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图中国历代经典香炉,瓷器香炉有什么好处?

中国香文化源远流长,无论是皇室贵胄、文人雅客还是深闺贵妇皆乐于香事;器随香形,因香而存在的香炉异彩纷呈,每个不同时代均有各自的特色和印记。

根据各朝代审美与功能需求的不同,展现每个时代的香炉,着重介绍各时代典型香炉。57图欣赏中国历代经典香器

香炉的追根溯源

中国香文化萌发于先秦,以信仰祭祀为始,人们通过燃烧馨香的木柴、烤制祭品祭拜神明,这便是早期的祭祀用香。

而“炉”之名,最早记载见于《周礼·天官》:

“炉之名始见于周礼冢宰之属,宫人寝室中共炉炭。”

追溯用香器具的造型,从商周青铜时代的”鼎隐约可探现今“香炉”雏形,其三足结构形式在往后的香炉造型中反复出现。

明代《倪瓚像》中的鼎式炉造型与西周大克鼎,相差无几,但尺寸大小相差甚远。鼎属于大器物,炉属于小器

熏香最开始是贵族的权利,熏炉形制至迟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的熏炉制法已相当精致。

战国凤鸟衔环铜熏炉,1997年陕西凤翔雍城遗址出土,如此精致的铜熏炉是高等贵族所用之物,秦国王宫内的遗物

在民间,香的用途更多是制成“香包”佩饰,这从屈原《离骚》辞赋中便可见:

“扈江离与辟燕兮,纫秋兰以为佩”。

《诗经》中“采艾”和“采萧”等采集香药的诗文比比皆是。除用有强烈香气植物类香料辅助生活,医学上《黄帝内经》更是最早将“香薰”作为治病之法介绍于世。

汉代熏炉经典:博山炉

随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启,域外香料输入,汉代开始流行以“出香”为生活用途的熏香风气,用于室内熏香、熏衣、驱蚊、清除异味。

因此,熏香用具开始有形制,陶制品为伊始。该时期的燃香用具称之为“熏炉”,直接将香料放置里面燃烧。

西汉彩绘陶熏炉 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

自西汉中期开始,汉朝人热切的求仙思想(道教)影响了熏炉造型,便流行以汉代博山炉为典型的熏炉,材质多为青铜、愈来愈精美。

西汉 铜力士骑兽博山炉 故宫博物院藏,炉盖山峦形,峰间有孔,熏香点燃后,孔中冒出烟,云雾环绕,似仙境

“博山炉”是专门用来象征道教中仙家思想中仙山的器物,器型以重峦叠嶂的山峦为主要表现形式,里刻有虎豹、猴、猎人等。

西汉 铜博山炉 湖南省博物馆藏,1995年永州鹞子岭出土,通高28.6cm,山峦立孔雀,吉祥、美丽、华贵的象征

博山炉无论从外形(炉盖山势高耸的造型)、还是使用(香炉口冒出烟,视觉上成仙界的假象),都满足了当时人们返老神仙的道家思想。

西汉 鎏金银竹节熏炉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国宝级文物,这件熏炉为青铜质地,通体鎏金鎏银

1981年出土于陕西兴平茂陵一座陪葬墓,西汉皇家未央宫的生活用器,汉武帝将其赏赐给姐姐阳信长公主

西汉 错金博山炉 河北博物院藏,出土于河北满城陵山一号汉墓(中山靖王墓) 此炉是博山炉代表式样

除博山炉,汉代还流行铜雁熏炉。

魏晋南北朝,熏香风气不断扩展,香料种类更加丰富吗,开始出现“香方”,青铜、陶类的博山炉逐渐消失,瓷类材质的香炉开始出现。

隋 绿釉莲瓣蟠龙博山炉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皇室专用瓷博山炉,出土隋丰宁公主杨静徽、驸马韦圆照夫妇合葬墓

