存如此批评《兰亭序》

    1990年9月20日,施蛰存发表了<批"兰亭序">一文.这时候,我对<兰亭序>如醉如痴,不管是文章还是书法,在我的心中都是重要的文化存在. 那么,施蛰存如何 ...

  • 施蛰存:批《兰亭序》

    王羲之的<兰亭序>,尽管它来历不明,聚讼纷纭,至少在唐朝以后,总可以算是古文名篇了吧?不过,这一名篇,还是靠唐太宗李世民的吹捧,在书法界中站住了脚,在文章家的观感里,它似乎还没有获得认可. ...

  • 施蛰存:杂谈《金瓶梅》

    作者:施蛰存 来源:棠山书院 一: 五十年前,我为上海杂志公司老板张静庐服务,标点了一部北京图书馆影印的<金瓶梅词话>,帮老板赚了一大笔钱,自己却背上了一个"标点淫书" ...

  • 居峰傍谷抱贞心,高节凌云千百寻——陶为祥原创绝句四首

    绝句四首 文/陶为祥 扩写苏轼原诗.苏轼原诗:长景画:老拖筇:首云暮:江蘸(倒写)峰. (一)度意 长亭短景无人画, 老丈横拖泪竹筇. 回首断云斜日暮, 曲江倒蘸蜀山峰. (二)咏竹三首 1.春笋 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