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考(112) 古人谈书法用笔

书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用毛笔书写汉字创造意境表达感情的造型艺术。因此,书法之妙,全在用笔。这一点,在毛笔基本定型的秦代,在书法上有造诣的李斯、蒙恬就已经认识到了。李斯用短锋扁笔书写“小篆”,立后学之宗祖。蒙恬不仅改良成功了流传至今的毛笔,还撰写了中国书法史上第一部论述毛笔的著作《笔经》。也就是说,早在两千多年前,先贤们就已经开始研究用笔方法———笔法了。由于“笔法”在书“法”中占有“第一”的位置,两千多年来,历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不断地进行深入细致地探索,提出了大量有独到见解的用笔方法。这些书家,越研究越觉得“笔法”实在是“奥妙无穷”,有时难以直接用非常明白通俗的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述清楚,于是,便创造了一种“比喻法”———即用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事物形象来类比如何用笔,以便使自己和后学者领会并掌握笔法的要领。翻阅历代书法典籍,选出以下9位书法家主要的16个用笔“比喻”,大体按时间顺序列出来和同道共勉。

一、用笔如“鹰望鹏逝”李斯不仅是小篆的“鼻祖”,也是用“比喻”阐述笔法的第一人。“鹰望鹏逝”这个比喻就是他说的(也有学者认为是蒙恬的话)。原话是:“用笔法,先急回,后疾下,如鹰望鹏逝……”意思是:作书用笔要像苍鹰、鹏鸟捕食那样,先在空中飞翔、回旋、观望,看到“目标”之后疾速下飞贴近捕捉。这个比喻告诉我们,书者在笔头着纸之前,要先在空中摇曳取势,作落笔的“精神准备”,看准———弄清笔性、纸性、墨性、字体、字意;考虑好布局、风格之后,迅速下笔,方可捕捉到“目标”———预想的书写效果。清代书法家朱和羹说:“能如秋鹰搏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笔之法得之矣。”“鹰望鹏逝”法,也被称作“摇笔”。二、用笔如“游鱼得水,景山兴云”这两个比喻是李斯同一次说的,故而放在一起阐述。总的意思是用笔不要做作,要自然舒畅。要像鱼在水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舒展活泼地游动;要像景山———大山上升起的云朵一样,飘然、悠闲、自在。意在强调从大自然的美中悟出用笔的规律来。

三、用笔“犹若登阵”汉丞相萧何是中国书法史上把兵法引入书法的第一人。他在《论书势》中说:“夫书势法,犹若登阵,变通并在腕前,文武遗于笔下,出没须有倚伏,开阖籍于阴阳。”把书法的笔势、笔法比作登阵作战。意思是:登阵要随机应变,用笔要善于变通———在于用腕;登阵要调兵遣将,用笔要安排好点画;作战贵在神出鬼没,用笔要有起有伏;作战要能展开和集结,用笔、结体要善于处理好擒纵、提按、曲直、粗细、断连、起止、正攲、舒敛、向背、方圆等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

四、“笔是将军”书圣王羲之曾经担任过“右军将军”,对毛笔的神奇作用有独到见解。他在《书论》中说:“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书圣为何把笔比作指挥作战的将军?是因为二者有共同之处。将军一个命令,关系到战争胜败、土之得失、人之生死。作书,笔一落纸,墨便成形,字的生命(骨肉气血神),不可改变。因此,书者下笔,要像将军发布作战命令一样,审时度势,谨慎从事,不可操之过急。王右军还曾经把笔比作大刀、长矛,对于“字”的生命,有生杀予夺的作用,用起笔来一定要慎之又慎。

五、用笔当如“锥画沙”,如“印印泥”这是初唐四大书家之一的褚遂良在《论书》中的原话。“锥画沙”、“印印泥”是两个展现笔意的著名术语,是从事书法的人不可不知的概念。“锥画沙”,意思是说长矛一类武器(或工具)的锥锋画入平沙地里,沙形两边凸起,中间凹成一线。在纸上用笔,要像“锥画沙”一样,笔锋行在线条的中间,不显起笔、止笔的痕迹。而墨迹则浮在线条两边,使人感到凝重、突出、劲险、立体,富有质感、力感、涩感的效果。“印印泥”,是说用笔要像印章印在粘性紫泥上一样,深入有力、清晰可见,以造成布置均正、形体端严、黑白分明、圆静有力、刚柔相济的效果。两个比喻,惟妙惟肖地勾画出了中锋用笔、注意藏锋之后所达到的“用笔之妙”。若能深解其意,“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中锋用笔“诀窍”,才算领悟到了。

六、用笔如“孤篷自振,惊沙坐飞”唐代书法家张旭在谈到用笔时说:“孤篷自振,惊沙坐飞,余思而为书,而得奇怪。”“孤篷自振”,是说用笔要像一种孤单的飞篷草浑身摇动一样,触动奋起、翻转奔逐。“惊沙坐飞”,是说用笔要像受到震动的沙子自然而然地飞起来一样,奔放纵逸、豪情激荡。张旭绰号“张颠”,精晓楷法,草书最为知名。这句话的意思是,他看到了上面两种自然现象,领悟到了书法(草书)的用笔,从而使自己的笔势有了新奇的变化,达到了期望的“振飞”境界。

