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学说

第五章 經絡學說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有路徑之意。經脈貫通上下,溝通內外,是經絡系統的主幹。絡,有網路之意。絡脈是經脈別出的分支,較經脈細小,縱橫交錯,遍佈全身。經絡內屬於臟腑,入絡於肢節,溝通於臟腑與體表之間,將人體臟腑、組織、器官聯結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並借此行氣血、營陰陽,使人體各部的功能活動得以保持協調和相對平衡。研究經絡系統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之間的關係的理論,稱為經絡學說。是中醫學分析人體生理、病理和對疾病進行診療的主要依據之一。"經絡"一詞首先見《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說:"陰之與陽也,異名同類,上下相會,經絡之相貫,如環無端。"又如《靈樞·脈經》中說:"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經絡學說的內容十分廣泛,包括經絡系統各組成部分的循行部位、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表現,經絡中血氣的運行與自然界的關係,經脈循行路線上的穴位及其主治作用,經絡與臟腑的關係等等。經絡學說的形成,是以古代的針灸、推拿、氣功等醫療實踐為基礎,經過漫長的歷史過程,結合當時的解剖知識和藏象學說,逐步上升為理論的,其間受到了陰陽五行學說的深刻影響。《黃帝內經》的問世,標誌著經絡學說的形成。《內經》中系統地論述了十二經脈的循行部位、屬絡臟腑,以及十二經脈發生病變時的證候;記載了十二經別、別絡、經筋、皮部等的內容;對奇經八脈也有分散的論述;並且記載了約160個穴位的名稱。經絡系統,由經脈、絡脈、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所組成。經絡在內能連屬於臟腑,在外則連屬於筋肉、皮膚。中醫把經絡的生理功能稱為"經氣"。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現在溝通表理上下,聯繫臟腑器官;通行氣血,濡養臟腑組織;感應傳導;調節臟腑器官的機能活動四個方面。經絡學說在臨床上可以應用於解釋病理變化、協助疾病診斷,以及指導臨床治療三個方面。經絡系統的組成

