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113方——第二十九方-栀子豉汤

第二十九方——栀子

太阳八十九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汤主之。

子十枚,劈  香豉四两,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鼓,煮取一升半,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汗下败其中气,胃土上逆,浊气填瘀,君火不得下行,故心宫烦热,胸中窒塞。栀子豉汤,香豉调中气而开窒塞,栀子吐浊瘀而除烦热也。(原解)

《长沙药解》香鼓:味苦,甘,微寒,入足太阴脾经。调和脏腑,涌吐浊瘀。

香鼓调和中气,泻湿行瘀,扫除败浊,宿物失援,自然涌吐,实非吐剂,肃清脏腑,甚有除旧布新之妙。栀子豉汤,烦热,胸中窒者,土湿胃逆,浊瘀凝塞,香豉扫浊瘀而开凝塞;涌腐败而清宫城,荡腐物而清胸膈也。

附;《伤寒》栀子豉汤,是误下伤中,胃气之逆,浊阴不降,此是属上之阳盛,治也是泻阳,而瘀浊是自涌。区别于《金匮》胸痹篇,中气虚败,浊阴不降,下阴之盛,上侵阳位,治是泻实与补虚。皆是胸膈之病。栀子汤证,也有胸痛,注意区别胸痹杂病,虚不可实治,实不可虚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泻实与补虚。

阳明六十五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汤主之。

若下之,则阳亡土败,胃中空虚,不能堤防阴邪,下焦客气,遂逆动于膈下,拒格胸中之阳,心中懊憹,而生瘀浊。心窍于舌,瘀浊在心,舌上苔生者,宜栀子豉汤,涌瘀浊而清烦热也。

此脉浮而紧,也有太阳外寒,误下之后,胃气上逆,浊阴不降,火也上逆,是为坏病,栀子鼓汤主之。

厥阴四十八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汤。

利后阳泄,不应生烦,乃更烦者,是阳复而有内热也。承气证之烦,其心下必当硬满,是为实烦,若按之心下濡者,是为虚烦。缘阳复热升,熏蒸肺津,而化涎沫,心气郁阻,是以生烦。宜栀子豉汤,以清烦热也。

论;栀子豉汤,烦热胸中窒,区别于桂枝去芍药汤的胸满。病理不同,但实际医案,单论二证,非常接近。

1热扰胸膈证(肺炎后期)——聂惠民医案

王某,男,50岁,工人。1988年11月初诊。半月前患肺炎,住院治疗身热已除,咳嗽亦愈,经查血常规及胸透已正常。唯自觉胸闷窒塞,郁而不畅,心乱不安,夜卧难寐,反复颠倒,入睡极难,昼日头晕口燥,舌红苔黄,脉弦且数。证属热病差后,余热留胸,扰及心神而致。治以清热解郁为宜,疏栀子豉汤加味,方用炒山栀15克,豆豉10克,金银花15克,百合15克,生地10克,水煎温服。进药三剂,安然入睡,余证亦轻,共服六剂而愈。《经方验案便读》

论;半个月前患肺炎,发热咳嗽,这是外感病。现觉胸闷窒塞者,皆栀子鼓主症。加味金银花,是清解毒。加百合地黄者,是清肺热燥,防生百合病。肺炎何来,当是外感,卫热不泄也。肺气不降,则胃气上逆,胆火上炎,则脉见弦数,头晕口燥,舌戏苔黄。栀子汤,清热除烦也。

2虚烦证——刘渡舟医案

王某,男,28岁。病证始于外感,数日后,心中烦郁之极,整日坐卧不安,懊恼难眠,辗转反侧。家人走近与其交谈则挥手斥去,喜独居而寡言,全家人为之惶惶不安。询知大便不秘,但小便色黄,脉数而舌苔薄黄。这种情况张仲景称之为“虚烦”,治当清宣郁火。

生山栀9克淡豆豉9克

服药后不久,心胸烦乱反而更加严重,继而气机涌逆而作呕吐,伴随全身汗出。家人唯恐服药有误,派人前来询问。被告知服药后得吐而汗出,乃是气机调畅,郁热得以宣透的好现象,其病将愈,不用惊慌。果如所言。

解说:栀子豉汤以善治虚烦证而著称。“虚烦”是一种证侯名称,其病理特点为火热邪气蕴郁,而使胸膈气机阻塞不利。“虚’是指无形火热邪气,“烦”是指心烦主证。“虚烦”并非一般的心烦,仲景称之为“心中懊恼”,形容其心中烦乱,难以名状,而又不能制止,无可奈何,往往使人坐卧不安。由于是火郁气结,所以有时可兼见“胸中窒”,“心中结痛”或“心烦腹满”等气血郁滞不利的特点,可统称之为“火郁证”。

