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一尧《好望角与杭州老人》
好望角与杭州老人
进入飞来峰景区,见一队中学生拿着学生证进入。很是羡慕,这辈子我是没机会享受半价的学生门票了,当学生的时候没机会出来玩。
先去了灵隐寺,又交了30元,进景区是45元——早知道就团购了,还能省块定胜糕出来不。参观完灵隐寺的500罗汉堂,一队游客进来,讲解员说这个是按卍字形造出来的。其中一个游客拿出手机给解说员看寺庙也是按卍字形建造的。看了他手机上的三维地图,开窍了——难怪我会迷路了。
看地图,两座寺院都在山顶,想到今天要爬三座山就觉得累。早知如此,在来时的公交上,老伯让我坐我就应该坐会保存体力。不想去又怕自己后悔,既然来了就上去看一眼吧,干嘛在寺院都建在山上。永福寺爬到一半,折回,留着力气爬另外两座山。看到有个老婆婆在半山腰买水,价格是商店的一半,赶紧买了,大口大口地喝。
观光车也到不了,就不能用平整的石头铺路吗?再走几里,爬1200个台阶,到了韬光寺。韬光祖师、何真人、吕祖师这几个神仙是道教的,为什么叫韬光寺?不是应该叫韬光庙吗?原来佛教里也有八仙啊。
爬上飞来峰顶,坐下休息。两个中学女生上来,一个说,真坑。另一个说你愿意被坑。感同身受,著名景点很坑就是了。飞来峰名气大,风景一般,石雕的佛像才是看点。
走的脚痛死了。到了山脚下坐下一看,脚都破了,好多血。真够呛,这代价。参观完毕,问坐在树下休息的老伯,三生石在哪儿?
“应该在这景区里面吧?”
“听说是在飞来峰外面,还要单独收费的。”
“这就不知道了。”我放弃了,为一块石头花十元钱不值,也没力气去找它了。
老伯问飞来峰的来历你知道吗?
不知道,传说和济公有关(我一点儿也记不起来了)。
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神机妙算,法力无边。这天,他看见天空远处飘来一团黑乎乎的东西,再仔细一看,不好!是一座山峰,要飞落在灵隐寺前的村子里了。如果不快点让村民离开,那会砸死多少人那?可是济公磨破了嘴皮子,还是没有人肯听他的:小山峰怎么可能飞来?众人都嘻笑济公是个疯和尚。济公急了,忽然瞥见有户人家正在接新娘,他灵机一动,冲过去,背起新娘就跑。“不好了,和尚抢新娘了!”这一下,轰动了全村,男女老少都追了出来。济公跑啊跑,终于把全村人都引得远远的。刚停下脚,就听见“轰隆隆”一声巨响,小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子。村民们这才恍然大悟,是济公救了大家,于是就把这座山峰称为“飞来峰”。
听完我觉得有点印象,小时候在电视剧济公里看过。喜欢游本昌演的济公。因为济公,所以灵隐寺的名气很大,游客都是慕名而来。
老伯马上纠正我,传说是错的,济公不在灵隐寺出家而是在国清寺,圆寂在雷峰塔旁边的净慈寺。这个寺院没有得到重视,那里面有口井里面还有根木头。这个“古井运木”故事我一直记得很清楚。传说净慈寺被大火烧毁后,济公前往四川一家大乡绅募化建寺用的木头。乡绅就在山上砍伐了100棵大树借给济公,木头顺着长江漂到钱塘江。在流到钱塘江时,关卡说:“和尚,木头只会浮不会能沉,你有本事叫木头沉到水底,我就不抽你的税。”济公双脚在木筏上一踩,就连人带木头一齐沉到江底了。净慈寺和和尚到第三天等到济公回来,急问木头在哪,济公大叫:木头到啦!老方丈慌忙出来,济公拉住他,直奔到伙房前面那口“醒心井”的旁边。老方丈朝井内一看,果然有根又粗又大的木头在水面一冒一冒的,忙叫几个和尚在井上搭架子,安上辘轳吊木头。这一来,轰动了全寺,所有和尚齐动手,吊了整整两天,一直吊到第99根木头时,旁边的木匠随口说了句,“够了!”井里的那根木头就再也吊不动了。这么一来,在造净慈寺时,大家量来算去,就少这么一根主梁。后来济公用刨花和木屑捏成净慈寺的正梁,凹凸不平,跟别的寺院的正梁都不同。“醒心井”因为运过木头,人们便叫它“运木古井”。那根吊不上来的木头,直到现在还搁在井里头哩。
后来下错站,没去成。老伯夸我知识丰富。我说这都是小时候看电视记得的,不知看了几遍。如今,济公文化精神已随着中国人的足迹传播到世界各地。在两千多万台湾同胞中,信奉济公的占到三分之一以上。在海外特别是东南亚地区都有单独供奉济公的殿、堂、庙、坛、会,而且东南亚的济公信众大都有其团体组织,诸如济公堂、德教、紫阁等。在西方,济公活佛被誉为中国的“佐罗”。
济公打抱不平、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的种种美德,广为传诵。已随着八十年代电视剧的主题曲深入人心,“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哪里不平哪有我……”
老伯说想去南非的好望角,十万就够了吧?我说差不多,看你要住多久。其实我也不知道去南非要多少钱,非洲很穷,十万应该足够。老伯说他做过导游,自己办过旅游公司,这些事他都知道。中国的导游把你带到外国导游那儿就不管不问了。我本想说,可以自己找旅伴自由行,但因安全问题,最终还是没说。虽然遇到过很多自由行的老人,但始终觉得老年人还是跟团比较方便。
“你有护身符吗?”老伯问。
“有,在南京求的。”我说。
“这个寺院不好,护身佛都没有。”
“有济公活佛卡、智慧卡、平安卡、护身卡什么的,就是没有8大护身佛。请了几张小卡。”
“净是这些。”
跟老伯一块坐车。出门时已经两点半了,排队等公交等了半小时,明明快轮到了,前面没几个人了,忽然听到老伯伯说:“快上,这些人!他们不用排队只能在座位坐满了后才能上。”还是晚了,插队的抢了我们的座位,够可恶的。始发站坐车,排队的居然没有座位。站到断桥,老伯家就在桥对面。
“断桥怎么不是断的?”
老伯又给我讲起了断桥的来历。江南很少下雪,乾隆路过此,断桥残雪,断桥不断。看见他爷爷题的字,诗兴大发,在“断桥残雪”御碑上的题诗:想像银塘积素余,湖光山色又何如。近从赵北桥边过,一例风光入翠舆。
老伯帮我拍了几张照片,赶回家做饭去了。能够遇到一位深谙杭州历史的老伯真是幸运,不然自己怎么看得明白。很感谢这位知识渊博又热心的杭州老伯。
夕阳西下,山上落日倒映在湖中,引得游人纷纷拿起相机手机咔嚓起来。恰逢小船经过,诗情画意,美不胜收。垂柳、夕阳、小船,若是古人在此,必定会作几首好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涂抹总相宜。”苏轼那首《饮湖上初晴后雨》随口吟来。山、水、湖、船组成的绝美画卷,让我连续按了20多次快门,直到太阳躲进山后,湖面上的倒影消失。
现在已经过去两年多了,不知老伯的心愿是否已经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