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解读】突聋伴眩晕患者的前庭功能分析

编者按

NOTE

2020年第28卷发表于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突聋伴眩晕患者的前庭功能分析》,该文献中使用了广州优听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俄罗斯瑞索Neurosoft-Audio测试平台,以下内容已经重新摘抄排版,最终归属权归原作者所有,内附原文以供参考!

文献解读

1

《突聋伴眩晕患者的前庭功能分析》

文献摘要

目的:探讨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前庭功能特点。

方法:对38例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伴眩晕组,9 〜8岁)、36例突发性聋不伴眩晕患者(不伴眩晕组,15〜69岁)和年龄相匹配的20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20~76岁)分别进行纯音测听、视频头脉冲试验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试验,比较三组结果。

结果:伴眩晕组、不伴 眩晕组、正常对照组患者的前庭功能异常率分别为:92. 11%(35/38)、4£ 44%(16/36).35%(7/20),伴眩晕组异常 率显著高于不伴眩晕组和正常对照组(均为P<0.001)。伴眩晕组患者的水平半规管、上半规管、后半规管、球囊、 椭圆囊功能的异常率分别为34.21%(13/38).23. 68%(9/38)、55.26%(21/38)、65. 79%(25/38)、60.53%(23/38); 不伴眩晕组分别为 19. 44%(7/36)、13.89%(5/36)、25.00%(9/36)、27.78%(10/36)、22.22%(8/36),其中伴眩晕 组的后半规管、球囊、椭圆囊功能的异常率明显高于不伴眩晕组(P = 0. 008、P=0. 001、P=0. 001);伴眩晕组三个半规管中后半规管功能异常率最高(55.26%)。球囊和椭圆囊功能的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4)。

结论: 突聋伴眩晕患者较突聋不伴眩晕患者前庭功能损伤更严重,且以后半规管功能障碍多见。

资料与方法(研究对象及分组)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安徽省立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确诊为单侧突聋的7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2015年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的诊断标准,均详细询问病史,进行相关检查,比如:头颅 CT.MRI等。排除:①脑卒中、鼻咽癌、听神经瘤等 严重疾病;②常见的局部或全身疾病,如梅尼埃病、 各种类型的中耳炎、病毒感染如流行性腮腺炎、耳带 状疱疹(Hunt综合征)等;③传导性听力下降;④眼 球运动障碍等。74例患者根据是否伴眩晕分为二 组,突聋伴眩晕组38例,突聋不伴眩晕组36例;另 选取20例既往无突聋及眩晕病史、无头部外伤及手术史、无中耳感染病史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

突聋伴眩晕组38例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 9~80岁,平均42. 50 ±16. 72岁;左耳23例,右耳15 例;病程1〜30天,平均6. 58 ± 6. 06天;患耳的平均听阈为92. 69 ±2. 25 dB HL,其中极重度听力损失 患者占84.21%(32/38)突聋不伴眩晕组36例中, 男20例,女16例,年龄15〜69岁,平均43. 67±13. 35岁;左耳24例,右耳12例;病程1〜60天,平均8. 14± 10. 82天;患耳的平均听阈为72. 26±2. 45 dB HL,极重度听力损失患者占41.67%(15/36)。正常对照组20例中,男7例,女13例,年龄20〜76 岁,平均43. 35± 17. 45岁,平均听阈为18. 19 ±5. 88 dB HL。

三组年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 = 0. 054,P = 0. 948)伴和不伴眩晕组的平均听阈均 高于对照组(Z = -31. 681, P < 0. 001;Z = -31. 165,P<0. 001),而其中伴眩晕组的平均听阈 又明显高于不伴眩晕组(Z=-3.431,P = 0. 001)。

前庭功能检查(vHIT检测、VEMP检测)

视频头脉冲仪进行vHIT检测,受试者距离视靶约1. 5 m端坐位,佩戴内置传感器的眼罩,按照软件 要求进行校准后,分别对两侧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三 对半规管进行检测。水平半规管功能检查:水平方 向快速(峰速度>150°/s)、小幅度(10°〜20°)的甩动头部;垂直半规管功能检测:分别于两对半规管平面进行快速的、小幅度甩动头部;每个半规管至少10 次有效甩动。当增益值(眼动平均速度与头动平均速度之比)<0.79或者出现扫视波时视为异常。