佛教盛行的唐代:莲花式香炉

至盛唐,国内香料流通、域外香料输入更为便利,外来宗教佛教的盛行。唐人用香开始专款专用。

因此,该时期香炉器具由祈求长生不死的器物转变成佛教用的礼器,香炉造型多与莲花相关。莲瓣式香炉开始成为中国传统香炉的一个特有类型。

唐 莲花炉黄绿釉莲花炉 邛窑古陶瓷博物馆藏,高12cm

唐代白瓷蟠龙博山炉 日本奈良大和文华馆藏

佛教有烧香礼佛传统,香在佛经中称为佛使。在唐代壁画、唐代佛经图像中很多莲香炉花形象。

唐代绢画《刘萨诃与凉州瑞像》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唐代彩色麻布画(局部) 法国卢浮宫藏

画面中以艳丽的三朵莲花捧出香炉和两边的一对宝子,以此衍变莲花型香炉。

唐 鎏金卧龟莲花纹五足朵带银熏炉及银炉台 法门寺博物馆藏,1987年陝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塔基地宮出土

笃信佛教的唐人,用香文化更为广泛、也更为精细。不仅局限于皇家,出现了众多文人咏香诗文。

王维:“少儿多送酒,小玉更焚香。”

李白:“盛气光引炉烟,素草寒生玉佩。”

杜牧:“桂席尘瑶佩,琼炉烬水沉。”

而唐代香炉在形制上可谓百花齐放,除继承自汉代的瓷质博山炉,还有单足炉、多足炉、长柄炉、球形香炉等。

唐天佑四年鎏金铜炉 福建博物院藏,顶端立张口出烟的蹲狮。狮子与佛教有紧密联系,是佛陀释迦牟尼的化身。

忍冬纹银熏炉 陕西省博物馆藏

唐代流行微细精巧的香毬,亦称作香囊,悬于卧室中,散发清香。

鎏金双蛾团花纹银香毬 法门寺博物馆藏,唐僖宗所供奉,重547克,是唐代香囊存世品种迄今发现的最大的一枚

此外,唐代还流行辟邪式香炉,多以微张口的狮子造型。

唐 汉白玉狮形香薰 西安博物院藏,高12.8cm

唐代狮子香炉 邛窑古陶瓷博物馆藏

唐代香炉材质,皇室喜用以金银铜、玉石等贵重材质为主,但民间流行陶瓷、唐三彩香炉。

唐三彩香薰 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达到鼎盛的宋代“两香”文化,瓷器香炉的好处是什么?

中国香文化至宋代发展到一个鼎盛阶段,香文化已遍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贵族抚琴用香、庙宇祭祀用香、宋代市井生活随处可见香的影子。

北宋 赵佶听琴图轴(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庞大的文人群体更是香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文人填词、抚琴赏花、雅集聚会等等,案头枕边都需要用炉用香。

黄庭坚曾言:“天子喜文事,如我有香癖”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娥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苏轼:“烹团茶,烧衙香,用诸葛笔,乃喜事”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市井中一香铺门前立牌“刘家上色沉檀炼香”

香料制作进步,线型香的出现使得宋代香炉样式从古代的铜器形式中完全蜕变出来,成为当时代表新文化的典型器物,宋代香炉共分为敞式和闭式(带盖)。

两件香炉均为高足杯式、敞式香炉,北宋北方民间流行的香炉,南方鲜见,皇室更少用

其中,莲花香炉在宋代更是常见,不论绘画还是实物。

宋代流行的无盖瓷炉,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前几代的香炉,更形成了一整套相对完整的香炉品类,成为了之后 元、明、清制作香炉所参考的模板。

以鼎式炉、鬲式炉、簋式炉、奁式炉等仿古形香炉最为典型。

宋 哥窑米黄釉双耳鼎式三足炉 故宫博物院藏

两宋名窑的仿古香炉,尺寸都很小,高矮多在十厘米左右,宋人日用焚香喜用小型香炉。

南宋官窑青瓷簋式炉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器仿西周铜簋,全高12.7cm

南宋 哥窑青釉鱼耳炉 故宫博物院藏,属于清宫旧藏,此炉造型仿商周青铜礼器簋,器物高9cm

南宋 龙泉窑青瓷鬲式炉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全高10.8cm,口径13.5cm

