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印汇》结下半世纪师徒情——林剑丹忆恩师方介堪

Lead

金秋9月,访谈小组拜访了林剑丹先生,现已80高龄的他,是被世人所熟知的方先生的高足之一,被誉为“温州书法的领军人物”。

林剑丹先生

林剑丹先生成名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书风以固守传统、温文尔雅的风格在全国书坛形成一个现象,影响深远,其中林剑丹居功厥伟。温州书法之风在一片净土中生长,如雁荡山之夜月,楠溪江之清流般温和,从不以奇诡、怪异为尚,耐人品味。在温州书法中,亦能折射出永嘉学派提倡“经学致用”的温州文化的精神。

林剑丹与恩师方介堪

上世纪,方介堪先生身处旧中国与新中国两个时期。他从上海回到家乡温州,不遗余力为保护书画文物的和培养金石篆刻人才,春蝉吐丝一般构筑起温州文博事业;同时像红烛燃烧为温州文化事业奉献后半生。而他的学生,也被认为是方介堪先生留给后世的财富之一。

方介堪(前)与温州学生 。右二林剑丹

三借《古玉印汇》

揭开半世纪师徒情缘

林剑丹先生回忆起恩师方介堪,从身后的极多藏书的书柜中迅速拿出了一本斑驳的《古玉印汇》,虽纸张封面已经写满了岁月的痕迹,但是内容保存地相当完整,体现出藏书者的惜爱有加之情。

古玉印汇

《古玉印汇》是方介堪先生1931年汇编的篆刻著作,1932年5月由西泠印社印行。采集自明《顾氏集古印谱》以下古印谱录21种,摹入战国至汉魏玉印369方,是当时专题辑录古玉印的集大成之作,更是此后乃至今时书画爱好者入门必看书籍之一,论数量之富和选择之精,编次考释之严谨,该书都是堪称卓荦冠群。

1960年,16岁的林剑丹经瑞安人张宋庼介绍,来到位于江心屿的温州文管会(温州博物馆前身)拜访了时任文管会副主任的方介堪先生。“此前方先生看过我篆刻的一枚印,并对张宋庼表示过,这枚印章的水平之高,令自己难以置信出自一个16岁少年之手。

林剑丹篆刻作品集

“通过张宋庼引荐,我当时带着一些手法青涩的篆刻作品登门拜师了”。林剑丹回忆。方介堪先生看过作品后,将一本《古玉印汇》借给林剑丹带回家阅读,林剑丹说,自己当时并不能深刻领会个中精髓,但还是仔细翻阅了几天;数日后他再次带作品登门,方介堪还是要求他继续学习《古玉印汇》。这第二次借阅,林剑丹便找出简单的印谱一一临摹,由浅入深,逐渐开始有粗浅的心得。约莫3个月后,林剑丹再次登门并还书,方介堪看到他这次的作品,给与了肯定和鼓励!但方先生要求他带回《古玉印汇》继续学习,并且用秦汉印谱和明清拓本做范例,加以指点。方先生对他强调:治印是秦汉为宗之道理所在。

所收录林剑丹16岁时所作篆刻作品

一年多以后,林剑丹开始对沉迷篆刻,深感治印其乐无穷,并主动向方介堪先生提出借《古玉印汇》学习,想深入了解篆法和章法。

林剑丹先生篆刻创作

时间又过去了一年,林剑丹在方介堪先生的教授之下,篆刻技艺愈发娴熟。但是这本《古玉印汇》终究要还给老师了,他倍感不舍。但是由于《古玉印汇》出版册数很少,他甚至求助各地的朋友都没能买到,直到一友人去世,送了自己一本,终得以成全。“哪怕至今也会翻阅,学习之外,更缅怀恩师方介堪先生”。林剑丹在回忆中表示。

与师为伴六十载

深感其格局广阔

林剑丹先生说:他和方介堪的师生情缘60年,方先生的日常他历历在目。

方介堪先生悉心指导

方先生桃李满门,但是他教授学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从未一笔一划去刻板教育过。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你们不要学我,学我没有用,要多学古人的篆刻技法!” 而他和方先生在一起时,最多的是师生之间的学术讨论,在思想上进阶,在刻刀下进步,而方介堪未曾用一笔一刀怎么刻,怎么写来刻板地教授。对待登门拜访的初学者,方介堪也不会拒绝,会热情地给与意见和送相对应的学习资料,尽可能帮助对方。

与方介堪(中)、童血鸿(左)合影

林剑丹认为:方介堪的教学手法是极具有深度、广度的,是具有启发性的,绝非死板的。直到现在,林剑丹在教育晚辈也是当年方介堪教育自己一样:要多看、多听,不要稍有成绩就自我感觉良好。

晚辈上门向林剑丹先生鉴定印章

林剑丹回忆,方介堪先生的格局之大,让他动容。方介堪先生在职温州文管会期间,为文物征集、文物保护、文物鉴定做大量工作。在为文博文保工作四处奔波时,工作条件是很艰苦的,睡地上都是常有的事;日常还要给新成立的文管会写材料,方介堪先生无怨无悔。在林剑丹眼里,无论在哪一项事业上,方介堪先生都做到了极致。

为人师表,方介堪格局广阔;为人之友,方介堪先生也是如此。林剑丹先生回忆道:经常有朋友求印章,方介堪先生豪爽答应后会马上付诸实践,还自贴高额邮费(钤片)发速度相对快一些的运输方式;有时候方先生自己的稿费都还没到手,都已经被借去给了别人,甚至在卧病在床时,还嘱托家人给自小身体瘦弱的林剑丹送补品。

