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决策的冲动
语文教育政策的冲动
渐新堂
上月参加一次试题命制的指导与管理,深为我们国家在语文教育政策上的冲动带来的后果而忧虑。
参与此工作的人来自不同的学科,更来自不同的省市地区,但是,在语言文字的表述上,却存在着一个共有的明显缺陷:几乎都不使用句末点号。
不使用句末标点符号,在阅读上给人非常劳累的心理负担。而这些人,却不是一般引车卖浆者流,大多是副高职称的人,也有正高级职称获得者。应该说大多是学科教育教学上的相对成功人士。
我尽管后来提出,要尽量使用句末标点,特别是主语转换之后的一段文字,务必用一用诸如句号、叹号、问号、省略号等,让阅读的人能够喘一口气。然而,效果不理想。
仔细想起来,这不是他们自己应该负起来的责任。要进一步探究,则可以追溯到我们国家在语文教育政策上的冲动带来的严重失误。
在赶走外国列强入侵结束战乱,自立于世界各国之林后,特别是在1950年代初期开始,曾经发出过“为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而奋斗”的呼声,上上下下,都曾经在扫除文盲的同时,提出了国家与文字的规范问题,并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宣传讲解,体现出了时代的现代化的强烈需求:文字规范、语音规范、语法规范。
然而,到了1980年代,曾经红红火火的国家与文字规范化的工作,在自由化的思潮影响下,无视过去工作的积累。无视社会进步对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需求,无视曾经在北京乃至哈尔滨会议上取得得共识,一风吹地将语言教育工作在中小学这一重要的基础教育阶段给彻底吹走了。
应该说,我国中小学语言教育的理论研究严重缺乏,实践积累也非常薄弱,但是,这不是说,我国的汉语言文字本身在中小学教育中就成为了毫无科学性可以探讨可以研究可以去实践的领域。
由过去的极其重视到彻底否定,这之间的政策决策完全不顾及几十年之后带来的遗留问题可以严重到何等地步。
自九十年代开始,对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技能不去甄别不加区分地统统被打入另册,成为了一切考试的禁区。不能够进入考试的领域,自然就不能够进入课堂教学,其结果是谈语言文字成为另类,似乎我国的语言文字越来越没有了客观存在的特质,越来越成为了不可知的神秘的玄乎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思维与交际的工具。
几十年来,也有极少数的人在中小学语言教育领域兢兢业业地思考研究发声。包括笔者在内,我们也曾经做过语言训练方面的实验研究,也曾经历经三年出过油印本、内刊本,及正式出版本的《语言训练读本(上中下册)》,力求坐在学生的凳子上,帮助其提高语言文字的使用规范,获得一定的语言使用帮助。让语言教育从过去的语言现象的识别为主转移到语言规律的有效利用为主。
然而,毕竟大政方针的出动决策导致了这一重要内容的被忽略,甚至被嘲讽,以致于四十年过去了,我们至今拿不出对中小学生进行母语教育在语言文字上的几条规律性的规范的教育教学的原则及操作要求出来,还仍然是对自己祖国语言的认知处在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更不可能进行大面积的至少是义务教育阶段国民教育的实践行动。
应该承认,我们国家太大,而在考试的理论及技术上又没有进行过认真的研究与有限的投入,自然就没有探索与实践,导致因噎废食,使这一结果前移:难以进行科学的语言文字知识技能的水平考试,连带出现的就是难以进行这方面内容的教育教学,让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工作与几十年几百年前的精英教育权贵教育没有差异,让极少数的人凭借天赋去感知,让绝大多数孩子去千百万次的重复中去学习与使用,并给他们带来的无意识的认知是,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与别的民族国家的语言文字是不能够同日而语的,不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也没有办法去认知探究的语言。就连绝大多数的语言文字教育工作者也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工作,毫无自尊与自信。毫无具有说服力的理由。
语文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废止,语言文字教育教学政策的简单化与魔鬼般的冲动否定,包括曾经的全国强力推行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等课题,包括无数的曾经喧嚣一时的冲动,带来的后果已经不断显现出来。
我们除了需要面向古代文化所进行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大量宣示与吸纳,也需要面向现代化所应该进行的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不然,会严重影响人机对话,影响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中央电视台通过中华诗词大赛刺激了国人,什么时间也来一次语言文字规范化大赛,也许能够引起有关部门引起语文教育决策者们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