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课本里被吹捧的历史人物,后来变成了坏人,颠覆了我的认知
千载秦淮呜咽水,不应仍恨孔都官。——《秦淮杂诗》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是很多人心中美好的祝愿,但在时代的背景下,这句话仿佛成为了一个永远达不到的憧憬。我们也已到中年,许多道理我们也慢慢明白,再也没有曾经那种单纯的情感和“清澈”的眼睛,一切都充满了变数。
无数人的脑海中对小学课本上的历史人物还有很深的印象,当时的我们可能不会去追本溯源的询问这个人物后来的发展,可他们也在悄然德发生改变。孔乙己、闰土、阿贵等等,从认识他们开始,只是感叹他们的天真、个性,什么是黑暗,在当时并没有任何深切的体会。甚至在当时梦想着成为他们其中一人,过那种有趣的生活。
苦于人生
这些人物中的闰土给我的印象最深,当年梦想着成为他,但如果你现在重新问我一边,我一定会选择成为一个地主家的小少爷。每个人或许都和我一样,年少的时候希望未来有一天可以放下包袱,奋力一搏。可时代的发展让我感受到了人从低处到高处的艰辛,我们就好像是当代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只有终点的感觉才是那般美好。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学习生涯中的我是一个“乖宝宝”,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是同学们心中的“学霸”,可长大后我才明白,这在人生面前根本都不算什么。我现在在一个高中同学的单位里面打工,他在我们学校是出了名的“坏孩子”,也被班里的同学称为“扛把子。”可他是继承了父亲的财产,他就是我的“上级。”
可能说的有点多,但相信诸位也都感同身受,人生或许也就是如此。这赖谁,赖投胎?这可是一门技术活。在我看来,那些小时候被吹捧到天上,包括现在还被广为流传的,最后却成为坏人。然而,这样的人物还不止一个。
孔融让梨
在学习生涯中,老师一直中这个故事给我们讲要友爱兄弟,谦虚礼让。可是否有人注意到了孔融的结局?最终被曹操斩首,理由为不孝,甚至因此还牵连了自己的家人。你可能会感到意外,但人真的是如此。当时因为让梨的故事名满天下,但这个人却恃才傲物,口无遮拦。在朝廷做官之后,得罪了各种人。
当时曹操执政天下,而孔融是个酸腐文人,只认汉朝宗室,开始跟曹操到处作对,经常对曹操辱骂侮辱。后来孔融说道:“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父亲与儿子有什么恩情呢,不过是情欲的产物。母子之间也是,不过是将一件东西暂时寄放在瓦罐里,倒出来之后就没有关系了。
这是一位哲人说得话?这样大逆不道的行为也让曹操找到了除掉孔融的机会,全家都被连累。
凿壁偷光
这位想必大家熟悉到不能再熟悉了,因为家里没有钱买蜡烛,便在自己家里的墙上凿了一个洞,借着邻居家微弱的灯光进行学习。不过现在这种情况应该是不存在了,物质条件这么丰富,别说晚上回家打灯学习,在学校稍微用功点可比什么都强。匡衡的付出也收获了回报,人生开始逆袭,巅峰时期甚至坐到了宰相的位置。
刚开始的匡衡在为百姓谋福利,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初心。还有那些重用贤人等等,为朝廷的发展也是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可随着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匡衡逐渐被诱惑蒙蔽了双眼。他将自己的封地面积扩大了4万多亩,一些官员找他办事送东西,匡衡来者不拒。随着时间的发展,真相也慢慢浮出了水面。
后来被汉元帝变为了庶人,过起了百姓一般的生活,这是我们不曾想到的。
后记分析
人生的模式也无非三种:低开低走、低开高走、高开低走、高开高走。
第一种就是简单的人生,同时也是大多数人的人生;
第二种人不多,这辈子我们可能都碰不到几个,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成为这样的人;
第三种是后两者中比较常见的,因为运气或者偶然的因素,或者出身优越,但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眼光不足,导致自己衰落。这也正是上文所说的匡衡、孔融等等,但他们原来的闪光点仍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四种含着金钥匙出生,加上自己的能力也很强,这辈子都会过得很舒服。不过这样的人我们会很少接触到,除非自己“高走。”
说了这么多还是那句话,不管人生处于哪种阶段,也不管面对怎样的困难,时刻要记住一点:保持谦虚的心,这样才会获得更多提升自己的机会。
参考文献:
《秦淮杂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