1952年,温州文管会成立任命书

方介堪先生退休后,林剑丹也干起了文博事业。1979年,他进入了温州博物馆工作,1981年任温州博物馆副馆长一职,负责文物陈列、书画鉴定等工作。师徒二人的发展之路更是惊人相似——在自身的艺术事业上追求巅峰,并为温州文博事业贡献力量。林剑丹任职温州博物馆副馆长期间,与时任温州博物馆副馆长的徐定水先生等一同策划举办了轰动一时的“温州地方简史陈列'展览,并全程参与了文天祥祠的建设。

世人所知的“林剑丹书法”成就了他个人艺术的巅峰,但在他的书学理论中,关于“学篆宜从秦篆入手”是他最为强调的——他牢牢记取恩师方介堪当年告诫他学印要打好篆书基础,尤其是秦篆功底,这也为他的书法成就打造了坚实的基础。

林剑丹与篆刻

文  字  | 陈碧瑜

资料整理 | 蔡书茈

编   辑 | 叶超艳

审   校 | 马   炯

❖相关展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温州博物馆

/地址:鹿城区市府路491号

/公交:

★温州博物馆南

(8路、31路、S1惠民路专线、月光3号线)

★市图书馆

(64路、68路、99路、B2环线、B3路、B5路、B102路、B301路、通勤1号线、通勤3号线、月光3号线)

/导航:

温州博物馆
位置:
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市府路491号(世纪广场西侧)
(0)

相关推荐

  • 人物故事 | 追忆恩师陈左黄(田淑国)

    陈左黄先生是一位书画篆刻大家.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已经先后出版过<百花齐放印谱>.<陈左黄书画篆刻>等多部作品集:此前,陈老在淄博已举办过三次书画篆刻展.今欣逢中国共产党 ...

  • 玉篆春风丨韩天衡回忆恩师方介堪

    韩天衡,1940年生于上海,自幼酷爱金石书画,从方介堪.方去疾先生治金石及印学,从马公愚.陆维钊先生习书法,从谢稚柳先生攻国画及美术理论,最终贯通书.画.印.文.2015年获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20 ...

  • 篆刻作品赏析——孺子牛(谨以此文怀念恩师牛逍先生)

    这方"孺子牛"朱文印刻于1993年左右,具体时间记不清楚了. 1.内容.这方印是为恩师牛逍先生刻的,牛老师谦称自己为"孺子牛",遂为老师刻此印.恩师牛逍先生于2 ...

  • 方介堪“晶玉印”印蜕

    来源:平湖玺印篆刻博物馆 方介堪先生的篆刻,以仿汉玉印和鸟虫篆印最为人所称道,顾有斋号"玉篆楼".方介堪先生自题引首:"一九二九年编成古玉印汇一集之后所作晶玉印也  宣和 ...

  • “清正典雅”——萧耘春 林剑丹 张如元 书风

    清正典雅 温州,文化灿烂的东瓯名镇,公元前192年东瓯王驺摇的都地.公元323年建郡(永嘉郡),唐时(公元675)始称温州,位于中国东南部浙江省所辖的沿海港口城市,瓯江下游南畔. 温州人杰地灵,代有名 ...

  • 鉴印山房藏古玉印--- 东汉 篇

    鉴印山房藏古玉印--- 东汉 篇

  • 适合观摩上手的古玉印——范本欣赏

    搜罗了一些博物馆藏的经典汉玉印,透过这些玉印,窥得古典审美的影子. 对于篆刻新手而言,是极好的临摹范本:对于寻找出新道路的人而言,也能带来更多启发.

  • 王者玩具-古玉印

    最硬气的古玉:玉印! 欢迎关注公众号:王‬者‬玩‬具 欢迎关注公众号:王者玩具 欢迎关注公众号:王者玩具 战国至西汉 双活环印章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南宋至元 玉印(正面)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南宋 ...

  • 王者玩具——古玉印

    最硬气的古玉:玉印! 欢迎关注公众号:王‬者‬玩‬具 欢迎关注公众号:王者玩具 欢迎关注公众号:王者玩具 战国至西汉 双活环印章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南宋至元 玉印(正面)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南宋 ...

  • 篆刻:45枚珍贵古玉印集存

    篆刻:45枚珍贵古玉印集存

  • 最有价值的古玉 —— 历代中华玉印

    中国玉器,博大精深.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发展进程中,玉器不仅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成就,更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真实写照. 在灿若星辰的玉文化历史遗存中,玉印是极富特色的古代玉器之一,同时也是格外珍贵的 ...

  • 古璽印--玉質漢印集萃(壹)

    美石为玉 玉是石头的精华 佛道雅称为大地舍利子 是具有祛邪避凶的灵石 能用玉印的人必是显贵人士 古代的人就以佩带的玉的档次和大小 区别身份的高低 玉可以代表高贵 还可以代表正义 玉带在身上可以辟邪 还 ...

  • 徐州博物馆藏古玺印赏析,有金印玉印铜印,六面印套印等

    徐州博物馆是徐州市人民政府在清朝乾隆皇帝南巡时行宫旧址上建立起来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由陈列主楼.土山东汉彭城王墓.汉代采石场遗址.乾隆行宫及碑园四个展区组成.常年陈列有"古彭之宝" ...

  • 古玉界:古人解衣带结之神器 “玉觽”

    中国早期服饰没有纽扣,一般是用绳子系住,而周人注重礼节,为避免衣带散开导致走光失礼,通常会把绳子打成死结,解衣带结时则需要借助弯角型的觽(xi),因此觽成为人们携带在腰间的小型生活用品. 西周龙形玉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