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尊罍爵斚觯簠簋……青铜器怎么区分?了解青铜器名称和功能
每到一地逛逛当地的博物馆,已经成为很多人旅游的一个必选项。反正我无论第一次去哪个城市都会安排半天去当地的博物馆转一转。在博物馆里能看到一个地区的历史,发现很多各地独有的特色。大多数博物馆里都会有青铜器,而且名称各异,生僻字也特别多,鼎尊罍爵斚觯簠簋……不一而足。我们就挨个讲解一下。
青铜器在文物分类中是一个大类,而且青铜器文物级别都比较高,随便拿出一个青铜器如果是真的,买卖它都可能是犯罪。博物馆里的青铜器各式各样,怎么再细分类别呢?这篇文章就拿宋代金石著作《宣和博古图》的分类方式来介绍青铜器。
宋代《宣和博古图》按铜器的器型分类,记录了当时皇室在宣和殿所藏的自商至唐的铜器839件,全书共30卷。将铜器细分为鼎、尊、罍、彝、舟、匜、瓶、壶、爵、斝、觯、敦、簠、簋、鬲、鍑及盘、钟、罄、錞于、杂器、镜鉴等二十类。
鼎:dǐng,炊器,演变成身份象征
青铜炊器,就是做饭的器具。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最初用来烧饭,三足或四足下边烧柴,鼎的肚子里煮食物。
后来鼎逐渐演变成一种身份的象征,周代,就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随着这种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逐渐演化,鼎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国家的重宝。统治者往往以举国之力,来铸造大鼎。
尊:zūn,酒器,演变成尊重
甲骨文“尊”字像是双手捧酒杯,表示进献。尊的本义为一种用以盛酒的礼器,后来逐渐用“樽”表示。尊在演变过程中逐渐神圣化,用于祭祀,所以我们现在用“尊敬”“令尊”这样的词都是跟这个有关系的。
罍:léi,大型盛酒容器,演变成礼器
罍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罍出现于商代晚期,而圆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罍作为一个功能性很强的器具,形状也逐渐朝实用性转变,商朝的罍比较瘦高,周朝的罍变成矮粗。这样更容易稳定,能盛装更多的酒。同时罍的图案花饰也逐渐减少变得素雅。
现代人对青铜器再喜欢也仅限于去博物馆过过眼瘾,古代人也对文物感兴趣,加上可没有现在这么严格的文物法,于是他们仗着有权有势就可以对文物下手。
鼎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觊觎的,所以个头大的罍就成了热门货。西汉发生了一件关于罍的大事“梁王争罍”,梁平王把家传古罍拿出来送给了自己的王后,汉武帝知道以后非常愤怒,把梁国的城池削减了,把索取罍的王后砍了头。
彝:yí,专指盛酒的尊,也作宗庙常用礼器的总称
彝字在甲骨文里的形象是双手进献双手反绑着的被砍掉头的俘虏。不得不说甲骨文真厉害,把一件这么复杂的事能用一个字来表示。所以,彝一开始就跟祭祀有了直接关系,龚自珍《说宗彝》里说:“彝者,百器之总名也。”《尔雅》里则解释所有盛酒的杯子统称为彝。
舟:放酒杯的托盘
现在我们看到的舟意思很单一,实际上有一种青铜器名字也叫舟。《周礼·春官·司尊彝》:“祼,用鸡彝,鸟彝,皆有舟。”刻着鸡和鸟图案的酒杯,用舟盛着。
匜:yí,先秦礼器,日常是洗漱用具
匜相当于一个大个的水瓢,奴仆端着倒水,下边的人接着水洗手洗脸。匜有三足有四足有的还有盖子。通常都雕有精美花纹。
瓶:腹大颈长的容器
瓶子在瓷器时代非常常见,功能也不仅限于盛水盛酒,还可以插花。铜器的瓶子不算太常见,不过的确存在。铜器的瓶主要是用来盛酒用。
壶:盛酒器和水器
铜器的壶跟陶器和瓷器的壶功能上相似,基本属性相当,都有嘴有把有盖。铜器的壶纹饰都比较夸张一些,盖子拿下来可以当杯子。铜器的壶一般还会带壶耳,提梁,方便携带。
壶一般不用在祭祀活动上,所以没听说它作为礼器存在。看它设计得这么符合日常使用,看来是一件实用性是很强的器具。
爵:jué,盛酒热酒的容器
爵在商代和西周青铜器中是一个常见物件,爵位这个词跟酒杯爵有没有关系呢?也许有吧,不过暂时还没有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直接关系。它的功能主要当酒杯,也可以用来烫酒。
爵一边长而尖一边短而钝,喝酒时用哪一边对着嘴喝呢?还有杯子中间两根柱子是什么鬼?