采用听觉诱发电位仪(Neurosoft Ltd. ,Ivanov,俄罗斯)进行VEMP检测。

插 入式耳机,刺激声是500Hz短纯音,给声强度为 110dBnHL,刺激频率5. 1次/s,记录时窗50ms,带通滤波 cVEMP 为 30~2000Hz, oVEMP 为 1~1000 Hz,重复3次;受试者端坐位,采用表面电极, 极间电阻小于5kΩ。

颈源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cVEMP)检测:双侧记录电极位于胸锁乳突肌中上段,参考电极位于胸骨上窝,接地电极位于前额正中。嘱受试者在单侧给声刺激后,头部用力转向对 侧,使给声侧的胸锁乳突肌保持一定张力,记录同测 的电位变化波形。

眼源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oVEMP)检测:双侧记录电极位于下眼睑中点下方约2 cm处,参考电极位于其下约2 cm处,接地电极位于前额正中,嘱受试者在单侧给声刺激后,凝视距离眼睛前上方其水平视线夹角约30°的固定视靶, 记录对侧的电位变化波形。cVEMP试验的典型波形约13ms左右出现第一个波峰(P1),约23 ms左 右出现第一个波谷(Nl)。oVEMP试验的典型波形 约10 ms左右出现第一个波谷(N1),约15 ms左右 出现第一个波峰(P1)。记录P1至N1的垂直距离 (振幅),计算振幅不对称比(asymmetric ratio, AR) =(|右侧振幅一左侧振幅I / I右侧振幅十左侧振幅1)X100%。当AR>34%,或者连续三次刺激 未出现可重复波形,视为异常。

结果

前庭功能检查结果各组前庭功能相关检查结果异常率见表1、2,突聋伴眩晕组:92.11% (35/ 38)的患者伴有前庭功能异常,vHIT结果中后半规管异常率最高,且明显高于上半规管(X2 =7.930,P =0. 005) , cVEMP试验与oVEMP试验异常率无明显差异(X2 =0. 226,P= 0.634)突聋不伴眩晕组:44.44% (16/36)的患者前庭功能异常,vHIT结 果显示三个半规管异常率无明显差异(X2=1. 419, P =0. 492),cVEMP与oVEMP试验异常无明显差 异(X2 = 0. 296,P = 0. 586)。正常对照组:35%(7/ 20)的患者前庭功能异常,vHIT结果三个半规管异 常率无明显差异(X2 = 2.353,P = 0. 308) , cVEMP 与oVEMP试验异常率无明显差异(X2=2.057,P = 0.151)。突聋伴眩晕组患者的前庭功能异常率高 于不伴眩晕组及正常对照组(X2 = 19. 604, P< 0. 001;X2=21. 391,P<0. 001)。

表1、表2
vHIT 结果

①水平半规管异常率:突聋伴 眩晕组异常率高于正常对照组(x2 = 6.106,P = 0.013),不伴眩晕组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x2 = 2. 191,P = 0. 139);增益值的比较,突聋伴眩晕组明 显低于不伴眩晕组及正常对照组t=-3.206,P = 0. 002.t=-5. 094,P<0. 001).扫视波出现率比较,伴眩晕组明显高于不伴眩晕组及正常对照组成x2 =5. 121,P = 0. 024;x2 = 4. 580,P = 0. 032).

②上半规管异常率,三组无明显差异(x2 = 1.158,P = 0. 561);伴眩晕组的增益值与不伴眩晕组及正常对照组无区别t =0.065, P= 0.948; t = 0. 663, P = 0.510);扫视波的出现率三组也无明显差异(x2= 4.567,P=0. 102)。

③后半规管异常率的比较,伴眩晕组高于不伴眩晕组及正常对照组(x2 =7.024, P = 0. 008;x2  = 6. 644,P= 0. 010),不伴眩晕组也高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 180,P=0. 671);伴眩晕组的增益值均低于不伴眩晕组及 正常对照组t=-3. 195,P = 0. 002,t=-2. 236,P= 0.029)。伴眩晕组扫视波出现的概率最高,但是 与不伴眩晕组差异不明显(x2  =3. 269,P = 0. 071)。

cVEMP结果/oVEMP 结果

cVEMP 结果:伴眩晕组异常率均高于不伴眩晕组及正常对照组(x2 = 10. 716, P = 0. 001;x2= 19. 578,P<0. 001),不伴眩晕组也高于正常对照组 (x2 =4. 226,P = 0.040)。

oVEMP结果:伴眩晕组异常率高于不伴眩晕组及正常对照组(x2 = 11. 142, P = 0. 001;x2=8. 649,P = 0. 003),而不伴眩晕组与 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x2=0. 038,P = 0. 846)。

