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东北国共兵力对比变化(一):从日本投降到47年4月

这几天《大决战》热播,这里就简单说一下辽沈战役前东北国共两军兵力的演变,也好让观众直观了解下此前双方实力的变化和对战局的影响。

1946年3月前双方兵力对比

日本投降以后,冀热辽军区、胶东军区最先派出部队进入东北,此后中央作出了向北发展,抢占东北的决定,其他各解放区也陆续出兵东北。

据统计,各解放区派往东北的部队总数为12.5万人,因为其中1万多人后来留在了热河,加上长途行军因为掉队、伤病等原因有所减员,实际进入东北的是11.3万余人,装备较差,只有步枪39641支、轻机枪1139挺、重机枪105挺、掷弹筒59个、追击炮64门,没有大炮。

除此之外,跟随苏军返回东北的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在进入东北以后,通过集结原抗联失散人员,解放关押在东北的被俘八路军战士,发动群众,到10月下旬也已经拥有4.8万人,成为赴东北部队的有力支撑。

加上这一时期苏联出于种种原因,虽然不愿意让出关部队进入大城市,但是也做出了一定的照顾,因此关外我军发展比较顺利,到45年年底,11个军区部队合计20.4万人,加上总部直属部队,共有27.5万人。

而到了46年3月,东北民主联军又扩充到了340102人,其中正规军大约有15万人。不过武器方面还是略有不足,步枪装备率不到1/3,火炮更是稀缺物资,全军上下只有212门。

国民党方面,则陆续调集了新一军、新六军、第十三军、第七十一军、第五十二军等部队进入东北,共计24.7万人。此外国民政府还收编了伪满军约8万人。

这样双方在3月时,双方总兵力上大致相当,但是国民党方面正规军数量更多,大部分又是美械军,装备好。而且东北民主联军部分收编的地方部队叛逃(北安军区3、4千,松江军区约1万余,牡丹江地区1.16万),成为土匪为害解放区。

因此综合实力来看,此时国民党军占据了压倒性优势。在双方第一次冲突中占据优势也有不奇怪了。

1946年5月到1946年9月

在第一阶段作战中,东北民主联军损失了约2万多人,大部分是正规军,损失不小。不过国民党军损失更大,损失了差不多五个半师的正规军和2万多收编的伪满军。加上政治因素,最终双方达成了停战协议,两边开始休整并为下一阶段战斗做准备。

东北民主联军经过整编,到1946年9月组建了第一纵队、第二纵队、第三纵队、第四纵队、第六纵队、第三五九旅、独立第一师、独立第二师、独立第三师,共计5个纵队4个独立师(旅)14.5万人的正规军,此外还有地方部队21.1万人,兵力恢复到了战前的规模。

武器方面因为打下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大城市以后,缴获丰厚,所以有所改善,比如说大炮就增加到了700多门,是战前的3倍多。

国民党方面,随着第五十三军等部队的抵达。到9月的时候,正规军数量增加到了36.5万,此外又收编了伪满军和各类游杂武装37617人,使得地方武装也增加到了12万人。

因此这一时期国民党军在兵力、火力方面都占据了优势,如果算上解放区后方还有10万土匪,那么双方的差距更大。而且国民党方面还占据内线优势,力量集中。因此这也是东北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优势最大的时候。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以后双方力量对比

然而国民党方面没能抓住这个大好时机,在接下来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中攻打南方解放区失败,北边又被东北民主联军几次攻击得手,损失不小。虽然经过整补以后,部队保持了原有规模,但是士气已经有所下降。

而东北民主联军在和国民党军作战的同时,集中部队剿灭了控制区内的土匪,实行了土改,稳固了根据地,建立起了民兵、地方部队、主力部队三级军事机制,经过训练的民兵、地方部队可以补充主力部队的损失,或者是直接组建新的主力部队,部队的补充得到了保证。

加上1947年4月冀察热辽军区划归东北,冀察热辽军区所属的3.7万野战军和6万地方部队也一并划入。

所以到了1947年4月,东北民主联军扩充到了46.28万,其中主力部队24万人,和对手的兵力对比逐渐趋于平衡,只是武器装备,特别是重武器方面还有一些差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