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衢州 寻梦乡村
叶氏建筑砖雕
村民走过石桥(资料图片)
门,家也;源,根也,单是这个名字就给人梦里老家的遐想。冬日,怀揣着一颗回家的赤子之心,向这位于龙游北端的三门源行去。
山峦缓慢聚拢,平原逐渐敛作河谷。溯着山涧淌过的淙淙溪流上行,穿过村门口的牌坊,便到“家”了。一栋栋粉墙黛瓦的民居沿着碧溪两岸的山势而筑,错落的马头墙在青山蓝天的映衬下显得伟岸而清秀。村口的双拱石桥静静地跨在碧溪上,它建于明代,是古村最年长的建筑之一。正是有了它,溪两岸的翁氏与叶氏两大家族才开始交往与结好,也正是有了它,这座古村的升沉荣辱有了最直接的见证。相传古村旧时十景中的“山桥秋月”正是由此桥而来。
越过石桥,行于逼仄的巷道,踏着青石板向古村深处行去。两侧的古建筑大多建于明清二代,并以明代为多。与同处浙西的廿八都相比,这里多为民居住宅;而且与廿八都的徽、闽、赣、客家各派杂陈的风格不同的是,这里较为一致地采用徽派建筑,大多开天井,涂白垩,架马头墙,沿着中轴对称布局,并装饰有精致丰富的建筑雕刻。
在村民王根福的家中,还存在着一种古老而特殊的建筑结构——楼上厅。楼下一层结构外露,没有任何修饰,低矮简陋,楼上却高畅明亮、装饰华丽、做工精细,形成鲜明的对比。据了解,这种独特的建筑源于明代的地税制度,《大明律》规定房屋地皮税的征收是按其厅堂的占地面积来计算的,因此减小楼下厅堂的面积并降低高度就成为减税的好方法。但随着历代税务制度的改革,这种“楼上厅”建筑便慢慢退出建筑的舞台。
继续行走,便来到了叶氏宗祠——永思堂。重檐歇山式的门楼显得庄严而神圣,走进这四百余平米三进三开间的雄伟建筑,一股敬畏感油然而生。宗祠是家族文化的中心所在,是家族成员精神的依托与纽带,是举行重大仪式、处理宗族事务、执行族规家法以及供村民休闲娱乐的地方,也是祭祀祖先、供奉牌位、彰显宗族荣誉并教育宗族子弟的场所。
三门源最负盛名的,当属叶氏建筑群。建筑群由三栋青灰色的砖雕门楼建筑构成,建于清乾隆晚期,依山而建,气势恢宏。原本建筑有五栋,现存“芝兰入座”“荆花永茂”“环堵生春”三栋,呈品字形排列。其中最大的“芝兰入座”三进三开间,占地面积为其余两栋之和。在庭院前,现存250多年的老铁树,是这三门源兴衰的见证者。
最为人称叹的当属三栋建筑门楼上的砖雕了,图式复杂,极显华贵。规模最大的“芝兰入座”上有六层构图,每一块砖上纹理极其细腻,花卉的细稍,人物的眼神,水面的涟漪都清晰可见。题材内容更为丰富,有四季山水花鸟图,有渔、樵、耕、读各色人物,有象征福禄寿喜的蝙蝠、梅花鹿、寿桃与喜鹊,有八洞神仙,有琴棋书画等等。而这砖雕也是定格的婺剧画面,三座门楼上共有二十三块婺剧戏曲砖雕,一块砖就是一出戏。有刘备招亲、三气周瑜、打金枝等内容,人物栩栩如生。
阳光洒入老屋,透过美人靠照出了墙上的斑驳。老人一脸微笑地坐在天井里,吐着浓重的乡音。
2012年,三门源入选了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去年,中央财政专门拨付400万元用于三门源村的基础设施提升建设。相信三门源会成为更多人的梦里老家。
(记者 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