伴和不伴眩晕组疗效比较

由表3可见,突聋伴眩晕组与不伴眩晕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差异不明显(x2 = 3.701,P = 0.054。根据前庭功能检查是否异常,将全部突聋患者分为前庭功能异常组与正常组,前庭功能异常组患者有效率低于前庭功能正常 组(x2 = 5.568,P = 0.018)(表4)。

表3、表4

讨论

突聋患者出现眩晕症状,提示病变已经涉及前 庭器官,相较于不伴眩晕的突聋患者,其内耳损伤范 围可能更广。本研究中伴眩晕组患者的听力损失程 度明显重于不伴眩晕组,与先前的研究结果相符, 提示伴眩晕的突聋患者耳蜗损伤更严重。

既往对于半规管功能的评估方法主要为冷热试验,但其仅能测评水平半规管的超低频功能,对于整个半规管的功能检测尚有一定的局限性。vHIT可以进一步对三对半规管的损伤进行定量及定位分析。与前庭神经炎容易引起水平半规管和上 半规管损伤口不同的是,本研究中伴眩晕的突聋患 者,以后半规管功能损伤最常见,Jacob等研究中约74%的眩晕伴听力损伤的患者为后半规管功能异常,考虑可能与前庭终末器官的血管分布有关。内耳唯一的血供来自由基底动脉或者小脑前下动脉分出的迷路动脉,迷路动脉进入内耳后,分为前庭前动脉和耳蜗总动脉,其中前庭前动脉主要供应 上半规管壶腹、水平半规管壶腹、椭圆囊及小部分球囊血供;而耳蜗总动脉进一步分为耳蜗动脉和前庭耳蜗动脉,分别供应耳蜗血供和后半规管壶腹、大部分球囊血供,因此后半规管血供与耳蜗血供关系更加密切。

目前研究公认突聋的病因主要为病毒感染和内耳供血障碍学说,两者相互作用,难以分清。不伴眩晕的突聋损伤范围相对局限病因考虑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但是伴眩晕突聋者,尤其是后半规管损伤为 主者,更表明迷路动脉或者其分支的梗死为突聋的主要原因Jimoto等认为突聋发病时临近耳蜗的前庭器官更容易被累及,并向远离耳蜗的前庭器官延伸,且听力损失越重,前庭病变范围可能越广。

VEMP包括反映球囊及前庭下神经功能状态的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VEMP)和反映椭圆囊及前庭上神经功能状态的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本研究中突聋伴眩晕组患者的 cVEMP及oVEMP结果异常率均明显高于不伴眩 晕组和正常对照组,但是组内比较cVEMP及 oVEMP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考虑伴 眩晕患者球囊与椭圆囊损伤概率相同,与先前研究相一致。

有研究认为出现眩晕症状是突聋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但是Chin—Saeng Cho等认为眩晕对 突聋患者发病时的听力损失程度有显著影响,而对 突聋的临床预后影响并不大。从文中结果看, 突聋患者无论有无眩晕症状,前庭功能异常患者临床疗效低于前庭功能正常患者,前庭功能损伤对突 聋患者的听力预后是有一定影响的,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另外,不伴眩晕组及正常对照中也 有一定比例的前庭功能异常者,即无眩晕症状者前庭器官可能潜在一定损伤,可能损伤程度较轻、范围 较小,所以无症状。

综上所述,突聋伴眩晕患者的内耳损伤程度更重、范围更广,利用VHIT评估半规管功能,VEMP 评估耳石器功能,综合分析听力及前庭终末器官功能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突聋患者的内耳损伤情况及预后,并对研究其发病机制有一定的帮助。

文献展示

(左右滑动查看原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一套耳科手术客观听觉功能监测系统:
双屏实时同步显示:
三大EABR检测分类:
四大耳科手术临床应用:
五大专门针对手术室特殊性能:

◆全新Chirp刺激声

◆全新快速稳态FSS算法

◆全新计权平均统计分析方法

◆全新残余噪声RN及信号质量监测技术

◆主机USB取电全数字化信号处理技术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