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古代君王谱】朝鲜王朝(十五):朝鲜仁祖2
朝鲜王朝(十五):朝鲜仁祖2
(5)坎坷而薨
丙子胡乱后,清军撤军,带走了作为人质的昭显世子、凤林大君(后来的朝鲜孝宗)与约50万朝鲜俘虏回国。力主斥和的洪翼汉、吴达济、尹集三学士也被带到盛京处死。此后朝鲜不仅向清朝称臣纳贡,还被迫出兵帮助清朝攻打明朝(皮岛海战、松锦之战)。仁祖在此后尽可能顺从满清之意,对耻于向满清称臣的大臣则深恶痛绝。他认为所受之辱都是斥和派造成的,直斥斥和派“误国”,又说:“此辈(斥和派)以国之存亡置之度外,谋占美名,党同伐异,竟使宗国覆没,甚可恶也!”与之相应的是重用主和派和亲清派,他在丙子胡乱后拜崔鸣吉为领议政,崔鸣吉因私通明朝被清朝抓走后又起用金自点。
仁祖政权的合法性也在两次胡乱后面临严重危机,由于仁祖反正本身的名义就是亲明排金,因此仁祖向满清屈膝自然使人们倍感失望。丙子胡乱后,朝中掀起了辞职和隐退的风潮,可见仁祖政权的形象在士林中一落千丈。另一方面的表现就是自丁卯胡乱后,叛乱阴谋层出不穷,天启七年(1627年)李仁居起兵江原道、崇祯元年(1628年)柳孝立等欲立仁城君、崇祯五年(1632年)柳应泂谋逆、崇祯六年(1633年)李时说欲立锦原令李倬、崇祯八年(1635年)李基安谋逆、崇德四年(1639年)贞明公主及宫人的诅咒事件、崇德八年(1643年)李挺海叛国事件、顺治元年(1644年)反正功臣沈器远欲立怀恩君、顺治三年(1646年)的姜嫔诅咒事件和安益信谋逆,等等,可以说是朝鲜王朝历史上谋逆事件最频繁的时期。这些谋逆事件基本在未然之时便被仁祖扼杀,其中仁祖可能毒死了他的儿子昭显世子,并不顾大部分大臣的反对,一意孤行,亲自下令赐死儿媳姜氏(愍怀嫔),并把他三个孙子(昭显世子之子)通通流放济州岛,任其自生自灭。
正如仁祖自嘲为“伤弓之鸟”那样,他的最后几年就是在内外交逼中努力保住自己王位的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心理下度过。顺治六年(1649年)五月初八日,李倧这位历经坎坷的朝鲜国王去世于昌德宫之大造殿,享年五十五岁,死后庙号初为烈祖,旋改仁祖,谥号宪文烈武明肃纯孝大王,大韩帝国时期在谥号前追上“开天肇运正纪宣德”八字。清朝赐谥“庄穆”,但是朝鲜并不把清朝当作真正的上国,因此终朝鲜王朝之世,此谥号以及清朝赐予朝鲜各王的谥号,都不为朝鲜所用。仁祖初葬于坡州北云川里的长陵,后在英祖年间移葬交河。
25.朝鲜孝宗
朝鲜孝宗(朝鲜语:조선 효종/朝鮮 孝宗 JoseonHyojong;1619年2月14日-1659年6月23日),名李淏(朝鲜语:이호/李淏 YiHo), 是朝鲜王朝的第17代君主,1649年-1659年在位。庙号孝宗,谥号宣文章武神圣显仁明义正德大王(清朝赐谥忠宣王),葬于骊州宁陵。
宣文章武神圣显仁明义正德大王李淏。明万历四十七年(朝鲜光海君十一年,1619)五月二十二日生于汉城庆幸坊本宫(仁祖潜邸)。为仁祖大王次子。明天启六年(朝鲜仁祖四年,1626),七岁的李淏被封为凤林大君。
1636年的“丙子虏乱”之后,李淏和哥哥昭显世子李溰、弟弟麟坪大君李濬都被清军掳到沈阳,当了很久的人质。清朝入主关内之后,1644年11月9日,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在北京紫禁城武英殿召见作为人质的昭显世子和凤林大君,说“未得北京以前,两国不无疑阻。今则大事已定,彼此一以诚信相孚。且世子以东国储君,不可久居于此,今宜永还本国。凤林大君则姑留与麟坪大君相替往来……”。同时,清朝还宣布减少朝鲜的岁贡币物。
