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圣地~乐山峨眉山

人到古稀,总想迫不及待地实现自己的愿望。想去中国四大佛山走走,就是我由来已久的愿望。因为在上海,普陀山已去过多次,而峨眉山最远,且最高,趁自己尚能走动,赶紧去朝拜一下佛门的圣地~乐山峨眉山。

9月13日从九寨沟回来后参加了乐山峨眉山两日游。烟雨濛濛中,我来到了向往已久的乐山大佛景区。前些日这里刚经历了一场百年未遇的洪水,竟然涨到了乐山大佛的脚趾。

古代的乐山是三江汇流之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水势相当的凶猛,舟辑至此往往被颠覆。每当夏汛,江水直捣山壁,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

海通禅师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大佛。

佛像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始动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海通死后,工程一度中断。多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海通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造大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家任户部尚书,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在经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最大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乐山大佛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大佛的两耳和头颅后面,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佛像不至为雨水侵蚀。

清代诗人王士祯有咏乐山大佛诗“泉从古佛髻中流”。大佛顶上共有螺髻1051个,共18层螺髻中,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

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

与乐山大佛一同建造的九曲栈道有173级台阶,最宽处1.45米,最窄处仅0.6米。

沿途崖壁上是神态各异、工艺精妙的石刻佛龛,他们可与中国四大石窟的佛像媲美。

108位高僧齐聚大佛前,为在汶川大地震中乐山大佛保佑了乐山市,使其免遭地震灾害祈福。

东坡楼是凌云山著名古迹之一,坐落在大佛头部后的栖鸾峰上。虽然一直下着淅沥沥的雨,我也撑着伞进去逛了一圈。

东坡楼原为明末奸臣魏忠贤的祀祠,后人为纪念宋代文学家苏轼(号东坡居士)而改今名。

门额横匾“东坡楼”三字是黄庭坚手书而成。

苏轼为乐山附近的眉山人,宋时曾在乐山读书,后人出于对东坡先生的景仰,便在此塑以诗人的塑像。

楼堂正中的东坡坐像,神态高洁潇洒,形神俱佳。

楼前为洗墨池,池中游鱼背脊乌黑,相传为苏东坡在此洗砚墨水所染。

东坡楼是历代文人墨客最喜一游的地方,到此面对丹山碧水,不免诗性大发,故诗文题刻极盛,其中尤以楹联最为胜出。如:江上此台高,问坡颖而还,千载读书人几个;蜀中游迹遍,信嘉峨特秀,扁舟载酒我重来。

楼两侧壁上,有清代以来石刻碑记10余通,其中尤以道光年间所刻东坡画梅菊四副及东坡笠屐图画像最为精美。

东坡楼正对临崖处有一亭,即清音亭。在清音亭凭栏远眺,江天悠远,山清水秀。南宋时邵博曾亲临此地,为这里的景色所倾倒,写下了著名的《清音亭记》,百般赞赏,“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

下午我们来到由彝族人经营的寨子。听彝族妹子介绍,在四川少数民族人口最多是彝族,主要集中在大小凉山附近。

彝族分“黑彝”和“白彝”,黑彝为贵族,白彝为平民。因为黑彝住在平地和高处,长期受高原紫外线的照射,所以皮肤较黑,称为“黑彝”。白彝则生活在山沟沟里,受太阳辐射少,相对来说肤色较白,称为“白彝”。

歌唱家吉克隽逸就是黑彝,属于贵族出身,所以会有很好的气质。

大小凉山的彝族一直是我国最贫困地区,关键是他们从小上学难,央视播放的小孩上学要爬很高陡坡和铁梯就是出自他们那里。

没有文化就不会说普通话,也就没法出来打工,当地都是山地,种不出庄稼,交通闭塞,就是有好的产品也运不出来。

这个彝妹蛮漂亮,普通话说的很好,大概也是百里挑一的吧,她说她是“白彝”。

现在这片地区是四川省政府帮困扶贫的重点,所以在景区都有为彝族专门开设的彝寨,介绍彝族的特产并表演节目,让大家了解并购买他们的产品。

彝族的漆器工艺还是不错的,不是用化工颜料做的,而是用植物制成,所以可以用在酒杯和餐具上。

还有南红玉和银器,现在由于政府的支持,这些手工艺品都走出了大山,也让我们游客欣赏到了彝族的风情并能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彝族脱困发展。

