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护,调理脾胃固正气
2021年初,本已渐趋稳定的疫情形势,因为多地零散出现的新发病例而变得紧张。随着大寒节气的脚步越来越近,天气愈加寒冷,非常适合新冠病毒存活,防控必须坚持不懈。有目共睹的是,在抗击新冠肺炎这场战争中,中医药全程参与,发挥了重要作用。事实上,无论疫病还是其他疾病,中医药的最大优势在于辨证论治,尤其是在一些慢性病的治疗和调理上。调理脾胃就是中医的一大特色。
脾胃不好,伤身又伤心
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其功能是运化水谷、化生气血、调转一身之气机。中医向来重视脾胃调养,金代名医李东垣曾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科疾病病种多,涉及人群广,临床上常见的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和功能性胃肠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尽管这些疾病不是疑难病、危重病,但泛酸、堵闷、胀痛、腹泻等一系列症状长期困扰着人们,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影响脾胃功能正常发挥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饮食因素。五味太过、摄食偏颇或暴饮暴食。二是焦虑、紧张、烦躁、忧郁等精神心理因素。中医认为,人的情志与肝主疏泄的功能密切相关。肝疏泄不及,就会使人抑郁忧虑;疏泄太过,则出现易怒、脾气暴躁的情况。根据五行相克理论,肝主疏泄功能失司,可以导致肝木横逆克脾土,影响脾胃运化。三是气候环境因素。脾喜温恶湿、胃喜润恶燥,气候环境过于寒凉潮湿,脾阳容易受损,脾为湿所困,就不能很好地运化水谷、升发清阳。眼下正值寒冬,频繁到来的冷空气也容易让身体受“冷刺激”,进而使脾胃肠道发生痉挛性收缩,消化系统跟着出现功能失调。
“药食同源”的蜜丸更养胃
如何在寒冷的疫情防控期间顾护好脾胃呢,不妨试试中医药。中医有句话叫“药补不如食补”,中药制剂摩罗丹由百合、茯苓、白术、玄参、乌药、泽泻、麦冬、当归、茵陈、白芍、石斛、九节菖蒲、川芎、三七、地榆、延胡索、蒲黄、鸡内金18味中药材组成,其中13味药材均在卫健委公布的药食两用目录中,有悠久的药用、食用历史,能和胃降逆、通络定痛、健脾消胀。2019年,摩罗丹入选了欧洲全面管理胃癌前病变的最新指南——《胃上皮癌前疾病及病变的管理》,肯定了摩罗丹治疗胃癌前病变的效果,这也是中成药首次入选国际胃肠权威指南。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传统汤剂,专治胃病的摩罗丹有小蜜丸、大蜜丸和浓缩丸三种类型,更适合老年人群。古代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就开始重视中药加工的重要性,指出治病选择合适的剂型是保证和提高疗效的关键。蜜丸多以蜂蜜为黏合剂,蜂蜜具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肠通便的作用,这决定了蜜丸药性缓和、宜于吸收消化的特点,是脾胃虚弱者和老年人的不错选择。而且,大蜜丸多为原粉制剂,适合贵细原料药材和含不易提取加工成分的中药材,使得药效更好。约50%的炼蜜与约50%的原药粉制成的大蜜丸,装入塑料壳内吊蜡密封,使得大蜜丸在中成药剂型中的保质期最长为5年。
冷天,怎样护好肠胃
脾胃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好才能正气足,身体才有力量和外邪斗争,自我防御能力也就更强大。疫情期间养脾胃,掌握三个原则。
警惕脾胃内热。冬季外寒较重,人体代谢活跃,容易产生内热。民间所说的“冬吃萝卜夏吃姜”也是考虑到冬季内热的情况。如果脾胃内热,要节制饮食,控制高蛋白食物,可服用具有通腑化积性质的食物,如萝卜银耳冰糖粥。
因地制宜。冬季各地温湿差较大,与夏季普遍高温湿热有所不同。西北及东北地区风寒明显,而东南、西南一带寒湿明显。因此,冬季调养脾胃应重视地域差异。东北、西北地区的人群,饮食中可加用黄芪、苏叶等;东南、西南地区的人群,饮食可加莲子、薏米等。
常吃温性食物。脾胃喜温恶寒,日常饮食要多吃一些温性食物,比如羊肉、糯米、韭菜、南瓜、香菜、生姜、大枣等,少吃或不吃生冷食物。同时,吃饭要细嚼慢咽,七分饱为宜,以减轻脾胃的消化负担。饭后用掌心轻柔地按摩腹部100次左右,也可取腹部的神阙和气海两穴进行按揉,有条件的情况下,艾灸15分钟左右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