七、用笔如“屋漏痕”“屋漏痕”,是“颜体”书法的创造者、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与向他求教的僧人怀素对话时说的。原话全文是:“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这里,有“醉素”之称的怀素,在谈到自己的用笔体会时,一连用了四个比喻:夏云奇峰、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坼壁之路,应该说对用笔已经是很有研究很有体会了。然颜真卿却不以为然,一言以敝之曰“何如屋漏痕?”怀素听了,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肃然起敬,握手喜呼“得之矣!”可见“屋漏痕”的比喻更为形象、贴切、准确、经典。“屋漏痕”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唐代以后,书家对此多有解释,多数人的观点认为是指中锋或藏锋用笔,“言不露圭角”。今人沈尹默在《书法论丛》中解释得比较明白,说“屋漏痕”是:“雨水渗入壁间,凝聚成滴始能徐徐流下来,其流动不是径直落下,必微微左右动荡着垂直流行,留其痕于壁上。”从沈尹默先生的解释中可以看出,这个“痕”的“形象”是自然的、有涩势的、有质感的、总体垂直的。若用笔蘸墨书写,能达到这个效果,那就进入到了笔法的最高境界。“屋漏痕”,是对用笔要求和艺术效果的一个非常著名的形象化比喻,是有志于书法的人不可不知的概念。需要指出的是,怀素的“四个比喻”也是可供借鉴的,其中的“坼壁之路”,指墙壁自然开裂处具有天然清峭、没有人为布置之巧的“裂纹”,用笔若能如此,点画一定会浑然天成。这一比喻也常为后人引用。

八、用笔如“长年荡桨”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在《山谷题跋》中说:“元佑间书,笔意痴钝,用笔多不到。晚入峡,见长年荡桨,乃悟笔法。”此处“长”字念“涨”音。“长年”,是长江三峡人对船头把篙船工的称呼。“长年荡桨”意为船工荡桨。黄庭坚是1101年56岁时乘船路过三峡的,所以说是“晚入峡”。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黄庭坚多年为“用笔不到”、“笔意痴钝”的事所苦恼,晚年乘船过三峡,看到船工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有节奏的前俯后仰,把船桨推出挽回,一去一返,协调自然。由船工摇桨自然“到位”的动作,黄庭坚悟到了用笔如何自然“到位”。从此,用笔开始如船工般悠然“荡漾”,一扫“痴钝”的笔意。后人评价黄庭坚的书法作品,“飘动荡漾,大概是得长年荡桨之助吧”。黄庭坚活到61岁,一生对用笔都非常重视,曾说:“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凡学书,欲先学用笔。”黄庭坚从“长年荡桨”中领悟到“飘逸”的笔法,是他多年研究笔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后朝思暮想“顿悟”的结果。

九、用笔如“折钗股”南宋词人、音乐家、书法家姜夔在《续书谱》中说:“折钗股欲其曲折圆而有力。”钗,妇女发髻上的一种首饰,多为韧性很好的金银材料打造,一般由两股合成。“折钗股”,是笔画转折处的用“金银钗”的形象作比喻的一种笔法。意思是用笔到线条转折之处,笔毫要平铺,锋要正,要圆而不扭曲、不偏斜,以便使转折处的线条像折弯的“钗股”一样,表层圆畅、均称,内部劲健、含力,显出一种宽闲圆美之态。后代书家对这一比喻也多有解释,清代书法家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说:“折钗股者,如钗股之折,谓转角圆劲力均。”以上李斯、萧何、王羲之、褚遂良、张旭、颜真卿、怀素、黄庭坚、姜夔等9人的16个比喻,涉及到用笔的重要性、观念、姿势、动作、技巧、效果等各个方面,是“笔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的重要传统之一,也是历代书家传授的用笔“真经”(对这些比喻的可行性也有不同认识)。踏入“书道”的人,不可不知以上比喻。但“比喻”毕竟是比喻,它只是对事物本质的一种“接近”,并不是事物本身,习书者在实践中只可参照,不可拘泥。因为说到底,“杀猪杀尾巴———各有各的杀法”,上述9人都是书法大家,每人对笔法的感受———比喻也不一样嘛。为便于记忆,至善君将16个比喻连句为“用笔口诀”:“笔是将军,犹若登阵。鹰望鹏逝,游鱼得水,景山兴云。长年荡桨,惊沙坐飞,孤篷自振。夏云奇峰,坼壁之路,惊蛇入草,飞鸟出林。锥画沙,印印泥,折钗股,屋漏痕。悟得其中奥妙,用笔定能通神。”需要指出的是,翻阅典籍,发现宋代之后———即元、明、清的书家,在探讨用笔方法的“比喻”上,基本上是重复、注释、延续唐宋之前的说法,很少有独到见解的新比喻。故笔者也只选到宋代之前。从这个侧面可以看出,宋代之前,关于如何用笔,已经研究得比较透彻了。因此,欲学书者在学习和把握用笔方法时,应多看宋代之前的书法理论著作和经典墨宝。分享:5