宋代文人尤其喜欢鬲式香炉,香炉作为新艺术品种为社会广泛接受,鬲式香炉登上文人的书房案头。

宋 刘松年秋窗读易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南宋龙泉窑青釉鬲式炉 上海博物馆藏,高11.3cm,口径14.4cm

北宋 汝窑天青釉弦纹樽(奁式炉) 故宫博物院藏

两宋流行的带炉盖的香炉延续前几代造型并加以精进,炉盖作成莲花和狻猊,是封闭式香炉中最常见的两种,宋人或称之为“出香”。

北宋 绿釉狻猊熏香(狮子出香) 安徽宿松县北宋元祐二年墓出土

该器物通高32cm,炉身莲蓬上的盖顶一只戏球的坐狮。该器物与故宫博物院藏宋人《维摩演教图》,香几上一具狮子出香形态几乎吻合。

宋 李公麟维摩演教图卷(传)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 汝窑天青釉刻花莲瓣纹熏炉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道教在宋代又是一个高度发展时期,因此充满道家色彩的博山炉在宋代也延续发展,结合莲花造型、瓷质为主,这种瓷质香炉更能够保证香气。

宋代出香,还流行一种意趣鸭形香炉,如芝加哥美术馆藏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鸭香炉。

北宋 景德镇窑青白釉鸭香炉 芝加哥美术馆藏

该器是此类香炉中的一件精品,香炉通高18.8cm,下有如意花头足的承盘,莲瓣托举一只小鸭,张口送香烟。

唐代流行的香毬发展至宋代多为瓷质,且为立式,非悬挂式。

北宋 越窑青瓷炉 常州市博物馆藏

南宋青白釉炉 广东省博物馆藏

南宋青白釉炉 美国旧金山亚洲博物馆藏

可见,宋代这些瓷质香炉更具瓷色、质感具佳。对比之前,更为精致、小巧,除礼佛用器外,焚香成为一种文化,香炉实用价值更上一个境界。

元代香炉的文化与发展主要是继承宋代风尚之余,以中小型香炉为主,但耀州窑、龙泉窑、钧窑也制造了体形较大的瓷炉。

元 青瓷双耳三足炉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仿铜鼎形,高8.4cm, 口径2.8cm

元 青白釉三足炉,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炉身造型仿古青铜,通高29.5cm,上装饰饕餮纹。

明代文房珍玩之首:宣德炉

明代宣德炉被称为“明代文房珍玩之首”,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使用合金铜制成铜香炉,在颜色上千变万化,受到皇室贵族和文人雅士的喜爱和追捧。

后人将明朝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生产的铜熏炉,后代称为宣德炉。

明早期 掐丝珐琅炉 故宫博物院藏

宣德铜炉的制造主要源于焚香方式的变化,明清香文化继宋元繁荣发展,香具使用更为普遍,燃香方式为隔火焚香;

明 郭诩 人物图 卷(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需将烧透炭块埋入炉灰中,再盖上炉灰、压实,将装有香丸或香粉的隔片置于炉灰之上,香味便会隐隐而发。因高温容易引起瓷器炸裂,故宣德铜炉应运而生。

明 陈洪绶 斜倚熏笼图轴(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宣德炉的器型主要来源于夏商周三代铜器,并基于对宋代吕大临(1044-1091年)编纂的金石学著作《考古图》、王黼(1079-1126年)的《宣和博古图录》的基础上定型的。

《考古图》是吕大临所著,成书于北宋,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金石学著作,全书共十卷