峨眉山(Mount Emei)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势陡峭,风景秀丽,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山上的万佛顶最高,海拔3099米,高出峨眉平原2700多米。《峨眉郡志》云:“云鬘凝翠,鬒黛遥妆,真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故名峨眉山。”

14日还是下雨,应该说雨势更大,早上五点半就集合,乘坐大巴,从一个点换到另一个点,在半山腰转车时有专门租借棉衣外套的地方,50元一件,海拔3000米处气温会下降六度,我也租了一件,套上塑料雨衣和雨鞋,全副武装上山。

乘坐旅游大巴坐到雷洞坪停车场,然后坐缆车,下来还有一段山路要走才能到达金顶,而且有点陡,我因为拿着太多东西,又是高海拔,就坐了有彝人抬的滑杆,不贵280元,也算是帮困扶贫吧。

峨眉山山区内低云、多雾、雨量充沛(当地著名的“华西雨屏”)年平均降水量为1922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5%,年平均有雾日为322.1天,所以遇到下雨是很正常的。

天气好的话金顶应该是这样的(导游发给我们的照片)

而我只能拍到这样的金顶。

虔诚的佛教徒在雨里祈祷,跪了有二十分钟。

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宗教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构成了峨眉山历史文化的主体,所有的建筑、造像、法器以及礼仪、音乐、绘画等都展示出宗教文化的浓郁气息。

我认认真真地围绕金顶普贤菩萨双手合十拜佛三圈,也了了自己一个多年的心愿。

下山时遇上了猴🐒群,大大小小的猴子争先恐后抢着游客的食品。

猴妈妈护着自己的孩子,充满了母爱,我们人类也是如此。不过管理人员还是尽量在驱赶猴群,不让猴子伤害游客。我亲眼看到有一个大胆的猴子撞向一位女士,使得她大叫起来。

我们开始下山,下一个目的地是“万年寺”。

从雷洞坪坐大巴,然后还需坐缆车到万年寺。

公元1世纪中叶,佛教经南丝绸之路由印度传入峨眉山,药农蒲公在今金项创建普光殿。公元3世纪,普贤信仰之说在山中传播,中国僧慧持在观心坡下营造普贤寺(今万年寺)。6世纪中叶,世界佛教发展重心逐步由印度转向中国,四川一度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中心,佛寺的兴建便应运而生,历史上寺庙最多时曾多达100多座。

万年寺,四川峨嵋山历史最悠久的古刹之一,相传为汉代采药老人蒲公礼佛处;东晋隆安五年(401)创建时名普贤寺;唐乾符三年(876)慧通重建,易名白水寺;宋称白水普贤寺。

公元8世纪,禅宗独盛,全山禅宗一统。9世纪中叶,宋太祖赵匡胤,派遣以僧继业为首的僧团去印度访问。回国后,继业奉记来山营造佛寺,译经传法,铸造重62吨,高7.85米的巨型普贤铜佛像供奉于今万年寺内,成为峨眉山佛像中的精品,文化、艺术价值极高。千百年来,峨眉山这个“佛门圣地”便以“普贤道场”之名,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蜚声中外。

宋代书法家米芾手书的“第一山”碑。

万年寺现有雄伟的山门、弥勒殿、观音殿、般若堂、毗卢殿、无梁殿、巍峨宝殿、大雄宝殿、钟鼓楼、行愿殿,其间还有花园、亭榭、水池等,该座园林式的寺院已成为峨眉山最大寺院。

般若堂犹如北京的中南海,国家领导人到峨眉山游览都必住这里。

无梁砖殿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一1620),为外部通高16米,每边长15.7米的穹窿顶方形无梁殿。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朝廷赐重金与峨眉山白水寺,台泉和尚用这笔钱建造了一座无梁砖殿,万历二十九年(1601)七月,砖殿竣工,正逢明神宗母亲七十圣诞,为给太后祝寿,神宗即赐白水普贤寺为“圣寿万年寺”。