1645年3月,久居满清做人质的昭显世子返回汉城,随行清使勒令朝鲜仁祖李倧出城迎接。父迎子,于儒教礼法不合,且有承认清朝敕使代表天子身份的意思,所以忠于明朝的朝鲜两班朝臣士大夫对此不满。5月21日,昭显世子暴毙于昌德宫中,其死因,有史料认为系被宫人在饵饼中下毒。朝鲜仁祖李倧讳言此事,上报“病亡”。6月7日,被多尔衮释放的凤林大君回到汉城。虽对其暴毙觉得可疑,但是在朝鲜使臣众口一词的“确系病殪”的说辞下,也不得不信。同年11月14日,清朝册封李淏为朝鲜世子。1649年己丑五月十三日,仁祖大王去世,李淏即位于昌德宫之仁政门。
当时朝鲜君臣认为,“我朝三百年来,服事大明,其情其义,固不暇言。而神宗皇帝(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再造之恩,自开辟以来,亦未闻于载籍者。宣祖大王所谓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实是真诚痛切语也”。李朝孝宗则以光复大明天下为己任,倡议北伐。他对大臣说:“群臣皆欲予勿治兵,而予固不听者,天时人事,不知何日是好机会来时。故欲养精兵十万,爱恤如子,皆为敢死之卒,然后待其有衅,出其不意,直抵关外,则中原义士豪杰,岂无响应者!”。对大臣“万一蹉跎,有覆亡之祸,则奈何”的担心,他说:“以大志举大事,岂可保其万全也。大义则明,则覆亡何愧,益有光举于天下万世也。且天意有在,予以为似无覆亡之虞也”。在仁祖之后的历代朝鲜国王《李朝实录》,只书干支纪年和国王在位纪年。至于私人著述,直到清末,仍有人书写崇祯年号,以至竟然有“崇祯后二百六十五年”的纪年。
为了北伐,孝宗首先采取措施,扩军备战。驻汉城的都城御营厅军由7000人增加到21000人。禁军由600名增加到1000名,全部改编为骑兵。御营厅增加了大炮攻坚部队,还计划将守卫汉城的训练都监军增加10000名,御营厅军增加20000名。由于财政困难,未能实现。(韩国姜万吉《韩国近代史》)与此同时,孝宗时代,加快了宣祖时代出现的大同法的推行。所谓大同法,是指在朝鲜中期以后将贡物统一为米谷的纳税制度,客观上加快了朝鲜国内贸易的兴起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孝宗时的宰相金育大力主张推行大同法,对土地征收附加税。此法的实施证明对国家的岁入和对农民的境遇都极为有利。这样一个结果对孝宗特别宝贵,因为他的目的是要加强军队和增加国家收入以反对清朝。作为又一项增加收入的措施,他颁布一道命令,所有男子,甚至和尚,都要纳税以换取免服兵役。
李朝君臣确信“胡人无百年之运”的儒家格言,将地震、彗星等自然灾害视为清朝灭亡的征兆,对南明政权、以吴三桂为代表的三藩分裂势力、台湾郑成功、蒙古准噶尔部等反清势力寄以厚望,准备派使臣渡海联络,策划夹击清朝。台湾郑氏多次请日本联合出师伐清复明,朝鲜对日郑联合乐观其成,甚至建议“假道朝鲜,出送援兵”(《仁祖大王实录》二十四年十二月甲午)。1650年,李淏向清廷奏报“日本近以密书示通事,情形可畏,请筑城训练为守御计”,企图以防御日本为由扩军备战。清朝警觉到朝、日、南明联手组成军事同盟的危险,于是派遣密使前往朝鲜核实情况。结果查明朝鲜与日本素和好,奏折不实,顺治皇帝下诏斥责朝鲜国王,罢其用事大臣。这就是朝鲜历史上有名的“六使诘责事件”。
由于朝鲜财政困难,军备薄弱,北伐大计难以实施。朝鲜反清派期望的汉民族武装反抗、满清统治土崩瓦解局面一直没有实现。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南明残存势力灭亡。朝鲜没有介入中国内战,也没有铤而走险联合日本跨过鸭绿江入侵辽沈,冒犯正处于全面上升和旺盛时期的新兴满洲军事强权。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孝宗年间,清朝还在1654年(顺治十一年,孝宗五年)和1658年(顺治十五年,孝宗九年)两次要求朝鲜出兵,协助清军在东北作战,扫荡入侵黑龙江流域的沙俄侵略者。