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达扎营,久久不见刘邓,果断派参谋接应,刘邓:你怎知我们迷路
李达将军,原名李德三,陕西眉县人。21岁考取了甘肃平凉国民军第二军官学校,毕业后,追随冯玉祥,先后任排长、连长和少校参谋。1931年12月参加宁都起义,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素有'军中诸葛'之称的李达将军长期担任参谋长一职。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协助过刘伯承、邓小平等指挥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参与抗美援朝,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1954年担任国防部副部长。李达将军一生为革命事业奉献智慧,克敌制胜,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活菩萨',军中好参谋
李达将军面善温和,长有一副菩萨相,秉持菩萨心肠,红军时期,既有'活菩萨'的美名。
将军高高的个子,红润的脸庞,耳垂长大,和蔼可亲。将军心性笃定稳重,每遇大事而从容不迫,患大难而无惧色,从不动怒。但凡遇到不顺心的事,将军只以三个字轻描淡写之——'乱弹琴!'
李达将军的从戎生涯中,担任各级参谋长长大30年之久。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神头岭战斗、白晋战役、百团大战、安阳战役等将军都参与其中。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邯郸战役、上党战役、定陶战役、鲁西南战役、渡江战役等,都离不开将军的身影。
作为刘伯承元帅助手的李达将军被刘伯承元帅誉为'称职的好参谋';在陈毅元帅心中,李达将军是'抱着电话机睡觉的参谋长';李达将军则称自己为'站在首长阴影里的参谋'。
李达将军教育后起的参谋人员,要做到'四勤',哪'四勤'呢?即腿勤、笔勤、眼勤、脑勤。还要做到'胆大包天'、'心细如发'、'守口如瓶',这些都是李达将军多年从事参谋工作的心得体会,一一传授给后生,可谓谆谆教诲。
李达将军记忆力超常,尤其善于记住人名。凡是见过面的,即使多年不见,将军都能叫出名字来。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29师举办轮流训练队伍,开学伊始,将军按花名册点名一次,半个月后百余名队员集结,将军站在台上,见人能一一地叫出名字,没有一个错误,足以见得将军超群的记忆力了。
二、 '活地图',战地树威名
军人作战,离不开军事地图,一张详尽的地图所起到的作用不可估量,尤其李达将军对地图格外看重。
红军时期,部队攻克湖南大庸城,李达将军见城内有印刷局,随即派人翻印了1:20万比例的地图若干,下发到连队。
抗日战争时期,李达将军组织协调绘图人员,并派出侦察兵深入当地实地进行勘测丈量,将该地区的村庄、人口、河流、资源等做了分门别类的标记,进一步完善了地图。将军并不满足于现状,而是精益求精,后来又在此地图的基础上绘制了《明细图》以及分层着色的《军区形势图》。
贵州毕节,乃黔西南重镇,处于云贵交界地,是国民党和地方军阀两不管之地。鉴于地理位置特殊,1935年红军准备在此建立根据地。任弼时想听听李达的看法,李达铺开地图仔细查看后,极力阻止这次行动。原因有二:
- 1, 毕节地势,雄视云南,云南不会不管;
- 2, 毕节公路,四通八达,蒋介石调兵方便,也不会不管。
不到十天,正如将军所言,云南孙渡、湖南陶广、和贵州部队陆续进军毕节。红军赶紧撤离毕节,往西行军,避开一劫。任弼时感叹道:'李达有先见之明'。
1942年夏天的一日,李达将军带领的工作组本来打算到二分区检查工作,不料途中遇到日伪军的袭击,工作组遂深夜转移。转移到一十字路口处,侦察参谋便不知何去何从了,这时,李达将军策马于十字路口来回巡视,随即,将军指着一颗大槐树果断地说:
'走这条路。'
遂率领工作组人员从敌人间隙中脱逃,避开险情。之后,有人问起个中缘由,李达将军取出地图说:
'你看,这个符号是一颗独立树,这就是我们要走的那条路。'原来李达将军早已将地图熟记于心,难怪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只因胸中早已有丘壑。
这'活地图'不仅让工作组脱险,还在关键时刻解救了刘伯承、邓小平二位首长,'活地图'的称号由此得来。
此事发生在1947年的一个夏日,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近大别山,路经黄泛区,李达将军率领参谋先一步扎设军营,刘邓二位首长紧跟其后。可是,待营地扎设好之后,仍不见二位首长前来汇合,李达将军恐事情不妙,随即命令其中一位参谋越过某某高山、趟过某某河流到达某某村庄,接应二位首长,参谋按照李达将军的指示一路急行,果然在某村庄接到二位首长。事后,刘伯承问起李达:
'如何知道我们迷路于某庄?'
