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和林黛玉究竟有没有偷试?贾母激动中骂出了答案

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是贾母所有子女中“独疼”者,贾敏去世后,独女林黛玉被贾母接来抚养,被贾母疼爱入骨。贾宝玉和林黛玉第一次见面,便都有似曾相识之感,这自然因为前世因缘,所以两人今世注定又得生出许多故事来。

林黛玉进府当天,就被贾母安排住在自己屋里,与贾宝玉的床位仅隔着一个碧纱橱,二人得以“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吸同止”,如影随形,耳鬓厮磨,随着时光的流逝,两人的情感与日俱增也悄悄发生了变化。

薛宝钗的到来,加速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情感,“金玉良缘”来势汹汹,使林黛玉坐卧不安,贾宝玉也是“心内早存了一段心事”,几番猜忌,几番争吵,最终以贾宝玉“诉肺腑”确立了关系,心田得到沟通后,愈发爱得热烈。

贾宝玉长期在女儿堆里厮混,大家天真烂漫,嬉笑无心,与自幼坐卧一处,言合意顺的林黛玉,更是坐卧不避。譬如第十九回,贾宝玉因见黛玉懒洋洋歪在床上,担心其积食得病,便想想方设法为其解闷,黛玉撵其不走,反而拿起黛玉的枕头,两人对面躺在床上。期间黛玉为贾宝玉擦掉脸上蹭的胭脂,宝玉则拉住黛玉的袖子闻香,后来更以“耗子精”故事编排黛玉,二人嬉笑打闹,亲密无间。

由此可见,贾宝玉和林黛玉自幼便行举毫无顾忌,这点薛宝钗都看在眼里,所以在第二十七回,其往潇湘馆寻黛玉,路上看到贾宝玉先进了潇湘馆,当时就琢磨:

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

想到这里,遂退了回来。论理,如果薛宝钗认为贾宝玉和林黛玉是单纯的兄妹之举,是不会退出来,此举可知在薛宝钗眼中,二玉的行举并不太单纯。

如果宝钗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情感,最多也就是腹诽心谤,那么到了袭人的眼中,就显得罪大恶极了。

宝玉“诉肺腑”时,黛玉半途先逃,后面的话都被袭人听了去,当时袭人是什么感觉?魂消魄散,宝玉回过神来逃走后,爱思考的花大姐又开始她的盘算,文中写道:

这里袭人见他去了,自思方才之言,一定是因黛玉而起,如此看来,将来难免不才之事,令人可惊可畏。想到此间,也不觉怔怔地滴下泪来,心下暗度如何处治方免此丑祸。

嗯,也就是说,宝玉这话是对林黛玉说的,将来这两人肯定作出那种丑事来,花大姐很苦恼,怎么样才能避免这种局面发生?没办法,花大姐的格局也就这样,她觉得自己会同宝玉偷试,那所有女人都会和她一样哒。

终于,袭人等来了机会,贾宝玉流荡优伶,又被胞弟贾环背后告了一状,差点没被老爹贾政打个半死。王夫人哭够了,开始追查“事故源头”,遂传人去叫怡红院的丫头,注意,王夫人的意思是“不拘叫谁来也罢”,意思就是不挑人,可是袭人最先听到婆子来传想了想便决定自己去。

袭人此番见到王夫人,没嘴的葫芦终于成了倒黄豆的竹筒,滔滔不绝一堆大道理,目的是将宝玉搬出大观园,至于原因,是园中林姑娘和宝姑娘长大了,叫人悬心。虽然袭人后面加上了薛宝钗,但话头明显指向林黛玉。王夫人更知其意,忙问:

“宝玉难道和谁作怪了不成?”

“不才之事”、“作怪”,就是偷试,是袭人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腹诽,那么,贾宝玉和林黛玉到底有没有偷试过?其实在贾母的一段“骂词”中,我们就可以找到答案。

第五十四回的元宵宴上,贾母因女先生的新书《凤求凰》而进行一番“掰谎”,其先怒斥这等书千篇一律,乃编书人意淫之作,后又道:

“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小姐都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便是告老还家,自然这样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你们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

这一段话完全可以为林黛玉正名,因为自林黛玉进府,贾母便为其增派了丫头婆子,除自幼乳母外,另有四个教引嬷嬷,除贴身掌管钗盥沐两个丫环外,另有五六个洒扫房屋来往使役的小丫环。

而身边天天跟着这些人,林黛玉还怎么和贾宝玉作怪?

譬如第二十六回,贾宝玉往潇湘馆探黛玉,刚至窗下,便听得屋内传出黛玉声音,其念道:“每日家情思睡昏昏”,此言出自《西厢记》,乃莺莺思念张生时的烦闷心情。贾宝玉听后情难自控,笑问:“为何每日家情思睡昏昏”?抬脚便进了房间。彼时黛玉躺在床上,听见宝玉问话,自知失言,忙装睡不语,宝玉便来推,此时黛玉的两位婆子走来,称“妹妹睡了,二爷先去别处再来”。所以贾母所言不虚。

最后贾母更坚决表示,我们家绝对没有这种事,其道:

“别说他那书上那些世宦书礼大家,如今眼下真的,拿我们这中等人家说起,也没有这样的事。”

所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绝对没有不才之事。贾宝玉和林黛玉虽然不知瓜李之嫌,但任何时候都发乎情止乎礼,若有人因两人亲密之举而以淫邪眼光论之,大抵也是因心中有淫邪,所见皆淫邪吧。

继续阅读(剩余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