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大葱油饼”养活的是一个群体,伤不起!

因BBC的报道走红的“阿大葱油饼”,因为无证经营再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近日,记者来到上海南昌路口的葱油饼店外,停业告示贴在了门上,无数慕名而来的吃货无功而返,连排队的机会都没有。

一家创开于1982年,证照齐全,后因菜场拆迁,成为流动摊点,直到13年前才摆回家里营业的葱油饼店,因生意十分红火,受到媒体的关注,其“无证经营”的问题也暴露在公众的面前,迫使经营者只能停止营业,不知当喜还是当忧。

据悉,造成“阿大葱油饼”店而“无证经营”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店主阿大不愿守法经营,而是因为其所用店面乃“居改非”,按现行规定,无法办理营业执照。不能办理营业执照却能经营13年,如果不是媒体的报道,“阿大葱油饼店”就一直能够“无证经营”下去,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显然不能由店主阿大来回答,而应当由当地监管者的回应。

我们说,取缔这样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小小葱油饼店,对当地执法部门来说,实在太容易不过了,而且,按照店主的言行,只要监管部门不同意,他就会立刻关闭葱油饼店。但是,对喜欢葱油饼的居民来说,从此就将失去一个美味、一个能够给他们带来很多方便的小食品店。于情于理,关闭“阿大葱油饼”店,都不是上上之策。更何况,这是一个需要靠卖葱油饼过日子的家庭。店主自己身体不是很好,家里还有一个身体有病的弟弟。葱油饼店,就是他们的生存基础。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类似“阿大葱油饼”店这种既是家庭生活的主要来源、又没有合法证照的经营者,并不少见,且往往都是居民生活非常重要组成部分。如被网友评为“上海滩十碗最好吃馄饨”之一的梦花街馄饨,在上了电视节目“梦想改造家”后,就因为“无证经营”被迫歇业,使一个深受居民喜爱的已经营了22年的馄饨摊档就此关门,而经营梦花街馄饨店的是失业在家的三姐妹,她们和阿大一样,也是自食其力者。应当说,这些年来,围绕这方面的问题,媒体也没有少讨论、少争论,各地也都有过探索。但是,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直没有能够得到解决。

回到“阿大葱油饼”上来,有关方面没有取缔,可能也确实考虑到了阿大家庭的特殊情况。但是,这样做的结果,也就不可避免地给“阿大葱油饼”的经营留下隐患。因为,对一家实体店来说,无论是大店还是小店,都有一个合法经营的问题,都应当依法办理相关手续。否则,就会带来市场秩序的混乱。

可是,对“阿大葱油饼”店来说,“居改非”的扣却很难解开。不能解开,阿大就只能“无证经营”,“无证经营”就要被取缔,取缔了,阿大一家就无法生存。这似乎成了一个死扣,一个无解之题。殊不知,这恰恰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因为,政府就是服务,服务百姓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首要任务。

于是,我们就不得不问,13年来,有关方面到底为“阿大葱油饼”店做了什么呢?有没有想过如何让“阿大葱油饼”店合法经营的问题呢?如果没有媒体的报道,是不是就永远不关心“阿大葱油饼”店经营的合法性了。

很显然,完全依法执行,关闭“阿大葱油饼”店,不仅会严重影响阿大一家的生活,从而使这家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群众,因为葱油饼店的关闭而陷入困境,而且会引起喜欢阿大葱油饼群众的强烈不满。这就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政府的服务到底应当体现在什么地方。要知道,政府的首要职能之一,就是服务,为基层服务,为企业服务,为居民服务。帮助“阿大葱油饼”店解决“无证经营”的问题,就应当成为监管者最基本的责任和义务。“阿大葱油饼”店13年“无证经营”,说到底,就是监管部门失职的表现。

现在,在媒体的报道下,“阿大葱油饼”店“无证经营”的已经问题暴露了,也不能不解决了。但是,其他象“阿大葱油饼”店一样,也“无证经营”的,又当如何处理呢,如何在情与法、理与规之间找到平衡点,值得监管者思考。因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为老百姓提供服务过程中,如果把履行职责单纯地与权力联系在一起,而不与服务紧密相连,就只会出现“阿大葱油饼”这样的结局,只会让底层民众生活得更艰难。要知道,象阿大这样的居民,并不在少数,而是一个群体。对一个群体的服务,决不能用简单粗暴或者放任自流的手段,而应当始终把“服务”顶在最前头,通过积极有效的服务,既为其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也能够让其自觉接受法律、制度、道德等方面的规范。只有这样,社会才能进步,也才能和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