'某庄于地图上有重名,一东一西,以此断之。'将军解开谜团回答道。
'李达是活地图!'刘伯承赞叹道。
'李达这一手真了不起!'邓小平也称赞将军。
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天,129师司令部的一位参谋由于笔误,将一份战斗报告中关于太行山的'来远'写成了晋察冀的'涞源'。刘伯承首长批阅后,在笔误处用红笔画了一条横杠,即退回给李达将军。将军随即组织开会,会上,将军不无愧色地说道:
'这是一只眼睛的人(指刘伯承司令员)看出来的,为什么我们这么多两只眼睛的人都没看出来?'此事令李达将军倍感惭愧。
李达将军就像一头老黄牛,工作勤恳,精明细致,任劳任怨。作为刘邓二位首长的得力助手,李达将军从未受到过二位首长的训斥。据杨国宇将军1947年12月10日的日记记载:'邓小平要求极严,但从未见他批评过李达,刘伯承要求极高,但对李达最放手。'
守口如瓶的李达将军把一句真心话深藏心中40年,将军的涵养可见一斑。那是在1935年长征之前,陶汉章将军正在前线打仗,忽然接到司令部命令,要求调离前线,速回司令部。陶汉章将军奉命急忙赶回,结果并没有什么事。陶汉章将军不解,多次问李达参谋长:
'我一没打过败仗,二没犯错误,为什么调我回来?'
李达将军都装作闷葫芦,并不回答。
直到1974年,陶汉章将军随同李达将军到非洲访问,暂留巴基斯坦卡拉奇小住数日,李达将军才向陶汉章将军倾吐了当年那段往事的来龙去脉:当时,李达将军认为陶汉章将军年轻、有文化,将来可有大用,为避免过早消耗(牺牲)掉,应保存实力,所以李达将军请示任弼时政委同意将陶汉章将军调离前线。陶汉章将军说到此处感慨万分道:
'李达虽不善于发言,却善于不发言。'
三、 恩威兼施,老当益壮
据陶汉章将军回忆,红二方面军在长征过草地时,大多数官兵由于营养不良,缺乏A族维生素,得上了'鸡婆眼(夜盲症)'。李达将军了解情况后,下令每个连队发100块大洋,用来改善伙食。规定每人每天吃羊肝二两、羊肉四两、麦面1斤,不到半个月,官兵们的'鸡婆眼'都得以痊愈。
李达将军向官兵教授射击,常常引用刘伯承元帅那句'与其有百发一中的兵百名,不如有一发一中的兵一名'来激励大家。将军还教导说:
'什么叫一以当百?这弹不虚发本身就是'一以当百'的大事情。'
新中国建立后,李达将军出门仍保持军人本色,随身携带'老三样'——地图、指北针、放大镜。但凡遇到新的地形地貌,必详细考察。
一次,将军到达黑龙江,便问身边随行人员:'为什么地图上有第二个松花江?'
将军到达广东便问:'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的'五岭'指的是哪五岭?'
到云南便问:''史迪威'公路在哪里?'
李达将军米寿之年(80岁)仍然思路清晰,言语清楚,能对全国2000多个县市名称熟谙于心,如数家珍。
一日,李达将军乘飞机由广东湛江飞往云南昆明,不料飞行途中遭遇雷雨区,飞机便绕开雷雨区,一直往北飞行。机长为了不惊动李达将军,嘱咐随行人员:
'不要惊动首长!'此时,将军正在闭目休养,忽然,将军发问:
'怎么总向北飞?'随行人员才告知实情。将军方向感和警觉性如此之强,足以见得。
多年的行军习惯养成了李达将军坐车必坐前排副驾的习惯,这源于战争时期任参谋长时坐副驾便于探路使然。
李达将军足智多谋、埋头苦干、不记名分、只重工作的精神在我党我军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1993年7月12日,李达将军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