經絡系統,由經脈、絡脈、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所組成。經絡在內能連屬於臟腑,在外則連屬於筋肉、皮膚。(詳見下表)經絡系統—經脈—正經十二(十二經脈)—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奇經八脈—十二經別—絡脈—十五絡脈—孫絡—浮絡—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經  脈  經脈可分為正經和奇經兩類。正經有十二,即手足三陰經和手足三陽經,合稱"十二經脈",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奇經有八條,即督、任、沖、帶、陰蹺、陽蹺、陰維、陽維,合稱"奇經八脈",有統率、聯絡和調節十二經脈的作用。十二經別,是從十二經脈別出的經脈,主要是加強十二經脈中相為表裏的兩經之間的聯繫,還由於它通達某些正經未循行到的器官與形體部位,因而能補正經之不足。十二經脈十二經脈又名十二正經,是經絡系統的主體。其命名是根據其陰陽屬性,所屬臟腑、循行部位綜合而定的。它們分別隸屬於十二臟腑,各經用其所屬臟腑的名稱,結合循行於手足、內外、前中後的不同部位,並依據陰陽學說,給予不同的名稱。十二經脈的名稱為: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十二經脈通過手足陰陽表裏經的聯接而逐經相傳,構成了一個周而復始、如環無端的傳注系統。氣血通過經脈即可內至臟腑,外達肌表,營運全身。其流注次序是:從手太陰肺經開始,依次傳至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再回到手太陰肺經(表1)。其走向和交接規律是:手之三陰經從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陽經;手之三陽經從手走頭,在頭面部交足三陽經;足之三陽經從頭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陰經;足之三陰經從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厥陰心包經←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循行分佈規律是:凡屬六髒(心、肝、脾、肺、腎和心包)的陰經分佈於四肢的內側和胸腹部,其中分佈於上肢內側的為手三陰經,分佈於下肢內側的為足三陰經。凡屬六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和三焦)的陽經,多循行於四肢外側、頭面和腰背部,其中分佈於上肢外側的為手三陽經,分佈於下肢外側的為足三陽經。手足三陽經的排列順序是:"陽明"在前,"少陽"居中,"太陽"在後;手足三陰經的排列順序是:"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後(內踝上八寸以下為"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後)。十二經脈的表裏關係是:手足三陰、三陽,通過經別和別絡互相溝通,組成六對"表裏相合"的關係。其中,足太陽與足少陰為表裏,足少陽與足厥陰為表裏,足陽明與足太陰為表裏。手太陽與手少陰為表裏,手少陽與手厥陰為表裏,手陽明與手太陰為表裏。奇經八脈奇經八脈是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的總稱。它們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裏配合關係,其循行別道奇行,故稱奇經。其功能有:1、溝通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繫;2、對十二經氣血有蓄積滲灌等調節作用。任脈,行於腹面正中線,其脈多次與手足三陰及陰維脈交會,能總任一身之陰經,故稱:"陰脈之海"。任脈起於胞中,與女子妊娠有關,故有"任主胞胎"之說。督脈,行於背部正中,其脈多次與手足三陽經及陽維脈交會,能總督一身之陽經,故稱為"陽脈之海"。督脈行於脊裏,上行入腦,並從脊裏分出屬腎,它與腦、脊髓、腎又有密切聯繫。沖脈,上至於頭,下至於足,貫穿全身;成為氣血的要衝,能調節十二經氣血故稱"十二經脈之海",又稱"血海"。同婦女的月經有關。帶脈,起於季脅,斜向下行到帶脈穴,繞身一周,如腰帶,能約束縱行的諸脈。陰蹺脈、陽蹺脈:蹺,有輕健蹺捷之意。有濡養眼目、司眼瞼開合和下肢運動的功能。陰維脈、陽維脈:維,有維繫之意。陰維脈的功能是"維絡諸陰";陽維脈的功能是"維絡諸陽"。十二經別十二經別是十二正經離、入、出、合的別行部分,是正經別行深入體腔的支脈。十二經別都是從十二經脈的四肢部位別出,陽經經別合於本經,陰經經別合於相表裏的陽經。它有三個方面的生理功能:1、加強了十二經脈中相為表裏的兩條經脈在體內的聯繫;2、別絡對其他絡脈有統率作用,加強了人體的內部聯繫;3、灌注氣血濡養全身。絡  脈絡脈是經脈的分支,有別絡、浮絡和孫絡之分。別絡是較大的和主要的絡脈。十二經與督脈、任脈各有一支別絡,再加上脾之大絡,合為"十五別絡"。別絡具有加強相為表裏兩經脈之間在體表的聯繫。浮絡是循於人體淺表部位而常浮現的絡脈。孫絡是細小的絡脈。連屬部,包括經筋和皮部,是十二經脈與筋肉和體表的連屬部分。十五絡脈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各自別出一絡,加上脾之大絡,共計十五條,稱為十五絡,分別以十五絡所發出的腧穴命名。其主要作用是加強陰陽、表裏經之間在體表的聯繫。孫絡從別絡分出最細小的分支稱為"孫絡",它的作用同浮絡一樣輸布氣血,濡養全身。浮絡在全身絡脈中,浮行於淺表部位的稱為"浮絡",它分佈在皮膚表面。其主要作用是輸布氣血以濡養全身。十二經筋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於筋肉、關節的體系,是十二經脈的外周連屬部分。其功能活動有賴於經絡氣血的濡養,並受十二經脈的調節,故將其劃分十二個系統,稱為"十二經筋"。經筋的作用主要是約束骨骼,利於關節屈伸活動,以保持人體正常的運動功能。十二皮部十二經脈及其所屬絡脈,在體表有一定的分佈範圍,與之相應,全身的皮膚也就劃分為十二個部分,稱十二皮部。皮部,是十二經脈之氣散佈之所在,由於它居於人體最外層,所以是機體的衛外屏障。經絡的生理功能中醫把經絡的生理功能稱為"經氣"。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現在溝通表理上下,聯繫臟腑器官;通行氣血,濡養臟腑組織;感應傳導;調節臟腑器官的機能活動四個方面。1、溝通表理上下,聯繫臟腑器官:人體由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組成,它們各有其獨特的生理功能。只有通過經絡的聯繫作用,這些功能才能達到相互配合、相互協調,從而使人體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2、通行氣血,濡養臟腑組織: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必須通過經絡才能輸布周身,以溫養濡潤各臟腑、組織和器官,維持機體的正常生理功能。3、感應傳導:經絡有感應刺激、傳導資訊的作用。當人體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時,這個刺激就可沿著經脈傳入人體內有關臟腑,使其發生相應的生理或病理變化。而這些變化,又可通過經絡反應於體表。針刺中的"得氣"就是經絡感應、傳導功能的具體體現。4、調節臟腑器官的機能活動:經絡能調節人體的機能活動,使之保持協調、平衡。當人體的某一臟器功能異常時,可運用針刺等治療方法來進一步激發經絡的調節功能,從而使功能異常的臟器恢復正常。經絡學說的臨床應用經絡學說在臨床上可以應用於解釋病理變化、協助疾病診斷,以及指導臨床治療三個方面。1、解釋病理變化  經絡與疾病的發生、傳變有密切的關係。某一經絡功能異常,就易遭受外邪的侵襲,既病之後,外邪又可沿著經絡進一步內傳臟腑。經絡不僅是外邪由表入裏的傳變途徑,而且也是內臟之間、內臟與體表組織間病變相互影響的途徑。2、協助疾病診斷  由於經絡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臟腑絡屬,可以反映所屬臟腑的病證。因而在臨床上,就可以根據疾病所出現的症狀,結合經絡循行的部位及所聯繫的臟腑,作為臨床診斷的依據。如脅痛,多病在肝膽,脅部是肝經和膽經的循行之處。近年來,人們根據經絡循行通路,或經氣聚集的某些穴位上出現的疼痛、結節、條索狀等反應物,以及皮膚的形態、溫度、電阻改變等來診斷和治療疾病,如肺臟有病,中府穴可有壓痛。3、指導臨床治療  經絡學說早已被廣泛用於指導臨床各科的治療,特別是針灸、按摩和中藥處方。如針灸中的"循經取穴法",就是經絡學說的具體應用。如胃病,常循經遠取足三裏穴;脅痛則取太沖等穴。中藥治療亦是通過經絡這一管道,使藥達病所,以發揮其治療作用。如麻黃入肺、膀胱經,故能發汗、平喘和利尿。金元四大家中的張潔古、李杲還根據經絡學說,創立了"引經報使藥"理論。如治頭痛,屬太陽經的用羌活;屬少陽經的用柴胡。您的点赞是我们进步的动力!↘↘↘

