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 高考语文表现手法知识清单
1.修辞手法:
1.比喻:把...比作...,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的...特点,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拟:
拟物:把人当做物来写,栩栩如生的写出人的某种特点。Eg: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拟人:把...拟人化,赋予...以人的形态/情态,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的...特点。
3.借代:特征代整体;具体代抽象;专有名词代泛称;部分代整体;个别代一般......
作用是增强语言的形象性,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使语言富于变化。
4.夸张:将...夸大(缩小),给人以视觉(感官)上的冲击,增强感染力。
5.对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便于吟咏,便于记忆,有音韵美。
6.排比:三个或三个以上....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长于抒情。
7.反复:为了强调某种意思或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的修辞方式。反复咏叹,整齐有序,回环往复,有韵律美。
8.设问:引人注意,承上启下,过度衔接,使文章有波澜起伏。
9.反问: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情感,引起思考以求得到读者共鸣。
10.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再此而意在彼。
11.对比:通过对比...和...,突出事物的特点。
12.叠词:使描绘的自然景物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使意象更加确切,使音律更加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13.互文:互文可紧缩文句,实现句子前后文意的限制与补充,形成对仗,使语言具有对称美。
14.通感: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将本属于甲感觉的词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修辞手法。
2.表达方式:
1.记叙:叙述人物的经历或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进行的具体详尽的描绘和刻画,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描写手法:
(1)人物——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
细节(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侧面描写:环境、其他人或事或物。
(1)景物——白描:语言质朴
工笔:辞藻华丽
其他:
渲染:通过对环境、场景或人物行为、心理等细节的描写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表达效果。
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虚实结合: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
【虚:未来、梦中、过去、联想或想象】
感官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
空间顺序:(1)远近结合:由远及近,由近及远。
(2)由高到低;由低到高
(3)由外及内;由内及外
(4)点面结合:由点到面;由面到点。
(5)正侧结合
2.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发表的意见和看法。
3.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叙事抒情、用典抒情、托物言志、以景结情
以小见大:抓住小事或细节,寄寓或象征重大的思想内容或情感。
4.说明: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
3.表现手法:
1.联想:由事物的相似性想到与某一事物有关的确实存在的其他事物。《咏柳》贺知章
2.想象:由事物的一点延展开去,想到的事物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
3.用典:在诗文中援引古今史实或前人词句来表情达意的艺术手法。按典故来源可以分为事典和语典。
4.衬托:为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以乐写哀;以动衬静;以明衬暗;以衰衬兴)。
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5.烘托:主要是用乙物来烘托甲物,使甲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是侧面描写的一种手法。
(1)以人托人。《陌上桑》
(2)以物托物。通过其他景物来表现所写之景物
(3)以物托人。以环境来衬托人的某种精神。《江雪》(严冬)《琵琶行》(月光)
6.渲染:对事物进行正面描写和铺叙,追求笔墨酣畅,以突出事物,增强艺术效果。
7.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
8.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9.比兴: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在开头“先言他物”,然后引出后面的正文。
10.铺排:对事物的特点进行多角度的陈述,也是《诗经》中的“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