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民权县白云寺意象

白云寺是一座皇家禅寺。

白云寺位于商丘市民权县城西南20公里处的白云村,与洛阳白马寺、嵩山少林寺、开封相国寺并称中原四大名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原名白衣庵。现存庙宇古朴典雅,肃穆庄严。

白云之意·空灵

白云寺其名飘逸,其意空灵。云卷云舒中,碧海蓝天处,一寺飘浮其间,云蒸霞蔚,日月同辉。立寺而以白云冠名,膜拜者无不心生以出世意规入世行之念。入寺观瞻,则诸象尽现、警喻昭然:心放天外,意存人间。敞阔胸襟,放下执念。生灵为重,慈悲为怀。

白云之象·警喻

白云寺之意理如佛祖慧顶毫光,为禅寺标榜,引世人向善。寺内警喻世人之象虽四处尽现,无奈入寺游人非求权贵名利即为浏览猎奇,笑谈中将寺内警喻之物象作风景评判,其理解与寺象有悖,其收获和寺意相左。

白云寺唐盛时初建,取名白衣庵,已以繁华终成尘土之昭昭物象立隐隐回归之意。清顺治帝之权力、富贵、荣耀、威严谁人堪比?仍抛却九五之尊来此皈依,且一踏白云即如黄鹤飘渺无迹。顺治皇帝在此出家,法号醒迟,在出家偈中他说:“朕为山河大地主,忧国忧民事转烦,我本西方一衲子,缘何落入帝皇家!吾今撒手西归去,管甚千秋与万秋。”这一抛却富贵一心向佛的行世象,自喻觉醒已迟,虽为世人难于理解,其盛衰交替无常在、荣辱经世皆虚幻之大智理想,亦如暮鼓晨钟时时在凡世人间空旷回响。

康熙帝两下白云寻父,其拳拳真情,血浓于水,举世易解。而其三下白云时所赐“當堂常赏”匾中的寓意,将四字上半部之“尚”解为和尚之尚,释为和尚也要有田种、有房住、有衣穿、有钱化,是最为应景附会之解;又以 “常赏當堂”为序,解为康熙感念白云寺和尚对其父(堂为父母高堂,当堂即指顺治在此生活49年)的照顾,因而知恩图报,要经常赏赐之说亦似无牵强。我观此匾,总有别解,自以为将四字上半部之“尚”释为“和尚”虽无不可,但解为“崇尚”之尚,似更寓含深意和思想高度,与赐匾者的身份更切近。作为一国之君,赐此四字,可能含有对寺院僧众的赏赐和感激,我想更多的是他在通过此举彰显其治国方略和富民理念: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致力的要务一是重农,让耕者有其田,民富足国乃安。此为乃尚田之“當”;二是重国土,维护国土的主权完整,有领土之完整才有民族之尊严,此为尚土之“堂”;三是重教,让国民有衣蔽体,有巾修饰,礼貌整洁,仪态规矩,民风方日臻教化文明。此为尚巾之“常”。四是重商,搞活经济,扩大流通,有商国脉乃活,国势自强。贝即货币,为经商之媒介,此为尚贝之“赏”。如此再拆分四字,尚田、尚土、尚巾、尚贝即为重农业、重主权、重教育、重商业,象中所寓锁国自强之意明矣!一代明君以此四字抒发胸臆、彰显宏志、警示后世治国者以天下为重之意亦更明更切。

大雄宝殿

寺内大雄宝殿屋顶四角挑尖处各站四个琉璃小人,东南角罗成、西南角吕布、西北角庞涓、东北角周瑜,是历史上有名的四个心胸狭窄、嫉妒深重并因斗气不忍而英年早逝的骁勇战将和兵法谋士。让其四人临空而站,以其玩世不恭的笑脸和轻佻的姿态警示世人: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忍耐宽恕退一步海阔天空,偏执嫉妒进一足立下深渊。

白云意象之意·圆融和谐

白云寺内众佛趺坐,慈眉善目,庄严喜舍,以法眼慧心默观中原,默佑中华,属寺之大意。又以世俗之表象处处示以警喻,其创建、中兴、传承者度已度人、引领凡世脱离苦海日臻极乐之意与禅寺弘扬佛法之要旨如水乳交融、琴瑟谐鸣。世间禅院道观多居名山,处圣地,而白云寺偎依千里黄淮平原之怀抱,傍托于世风纯朴、安贫乐道农家之侧——香红烛火与小村炊烟相濡染于日落晨起,筹乐经声共犬吠鸡鸣齐缭绕至雾霭天际;寺僧居士、信男信女、游人商沽、童叟村妇来往混迹;晨钟暮鼓、木鱼法磬、卖浆吆喝、锯锅张罗杂陈交闻,一派平凡,一派平常,一派平静。与其帝王出家地、君王册封处似了无关联,鲁班显灵、仙鹤送槐子、韦驮现真身、井中运圆木等一干神奇传说均未改白云禅寺的平淡无奇与平凡淡泊。笔者以为,放下虚荣,远离浮躁,心向平凡,洁身养性才是白云寺以大意立大象中所寓的真意所在。

铁锅槐

白云意象之象·匿金于沙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千年古刹白云禅寺为中原四大名寺之一,少林寺屏居五岳之一嵩山,白马寺仰附九朝古都洛阳,相国寺傍临七朝古都汴梁,而与白云寺相伴的却是千里大平原中一个平平淡淡的小小村落。无崇山峻岭庇护,缺秀水温泉滋润,更远离都市繁华、薄享物品供养,富有的只有经卷青灯、佛乐香烟。入寺来,顶礼膜拜,众佛祖法眼遍观世间善恶,圣手普度凡界生灵,则思接圣坛乐土;出门去,忙忙碌碌,万生相身心不顾争名逐利,朝思暮想酒色财气,即身处凡世俗境。白云禅寺深意寓于平常之物象,大象散入凡俗之境地,如撒盐于水,覆棉于雪,匿金于沙,了无印迹。

(本文成稿于2010年11月20日,转发时作者有改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