喜欢0

赠金笔阅读(80)┊ 评论 (11)┊收藏(0) ┊转载(6)┊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前一篇:書法考(111) 汉隶第一品《西岳华山庙碑》(海内孤本  四明本)后一篇:書法考(114) 临帖走向创作的用笔细节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发评论]大沇河春天让世界变得可爱!祝愿老师春吉祥,春风得意日子醉,春意昂然事业旺,春光明媚心情佳,春色满园岁岁安!2017-3-24  08:37回复(1)了然斋主2017-3-24  10:25回复(1)艺术视界的博客

(0)

相关推荐

  • 许伟东谈杨守敬

    [杨守敬]杨守敬(1839-1915),字鹏云,号惺吾,晚号邻苏老人,湖北宜都人.晚清著名学者.藏书家.书法家.同治举人,曾任黄冈教谕.两湖书院教授.勤成学堂总教长.辛亥革命爆发后避居上海,鬻字为生. ...

  • 苏轼的书法价值何在,他为什么能居于“宋四家”之首?

    文·段宏刚 苏轼(1037年--1101年)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通才",民间把他称作"千古第一才子",在散文.诗词.书法.绘画的创作上,他都是一等一的高手.同时 ...

  • 黄庭坚独创“荡桨笔法”,沉着痛快、字字飞动,一般人很难学会!

    如果通读书法史,你就会发现中国历代的许多书法家都天资卓越之辈,正是有了这些人对于书法的传承和创新,从而使得不同时代的书风呈现出了精彩纷呈的特点. 魏晋时期首推钟繇与"二王",唐代则 ...

  • 古人谈书法用笔的16个经典比喻

    书法讲究的就是笔法,可笔法有时直接地还真不容易说清楚.说明白.怎么办呢?要说还是古人厉害,历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不断地经过进行深入细致地探索,提出了大量有独到见解的用笔方法.这些书家,越研究越觉得&q ...

  • 阅读 | 古人谈书法用笔的16个经典比喻

    书法讲究的就是笔法,可笔法有时直接地还真不容易说清楚.说明白.怎么办呢?要说还是古人厉害,历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不断地经过进行深入细致地探索,提出了大量有独到见解的用笔方法.这些书家,越研究越觉得&q ...

  • 古人谈书法用笔的经典比喻

    111 书法讲究的就是笔法,可笔法有时直接地还真不容易说清楚.说明白.怎么办呢?要说还是古人厉害,历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不断地经过进行深入细致地探索,提出了大量有独到见解的用笔方法.这些书家,越研究越 ...

  • 【笔法】古人谈书法用笔的16个经典比喻,了解书法术语很重要!

    书法讲究的就是笔法,可笔法有时直接地还真不容易说清楚.说明白.怎么办呢?要说还是古人厉害,历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不断地经过进行深入细致地探索,提出了大量有独到见解的用笔方法.这些书家,越研究越觉得&q ...

  • 【笔法】古人谈书法用笔的16个经典比喻!

    书法讲究的就是笔法,可笔法有时直接地还真不容易说清楚.说明白.怎么办呢?要说还是古人厉害,历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不断地经过进行深入细致地探索,提出了大量有独到见解的用笔方法.这些书家,越研究越觉得&q ...

  • [转载]書法考(1965)汪永江讲座《书法创作的形式感和笔墨关系》笔记

    原文地址:書法考(1965)汪永江讲座<书法创作的形式感和笔墨关系>笔记作者: 書法考(1965) 汪永江讲座 <书法创作的形式感和笔墨关系>笔记 一.展览评选与作者准备 创作 ...

  • 九位前辈谈书法用笔

    2017-11-29 08:39·书法爱好者之家 书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用毛笔书写汉字创造意境表达感情的造型艺术.因此,书法之妙,全在用笔.这一点,在毛笔基本定型的秦代,在书法上有造诣的李斯.蒙恬就 ...

  • 张建祥老师谈书法用笔的起行收,其实我们差的还是细节的单项训练

    2019-12-16 17:24· 文 / 张建祥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书法朋友,在书写中对笔法毫不讲究,自己创作时又胆大包天,任笔为体,尤其是年龄大的朋友,不愿意改变,不知道自己已落入俗的边缘,临 ...

  • 古人谈书法为什么不谈墨法?

    ❤买文房四宝点这里❤ --  --  --  -- 正文 小时侯写字条件不太好,很难买到现成的墨汁,每次写字都是先研墨.小孩子心急贪多,为了能多写几个字,常常一次尽量多的研,只要墨汁不溢出墨池就猛加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