1654年5月,朝鲜调发鸟铳手100名、领队1名、翻译2名、军官、旗鼓手火丁48名,前往宁古塔与清军会合,6月11日在松花江下游与斯捷潘诺夫部俄军相遇。清、鲜联军750余人在江边高地集结,俄军本想迎战,但是东风忽起,完全使用风帆动力的俄国军舰不得不撤退,朝鲜军枪手精确射击,俄军多人中弹。这支朝鲜部队回国后受到朝鲜兵曹(相当于兵部)的褒奖。1658年,清军集结兵力,准备围歼入侵俄军,朝鲜军第二次应战,计有鸟铳手200名,火兵20名,将官5名,翻译2名,随卒38名,刷马驱人39名,合计304人,于6月2日从朝鲜边境军事重镇会宁出发,9日至宁古塔与清军会师,乘坐战船52艘前往松花江下游。7月10日,清鲜联军在松花江口与俄军交战。俄军500人,其中180人临阵逃脱,270人被击毙或俘虏,俄军首领斯捷潘诺夫被打死。朝鲜军战功卓著,牺牲8人,伤25人。战斗结束后,联军在松花江下游继续警戒两个月,9月20日朝鲜军归国。
1659年己亥五月四日,孝宗大王去世于昌德宫之大造殿,在位十年,终年四十一。清朝赐谥号为“忠宣”。朝鲜自仁祖之后不用清国所赐谥号,自上谥号为“宣文章武神圣显仁”,朝鲜英祖十六年加上谥号“明义正德”。初葬杨州,太祖健元陵西,显宗十四年十月七日移葬于骊州宁陵。
26.朝鲜显宗
朝鲜显宗(朝鲜语:조선 현종/朝鮮 顯宗 JoseonHyeonjong;1641年5月13日-1674年9月17日)是朝鲜王朝的第18代君主,1659年至1674年在位。讳李棩(朝鲜语:이연/李棩 YiYeon),字景直。孝宗李淏与仁宣王后张氏的嫡长子。
朝鲜仁祖十九年二月四日,凤林大君李淏之妻丰安府夫人张氏于沈阳质馆生下长子李棩。随着昭显世子的死亡,李淏被仁祖册立为世子,李棩亦被封为世孙。
仁祖死后,李淏继位,即孝宗,并封李棩为世子。孝宗二年(1651年),世子李棩与大臣金佑明之女行嘉礼。孝宗死后,李棩于昌徳宫仁政殿即位。显宗十五年八月十八日昇遐于昌德宫斋庐,葬于杨州崇陵。上谥号纯文肃武敬仁彰孝,庙号为显宗,清朝赐谥庄恪,英祖四十八年加上尊号昭休衍庆敦德绥成。
27.朝鲜肃宗
朝鲜肃宗(朝鲜语:조선 숙종/朝鮮 肅宗 JoseonSukjong;1661年-1720年),名李焞(朝鲜语:이순/李焞 YiSun),幼名龙祥,字明普,是朝鲜王朝的第19代君主,1674年至1720年在位。
显宗二年八月十五日,王妃金氏在庆德宫会祥殿生下元子李焞。八年(1667年)李焞被册封为王世子,十二年(1671年)与大臣金万基之女行嘉礼。十五年(1674年)八月十八日,显宗昇遐于昌德宫斋庐;世子李焞则在八月二十三日即位于仁政门,尊母亲为王大妃,封世子嫔金氏为王妃。
肃宗六年王妃金氏罹患了天花而过世,他在隔年册立大臣闵维重之女为王妃。后来因为他非常宠爱后宫张禧嫔,再加上张氏生下他期盼已久的子嗣,同时张氏也不断向他进不利王妃闵氏的谗言,于是在肃宗十五年(1689年)下旨废王妃闵氏为庶人,同年册立张氏为王妃(即己巳换局)。
六年后(1695年),幡然悔悟的肃宗又将闵氏复位,并把张氏降为禧嫔。肃宗二十七年(1701年)王妃闵氏薨逝,此时肃宗发现心有不甘的张氏曾诅咒闵氏短命,意图重返王妃之位,因此下旨赐死张氏,并且下达了往后的君主“不得以嫔御登后妃”的旨意。肃宗二十八年再册立大臣金柱臣之女为王妃。三十八年(1712年),清国与朝鲜间之边境的界碑(长白山定界碑)设置。
肃宗四十六年六月八日,于庆德宫隆福殿升遐,享年60岁,庙号肃宗(숙종),谥号“显义光伦睿圣英烈裕谟永运洪仁峻德配天合道启休笃庆正中协极神毅大勋章文宪武敬明元孝大王”(清朝赐谥僖顺王),葬于高阳明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