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得了浆膜炎怎样治疗小鹅得了浆膜炎用什么

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患鹅表现为眼睛和鼻腔流出浆液性分泌物,使眼眶周围的绒毛连在一起。有轻度的咳嗽,打喷嚏。下痢,拉绿色或黄绿色稀粪,玷污肛门周围羽毛。腿软无力,站立不稳,行走困难。精神沉郁,缩颈昏睡,少食或不食,逐渐消瘦。发病后期,患鸭发生瘫脚,无法站立并出现神经症状,如阵发性痉挛,摇头点头,头颈歪斜,倒退,常因颈部弯转成约90左右,而导致不能吃料饮水,逐渐体弱衰竭,最后倒地抽搐死亡。

剖检变化

剖检病死鹅最主要的病变是浆膜表面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包、肝脏表面和气囊最为明显。气囊混浊增厚,气囊壁上附有纤维素性渗出物。鼻窦内有黏液脓性渗出物。脾肿大,呈斑驳状。

其次根据以上的发病情况和诊断,进行治疗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可初步诊断为鹅传染性浆膜炎,确诊需进行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分离和鉴定。

鹅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里默氏病,是侵害雏鸭鹅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以全身浆膜面发生纤维素性炎症为特征,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已成为危害养鸭鹅业的一种重要传染病。

本病的病原体为鸭疫巴氏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菌体为小杆菌,有的呈椭圆形,有荚膜,瑞氏染色见有少数菌体两端浓染。该菌在巧克力琼脂平板上菌落不溶血,呈小露珠状。在普通琼脂和麦康凯培养基上不能生长。绝大多数鸭疫巴氏杆菌在37℃或室温下于固体培养基上存活不超过3—4天,4℃条件下,肉汤培养物可保存2—3周。55℃下培养12—16小时即失去活力。在水中和垫料中可分别存活13天和27天。

鸭鹅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特点

该病主要感染鸭鹅,某些禽类也可感染。在自然情况下,2~5周龄雏鸭鹅易感,但现在饲养全程都可感染。如养殖环境不好,感染率很高,可达90%以上,死亡率在5%~80%之间。育雏舍鸭鹅群密度过大,空气不流通,地面潮湿,卫生条件不好,饲料中蛋白质水平过低,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以及其他应激因素等均可导致该病发生和流行。

该病主要经呼吸道或皮肤伤口感染,被细菌污染的空气是重要的传播途径,经蛋传递可能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原因。该病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交替季节较为多发,易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致使死亡率增高。

鸭鹅传染性浆膜炎按病程的发生最急性,急性,和慢性3种类型。

1、最急性

往往看不到明显症状就突然死亡。

2、急性型

多见于2-4周龄的雏鸭鹅,病程在1-3天。病鸭鹅多表现为怠倦,缩颈,精神不振,采食量下降,喙抵地面,腿软不愿走动或行动蹒跚,伏卧,共济失调,头颈震颤,歪斜、打喷嚏,眼鼻分泌物增加,鼻腔分泌物可致病鸭鼻孔有黏土或被堵塞,流泪常使病鸭眼周围有分泌物黏着,呈“眼镜鸭鹅”。早起排白色粪便,后期排绿色稀粪。病鸭鹅死亡前会出现歪头,背脖,仰卧作划水状或角弓反张,抽搐等神经症状。

3、慢性型

一般发生于4-7周龄鸭鹅,或由急性型转变过来,症状与急性相似,但病症较轻,病程较长,死亡率低。病鸭消瘦,发育不良,生长缓慢,发展为僵鸭。鸭鹅传染性浆膜炎最特征性的病变是全身广泛性纤维素性炎症。最明显的肉眼病变是心包膜,肝脏表面和气囊表面有纤维素渗出物。

鸭鹅传染性浆膜炎的预防

1.加强饲养管理

首先选择地势较高、干燥、阴凉的场地建鸭鹅舍;其次抓好消毒环节,每批饲养的鸭鹅一定做到全进全出,保证养鸭鹅场地少污染或较安全的环境;第三,不要采取套养的方法;第四,减少应激因素,特别注意育雏环境的卫生条件,保持干燥通风,注意防寒,防止密度过大。加强保温和通风,发病期间禁止鸭鹅群下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