《考古图》收录宫廷及私人收藏的青铜器和玉器224件,是中国古代遗存下来最早以实物为基础而著的古器物图谱。

《宣和博古图录》王黼编纂的宋代金石学著作

《宣和博古图录》被称为宋代金石图谱发展中的里程碑,收录有宋代朝廷内府收藏的共839件青铜器精品。

明代宣德炉的基本形制为圆或方形敞口,颈部稍向内收,腹部扁鼓,三足或圈足,口沿两侧有对耳,炉底为特有的铭文款。

明 铜冲耳乳足炉 故宫博物院藏,清宫旧藏

宣德炉中最常见的“冲耳乳足炉”之原型即宋瓷中的“哥窑双耳三足小炉”,乳足是宣德炉中最为常见的足形,因三足下垂如乳状而得名。

宣德炉炉耳形制多样达五十余种,主要有鱼耳、鳅耳、夔耳、蚰龙耳、狮耳、象耳、天鸡耳(凤耳)等形态。

明 铜蚰龙耳圈足炉 故宫博物院藏,清宫旧藏,铜炉圆形,形似簋,圆心有减地阳文4字楷书:“内坛郊社”

炉足除圈足、三足、乳足等较为多见的形态外,尚有马蹄足、象鼻足、凤足等兽足和戈足、花足、云头足、如意足等器物形足。

明 景德镇窑法华贴花鬲式炉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器仿商周青铜器鬲的形制,口际堆贴松干状双耳,高13.2cm,口径10.7cm,口际堆贴松干状双耳,景德镇窑瓷质法华器始烧于明代宣德时期

器型小的宣德炉通常无盖,有盖的为体型稍大。

明 宣德云纹铜熏炉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高91.9cm

明代中晚期的时候,两宋名窑乃至明初宣窑制作的各式瓷香炉多已成为珍贵的文玩,而不大用作日常的焚香。

后期宣德炉一直仿品不断,珍品宣德炉传世品不多;直至今日仍有铸造,是收藏界的宠爱植物。

新奇多样的清代香炉

康乾盛世,清代香炉造型趋于自由,在几代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同时融合外来文化,样式新奇繁多;功能也发生转变,不以实用为主,多半是“以备赏鉴”之器。

清 乾隆款 铜珐琅鬲式炉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全高12.1cm

清代香炉以仿宣铜为主,但不拘于“古”以铸新器。除了铜制、还有玉、瓷、铁、金银、珐琅彩等材质。

清 玉兽面纹环耳炉 中国国家博物馆,青玉质,用透雕、浮雕、阴刻等雕刻法,腹有“卍”字纹、饰兽面纹、云纹

清 芙蓉石双耳三足炉 故宫博物院藏,芙蓉石制,粉红色,口沿凸雕二椭圆形耳,底三乳足

相比于前几代,清代高度重视香炉的配件,或木雕、或玉刻,与炉香结合,以营造一种别致的、艺术化生活氛围。

清 仿哥窑三足鬲式炉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仿铜鬲形,附玉顶木盖,上刻兽面纹,玉顶雕鹿、鹤、花枝

清 掐丝珐琅三足熏炉 故宫博物院藏,口径24cm,底径12.5cm,高41.5cm

清代精美华丽装饰的香炉,似乎也失去了原本的趣味,仅欣赏一用途;随着清末战乱频繁,中国香道日渐衰微,甚至出现断代传承,仅留存历代各式熏炉,让后人遐思古人审美意趣。

(0)

相关推荐

  • 狮子

    唐陵狮子老照片 卢芹斋 旧藏 猎狮图 亚述王朝 公元前935-612年 葛诺母狮 石灰岩雕塑 5000年前 美索不达米亚 西晋 胡人骑狮 青瓷 瓯海博物馆藏西晋瓯窑青瓷狮形烛台 唐代 邢窑白釉点彩子母 ...

  • 烛避窗中影,香回炉上烟. --南朝梁·刘孝威<怨> 宋徽宗趙佶<聽琴圖> 元 王振鹏<伯牙鼓琴图> 唐绿釉龙柄博山炉 西安市长安区北塬出土 古人束香草燃之而取其香, ...

  • 闲来弄风雅 | 炉烟袅清香——宋代文艺青年们的焚香日常

    当下,不少文艺青年对各类香水.固体香膏.香薰蜡烛情有独钟,这些香氛产品不仅能净化空气还能使人心旷神怡,缓解一天学习工作中的疲劳.殊不知,古代的文艺青年同样热衷于用香,特别是两宋时,香事日益盛行,不但敬 ...

