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家长的应对(一)
一直以来,我都尝试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来做教育的科普,帮助家长规划孩子的学业,然而每次总是有人看不懂,我反思了一下自己,觉得完全不应该为这些看不懂的人分神,于是就释然了。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你看得懂看不懂和我有什么关系,爱特么谁谁。我竟然还会怀疑自己写得不够清楚,这实在是太羞耻了。
有人说我戾气太重。首先我这人确实脾气不大好;其次我跟你很熟么,你对我不客气我为什么要对你那么客气,你对我客气但是你很蠢我又为什么要对你客气?第三每天我碰到的傻X数量很多,碰到第一个的时候可能还忍得住,轮到你的时候已经完全压不住火了,所以要在评论区犯傻请趁早,晚了你就完了。
讲正事,双减政策来了,你该怎么规划孩子的学习?
其实随波逐流是大多数家长面对校外培训时的生存状态。你问他们为什么要让孩子课外补习,他们的答案大多数都是:人家在学,所以我家也要学,不能落后。
人类进步的动力之一在于竞争,人类自我毁灭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于攀比——
特么人嘴就是两张皮,上下一动咋说都有理,只不过攀比这事在鸡娃圈特别盛行。
这种攀比简直就和石崇王恺斗富一般的不理性,你家孩子报了两个奥数班我就要报三个;你报围棋我就报钢琴;你报大语文我就报少儿英语。他们搞不清楚孩子到底需要的是培优还是补差,是不是读书的料子,总之就是不能闲着——这些家长从来都是随大流,没有总体规划,或者有规划但是脱离孩子的实际。
一般说来,规划孩子的升学路径第一要务就是认清孩子实力,包括智力、学习习惯、身体素质等各个方面。不要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否则的话只会让自己和孩子都陷入无尽的痛苦中。
我以前带过一个学生,他的家长就属于对孩子实力高估到令人发指的那种。为了把孩子塞进当地最好的民办初中,真是挖空心思费尽周折,最后总算是如愿。然后家长在孩子小学毕业的那个暑假来找我,希望能利用假期让孩子抢跑。
我对抢跑这事的态度你们是知道的,如果孩子不满足机灵、踏实等条件,我是很反对提前学的。所以我就先和孩子聊了聊,结果你们懂的,我不认为这孩子适合。
然后这姐姐就不干了,真是各种哀求,我实在是被缠到崩溃了,只能硬着头皮收下了。
果不其然,这孩子学习习惯又差,学得很不扎实。然后我反馈给这姐姐,让她督促孩子学习,结果她每次答应得很好,但是孩子一点改观都没有。一个学期带完我直接劝退,理由是孩子资质一般并且学习习惯太差,家长也不配合,对孩子完全没有正确认知。对不起,我带不动。
结果这家长不信邪,四处找老师,颇有和我赌气的意思。讲真,我调教不好的娃,能调教好的也不多,我断言这孩子考不进重点高中——最后果然没进,高考后去了一个很一般的学校。
这就是典型的认知偏差。在家长眼里,自家孩子当然是带着光环的。但是读书这事能自欺欺人么?这姐姐每次我跟她说孩子学习习惯太糟糕,她就跟我说贼老师给你添麻烦了,我家孩子还是挺聪明的,你多费费心。毕竟那时候我脾气还没像现在这样,要是现在直接一句聪明个屁就怼回去了,但是谁还没个青涩的时候啊!
现在想想多少有点害了这孩子,但是从根子上说,还是家长的认识不清。古语有云:医者不自医。家长哪怕是当老师的,也要听听孩子的老师的建议,更何况你自己都不是教育工作者,哪来的自信?
不要身体没病但是得了迫害妄想症,觉得天下的老师都是嫉妒你家娃。哪个老师手上没过过千八百的孩子,你娃真是奇才早两眼发绿光了。而且谁带到好的娃那都是开心的事情,毕竟这是给自己脸上贴金的机会。根据马太效应,老师只会玩命地给他叠加资源而不会让你去矫正孩子的学习习惯的,所以听老师说话一定要对他但是后面的话特别注意,这时候正确姿势是闭嘴而不是和老师争辩。
不管有没有双减,不要人云亦云,趁浪逐波,一定要很清楚地认识孩子的资质和秉性,这是根本。脱离了这个实际谈孩子教育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