火当清之,郁当发之,所以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火。栀子苦寒清热,但因其体轻而上行,清中有宣,与芩、连苦降直折不同。凡火热郁而烦者,非栀子不能清,所以丹栀逍遥散及越鞠丸的火郁都用栀子而不用其他。豆豉气轻味薄,既能宣热透表,又可和降胃气,宣中有降,善开火郁,同栀子合用治疗火郁虚烦甚为合拍。

服用栀子鼓汤后有“得吐”的反应,这并不是药物本身能催吐,而是火郁作解的一种表现形式。因为火热郁于胸膈,气机被困,服药后火郁得以宣发,气机得以伸展,正气拒邪外出,所以会发生呕吐的情况。临床所见,凡是郁烦证情越严重,服药后得吐的机会也就越多。如果郁烦并不严重,那么服药后也有不吐而愈,不可绝对而论。《临证指南》

论;本条医案,没有误下汗吐,就这成了栀子豉汤证。所以栀子豉汤,本质上还是外感杂病,误治坏病,是有此病,没有误治,也成此证,栀子鼓证,本质上还是穿着马甲的外感。外感表伤,里气之偏,中气不调,则见诸症。

心烦而大便不秘,区别与承气汤的实烦。此汤真的有吐瘀。栀子鼓汤后,有吐有不吐,吐者也是瘀浊自涌,而栀子与豆豉,实非催吐之剂。气机升降,瘀浊自涌之义。

温病理论,肺在上焦,用药轻清,非轻不举,当是仿仲景圣栀子之义。

购书加好友,进群加好友

点击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0)

相关推荐

  • 《伤寒论》113方——第二十七方,栀子厚朴汤

    太阳八十七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起卧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栀子十四枚,劈  厚朴四两,姜炙  枳实四枚,水浸,去穰,炒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下 ...

  • 经方应用之栀子厚朴汤医案

    导读 本方为虚烦兼腹满之证治.伤寒下后,邪入里已化热,火郁胸膈则心烦,卧起不安:热及脘腹,气机被郁,故腹满.这里的腹满非阳明腑实之满,因热并未与有形之物相结,仅是无形之热蕴郁腹满,其特点为腹满不痛,属 ...

  • 《伤寒论》第二十九方-栀子豉汤

    第二十九方--栀子豉汤 太阳八十九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十枚,劈  香豉四两,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鼓,煮取一升半,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 ...

  • 伤寒论》中的智慧(十八)栀子豉汤清胸膈邪热

    伤寒论>中的智慧(十八) 栀子豉汤清胸膈邪热 <伤寒论>中还有一个著名的清火热的方子,叫栀子豉汤,是清胸膈之间邪热的. 栀子豉汤清胸膈间邪热 热郁胸膈之间会出现什么症状呢?兹选我的导 ...

  • 周末分享:伤寒论方解第二十九(合病篇)

    版权所有,可转载不可剽窃! 伤寒论方解第二十九(合病篇) 王东海 葛根汤 治太阳病,项背几几,无汗恶风者:又治太阳与阳明合病,必下利,此方主之.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甘草三两.芍药二两.桂枝二 ...

  • 分享小良方第二十九期,传统草药方治低血压,及相关知识分享

    分享小良方第二十九期,传统草药方治低血压,及相关知识分享

  •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九·禁经上

    论曰∶夫清浊未分,无间眠晓,玄黄肇判,乃见温凉.四时攸分,降生寒暑,三光照烂,日景亏盈.人禀五常,腠理通塞,故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由此观之,形质既着,则 瘵与焉.静言 ...

  • 第二十九回 服妙药幼子回春 传奇方老翁济世

    话说唐敖听了多九公之言,又是好笑,又是气闷道:"看这光景,难道竟无一毫门路么?"多九公道:"今日我已筋疲力尽.如唐兄心犹不死,只好自去探问,老夫实无良策了." ...

  • 悬壶济世中医妙药方 (十九)

    悬壶济世(十九)* 1:治便血 红鸡冠花炒焦.研末,开水冲服,每次6-9克,日服2-3次. 2:治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连翘.水牛角.生地各12克,当归.赤芍.川芎.丹皮.地龙各6克,红花.桃仁.蝉蜕 ...

  • [卷三\滑脉主病第二十] 附方

            二陈汤     (见第十六)     丹溪保和丸     (见第十七)     洁古枳术丸     (见第十七)     曲枳术丸     治强食所致,心胸满闷不快.神曲(炒)麦(炒) ...

  • 第五节 其他方 方二十九   针灸30   武威汉简

    29[方名] 治千金膏药方 [组成] 蜀椒四升,川芎一升,白芷一升,附子卅果. [用法] 上药经加工炮制后,放置在铜器中,用浓醋三升浸泡一昼夜后.再加入骟猪油三斤煎煮.再取鸡蛋黄放在杯中,搅三百次,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