反正没有人见过古人是怎么用它喝酒的,所以也只能合理估计。喝酒用钝的一侧叫流,长的一侧是用来倒酒的叫尾。至于那两根柱子,据猜测是放其他东西来过滤酒里的杂质的。古代的酒喝现在的不一样,酿出来的酒里残渣很多。有一句诗,绿蚁新醅酒,绿蚁就是指酒里的杂质,像小蚂蚁一样。
斝,jiǎ,温酒的酒器,也用作礼器
斝长得跟爵有些像,两者容易搞混。斝与爵 不同的是没有两侧的流和尾,它比爵多一个耳朵。斝作为礼器,常与觚、爵等组合成套使用。
觯,zhì,还是酒器
从字形上看,觯作为酒器大概源于兽角制作的酒杯。《礼记·礼器》“尊者举觯。”郑玄注称:凡饮酒时,”三升曰觯”。青铜器中觯有两类,一类是扁体的,一类是圆体的,此两类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皆有,后者且沿用至东周。
敦,食器
敦主要用途是在祭祀和宴会时放盛主食黍、稷、稻、梁等作物。出现在春秋时期,开始没有盖,后来逐渐演变出盖。常为三足,有时盖也能反过来当碗用。敦器型比较简单,没有嘴没有提梁,但是会有双耳,大概可以吊起来烧饭烧水或者方便端起来。
簠,fǔ,食器
用途和敦相似,在祭祀和宴会时放盛主食黍、稷、稻、梁等作物。但是它是方形的,现在的审美看,还是很漂亮很有特点的。
簋,guǐ,食器
盛装食物的食器,常和鼎配合使用,器型特点是敞口、束颈、鼓腹、双耳。《广韵》关于簠簋的区别:祭器,受斗二升,内圆外方曰簋。
鬲,lì(更正,gé用作地名,致歉) ,煮饭用的炊器
鬲长得像鼎,它们的区别是足的形状,鬲的三个足肥大像牛乳,主要功能是做粥。之所以用这种器型主要是考虑鬲比较重, 从里边往外边倒东西要把它朝一个方向推使鬲倾斜,便于把鬲肚子里的粥盛出来。
鍑,fù,煮茶用具,大口锅
鍑是煮茶用具,形似大口锅,不同处在于方形耳,底部稍微有点尖,类似肚脐眼。大多数铜器,特别是青铜礼器,到了秦代以后就不再铸造和使用了。鍑用途比较广泛,流传的时间也比较长,到宋代还在用。
盘,接水的浅容器
前边说了一个“匜”,匜在倒水的时候,接水洗手洗脸的人都是大人物,如果水经过手倒到地上肯定会溅湿衣角,盘就是接着倒下来的水的。另外盘浅,可以盛放其他酒器水器餐具等。
钟和罄
钟和罄都是敲击乐器。钟被称为百乐之首。古代的雅乐地位非常高,古代贵族必备的六种基本技能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二就是乐。而且对于不同社会阶层可以用钟的数量甚至尺寸都有规定,比如钟陪葬,按照春秋时期的规定“四套天子,三套诸侯”。
说到陪葬,现在能看到的青铜器主要都是出土文物,即使有传世的,也不过是古代出土的而已。青铜器作为礼器的一个重要用途就是陪葬,不同等级的贵族陪葬的标准不一样,周礼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錞于,chún yú
这个东西是一个不常见东西,也不是生活用品。它经常出现在战场上,《周礼·地官·鼓人》:“以金錞和鼓”。錞于常与鼓配合,用于战争中指挥进退。
古代打仗击鼓表示进攻信号,鸣金表示撤军信号。鸣金的金是什么呢?有可能是这个錞于。不过也有考证说鸣金的金是钲,鸣金收兵即鸣钲收兵。
錞于像是现在常见的撞钟,但是并没有撞钟大,因为要便携,所以现在能看到的錞于最大的高不超过一米。
镜鉴没什么好说的,就是铜镜。
以后去博物馆看青铜器就可以对号入座地看了,知道他们的名字和用途,还可以在同行的朋友面前卖弄一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