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窑一宝”,说的就是它
说起红,一想到它,大概都是艳或者是血腥。而霁红是那样的安定肃穆,看着看着,好像陷了进去,突然心里就安静了。
“红”:像鲜血的颜色。
“霁”:指停止下雪,天空放晴,怒气消散。
“霁红,霁红”,也许就是一次与世界讲和的过程吧。
以前的霁红叫做祭红。而这个说法,和一个凄美的传说有关。
古时候,有一烧瓷匠人姓继,专为宫廷烧制御瓷。这位匠人有一女,名叫继红,父烧瓷,女帮工。
霁红釉笔筒 清康熙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一次,皇宫来了新要求,需要烧制一种新的红色釉,却连烧数十窑也未成功。眼看大限将至,再烧不成,全部窑工可能都要面对天子圣责,继红为救其父和众窑工,便割破手腕,以自己的鲜血烧制出一种稀世罕见的、色调安定肃穆的红釉。
继红救了父亲和众窑工,自己却因失血过多而去。为纪念这位舍身救众的女子,后人便将“继”字为“祭”,称此瓷器为“祭红”。
这也许只是后人一厢情愿安排的一个故事,但是祭红的名字和它的历史地位,却是有定论的——《历代名瓷图谱》中就说:“祭红,其色艳若朱霞,真万代名瓷之首冠也!”
古人配制祭红釉成本极高,为达到效果,不惜用珊瑚、玛瑙、寒水石等碾碎做原料,有的甚至还要掺入黄金。
台北故宫出版的《清代单色釉特展目录》一书也在介绍“祭红”时标明:其使用的原料包括石子青、玛瑙、宝石等。
霁红釉玉壶春瓶 清同治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宣德时期,也把它称之为“宝石红”。它们烧成难度极大,数量稀少,从明代宣德以后,工艺一度衰退,朝廷也由于经费紧张,停止了高级霁红的烧造。
清乾隆 霁红釉梅瓶
观复博物馆藏
直到康熙时期,海内升平,社会安定,御窑才恢复了霁红的烧造,至雍正时期,已经基本恢复了当初的精品霁红。
霁红釉胆式瓶 清雍正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被誉为“千窑一宝”霁红,如今已经很难见到,但是历史长河中的破片,却让我们有了拥有它的可能。
清代乾隆红釉水滴耳坠,取材自乾隆时期霁红御窑老瓷片,釉中无龟裂纹理,不开片。
其釉色鲜红却不刺目,宛若凝固的鸡血一般,有一种深沉安定、莹润均匀的高雅之感。
现代匠人用包银工艺,将精准切割的水滴形戒指一气呵成,这般颇具创造性的古代殷红,将古典经典色呈现在世人面前。
它的美,还将持续下去,百年,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