(0)

相关推荐

  • 经过眼睛及眼周的经络

    原创 可可asd 医者语 今天 补充前一文. 黑者谓之乌轮属足厥阴肝经 <灵枢>:筋之精为黑眼,肝则主筋也.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故阴阳合转而为精明也. 娄全善:夏枯草治目珠夜疼 ...

  • 十四经络的作用,这次讲全了(附图)​

    中国人数千年前就发现,有些人生病时身体会出现红色发烫的"线条",而按摩这些"线条"可以治疗疾病.这些"线条",其实就是经络线.我们通过刺激体 ...

  • 针灸治病为何备受推崇,中医讲解经络学说,真让人受益匪浅

    针灸治病为何备受推崇,中医讲解经络学说,真让人受益匪浅

  • 经络学说的发展

    <黄帝内经>中说"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经络是人体生命能量运行的通道,是中国古老医学关于生命内在运行方式的重大发现. 有别于建立在解剖基础上 ...

  • 经络学说在股骨头坏死系列疗法中的运用

    中医经络学说认为经络的生理功能主要有联系人体内外上下与通行气血的作用,经络把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和皮肤筋骨等组织器官连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灵枢·海论>篇曰:"夫十二 ...

  • 『中医精髓图解』第四章 经络学说

    第四章  经络学说     第一节  手  三  阴 "经络"是人体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组织和运行气血的独特系统. 每一脏腑都 ...

  • 经络学说与排毒拔罐疗法

    经络学说与排毒拔罐疗法_根治型排毒拔罐疗法 中医的经络学说是中华医学的宝贵财富,中医经络学不但是针灸学的理论基础,也始终指导着排毒拔罐疗法的运用.了解经络学说的内容,掌握经络各部分的组成和作用,掌握穴 ...

  •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的应用

    经络学说的应用 一.阐释病理变化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经络有运行气血,感应传导的作用.所以在发生病变时,经络就可能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人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 ...

  • 经络学说与辨证论治的结合

    刘树农 一. 结合到阴阳方面 <灵枢·经脉>篇在列论十二经脉病症的同时,提出"盛则写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的原则,这当然是关于针刺方面的"辨证论治 ...

  • 中医现代化之三:经络学说的彻底揭秘!

    中医和西医的区别有二,一个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一个是对整体与局部关系的认识,西医基于观察不到就不存在的理由否定了这些关系,才造成了中西医之间的矛盾.而经络不仅沟通着人与自然,而且沟通着整体与局部, ...

  • 中医基础 经络学说.pdf

    第四章经络学说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第二节 十二经脉 第三节 奇经八脉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经络学说概述 w经络的基本概念 w经络学说的概念 w经 ...

  • 经络学说的核心是针灸引出气感

    经络学说起源于循经感传导,<黄帝内经>已有记录:没有经络的循经感传导,就没有经络学说.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治疗疾病的机理等都是以经络循经感传为依据的人为编制,与阴阳五行学说无关.气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