导游告诉我们,明神宗母亲年轻时因没有儿子,经人指点到万年寺拜佛求子,回去后真的灵验生下儿子并继承了皇位。也就有了朝廷赐重金给峨眉白水寺修建无梁砖殿一事。

这座建筑400多年来,经历了5-7.9级的地震18次,一直安然无恙,被誉为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

无梁砖殿内的这尊峨眉山圣寿万年寺铜铁佛像通高7.38米,重约62吨。佛像高3.64米,趺坐于大象背之莲花座上。莲座高1.39米,直径2.22米。六牙白象四足各踏一莲花磴。普贤菩萨遍体贴金,头戴五佛金冠,身披袈裟,手执如意,雕饰精巧。六牙大白象背负莲台,形态慈祥,步履稳健,似欲前行。铜像像体中空,是分块焊接而成。普贤菩萨体态丰润,慈祥端庄,衣纹流畅,很富质感;白象舒鼻卷尾,四蹄遒劲有力,视之欲动,整体造型体态匀称,形象逼真,技艺精湛,实为国内罕见。

无梁砖殿后侧有著名的“行愿楼”,内供万年寺三宝:佛牙、贝叶经和御印。佛牙为明代国外友人所赠,据科学家鉴定,为古代剑齿象化石。贝叶经为明代暹罗(今泰国)国王所赠,上书梵文(古印度文)《法华经》。御印为明神宗朱翊爻赐建无梁砖殿时所赐。

“白水秋风”相传唐代僧人广浚曾在池边为李白弹琴。

参观完万年寺,下一个游览景点是“清音阁”,也是此次峨眉山的最后一个景点。

两位抬滑竿的工人求我坐他们的滑竿,因为他们今天没有接到一单活,虽然都是下坡路,路程还是挺远的。我同意了,帮助了他们也解决了我的劳顿之累。

有着1300年的金丝楠木,为峨眉山桢楠王。

清音阁,位于中国四川峨眉山牛心岭下,海拔710米,又称卧云寺,明朝初年,僧人广济将其改名为“清音阁”;清音阁只有一个殿堂,阁前有“接王亭”;清音阁虽小,但地势险要,居高临下,气势逼人,山环水绕,景色优美,其整体布局体现了“自然造化,天人合一”的意境,是我国佛寺园林建筑的典范,有峨眉山十景之一的“双桥清音”。

清音阁地处峨眉山上山下山的中枢,与龙门洞素称“水胜双绝”。面对清音阁,展开的是一幅青绿山水画卷,浓绿重彩,精工点染。高处,玲珑精巧的楼阁居高临下。

中部,是丹檐红柱的接御、牛心二亭,亭两侧各有一石桥,分跨在黑白二水之上,形如双翼,故名双飞桥。

惊涛拍石,发出阵阵的轰鸣,声传四周的深谷幽林之中,恰如古琴弹奏,时而清越,时而深沉,时而激昂,任人领略“清音”之趣。

惊涛拍石,激起飞花碎玉,洒珠喷雪,水面上一派似雾非雾的水珠,飞腾于空中,跌落在水里。阳光映射,双飞桥在水雾中恰似两道五色缤纷的彩虹。

一路走过来,清音阁的风景就像小九寨沟,

两江汇合冲击着碧潭中状如牛心的巨石,任其黑、白二水汹涌拍击,仍巍然不动,组成独具特色的寺庙、山水、园林环境。

“戊戌六君子”之一刘光弟也巧妙地将二桥一石概括为:“双桥两虹影,万古一牛心”。

在清音阁,可看到山光水色,闻到花草芬芳,听到流泉清音,触摸到亭台碑石。它集中了视觉美、听觉美、嗅觉美,使游客获得峨眉风光总体的审美感受。古今游人多称誉为“峨眉山第一风景”。

峨眉山清音阁的风景让我想到了一句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一共7公里的路程,一边走一边拍照,听听水声,看看清澈透明的河流,在这充满负离子的环境中不觉得太累。

走出清音阁,结束了在峨眉山的旅游,当晚回成都。

更新于 10-1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