  • 三足炉

    南宋官窑鼎炉 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 南宋-元 官窑 青瓷三足炉(正面)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南宋-元 官窑 青瓷三足炉(内堂)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南宋-元 官窑 青瓷三足炉(底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 ...

  • 熏炉

    金铜博山炉 百济故都扶余郡出土 绿釉博山炉 陕西长安县隋丰宁公主墓出土 烛避窗中影,香回炉上烟. --南朝梁·刘孝威<怨> 唐绿釉龙柄博山炉 西安市长安区北塬出土 古人束香草燃之而取其香, ...

  • 有证据,香道也非日本原创

    本期是"走进养心殿"系列第五期.请你欣赏几件古代"香具",顺便辟个小谣. "香道"现在是越来越流行,无论自己独处或是和家人朋友一起,品一炉好 ...

  • 第一炉香,从战国飘来

    近日,由张爱玲小说改编的电影<第一炉香>上映,许多网友直呼"诈骗",表示第一炉香变成第一炉钢.电影口碑扑得轰轰烈烈. 豆瓣评分截图 电影究竟是好看还是难看暂且按下不表, ...

  • 57图欣赏中国历代经典香炉,瓷器香炉有什么好处?

    中国香文化源远流长,无论是皇室贵胄.文人雅客还是深闺贵妇皆乐于香事:器随香形,因香而存在的香炉异彩纷呈,每个不同时代均有各自的特色和印记. 本文根据各朝代审美与功能需求的不同,展现每个时代的香炉,着重 ...

  • 60图欣赏中国历代最美瓷器

    中国是首创瓷器之国,自东汉创烧青瓷成功以来,瓷作为一种防水防腐蚀又美观,可奢侈可平价的材料,成为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中国工艺史.科技史的重要组成.不同朝代最为出众的名瓷,也记录了中国陶 ...

  • 艺术与阅读 | 书香盈画——中国历代经典读书图解读

    为丰富阅读推广内容,创新阅读推广形式,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美育作用,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拟举办2021年"艺术与阅读"美育展览活动. 本次活动聚焦艺术,突出阅读,鼓励观展者阅读 ...

  • Artlib线上展览 | “在路上”——中国历代经典行旅图

    春运来了,在各地车站码头的年味就是回家的味道.无论人潮多拥挤.路途多艰辛,为了回到温暖的目的地--家,对于在外漂泊的游子来说,路上辛苦点不算什么. 相对古人来说,我们的出行已经十分方便,迅捷便利的交通 ...

  • 48图中国历代瓷器巅峰作品

    论陶艺,中国陶艺上万年历史:论瓷器,中国上千年历史引领着世界陶瓷的发展风向.中国是世界著名陶瓷古国,自东汉创烧青瓷成功以来,瓷器已成为历朝各代发展的历史印记,荣衰与共. 中国各朝代瓷器发展巅峰的代表作 ...

  • 中国历代经典春联精选100副,过年了,有用

    100副历代优秀春联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岁岁平安节: 年年如意春. 江山千古秀: 花木四时春. 普天开国运: 大地转新机. 五云迎晓日: 万福集新春. 江山千里国: 天地一家春. 凤鸣春日晓 ...

  • 中国历代经典著作精选名言名句100句(值得收藏)

    中国历代经典著作精选名言名句100句(值得收藏)

  • 中国历代经典散文,“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如需查看往期内容,关注公众号:芳华1982的读书笔记) 司马迁,字子长,龙门(今陕西韩城县北)人.父司马谈,是汉武帝初年一位博学的太史令. 司马迁从小便受到严格的文化教育,过了一段"耕牧生 ...

  • 【展讯】让艺术走进大众系列活动——第三届中国历代经典绘画复制展

    让艺术走进大众系列活动--第三届中国历代经典绘画复制展10月8日上午9点在市图书馆一楼开幕(展览不设开幕仪式)敬请各位光临 展        期:2021年10月8日--2021年10月10日 指导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