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历年真题)

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

【5年高考】

A组 自主命题·浙江卷题组

1.(2019浙江,19—20,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 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     。首联中“       ”一词点出了李将军的地位。(2分)

(2)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答案 (1)造访 朱门

(2)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薰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

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

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2.(2018浙江,19—20,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送王昌龄

李 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 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    ,体现出诗人    的心情。(2分)

(2)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6分)

答案 (1)久留(逗留) 依依不舍

(2)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

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3.(2017浙江,19—20,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 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锸”。铁锹。

(1)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分)

(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6分)

答案 (1)采地黄 卖地黄

(2)叙述:

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

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4.(2016浙江,21—22,7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 ①东都:北宋都城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3分)

(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2)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

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

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20课标全国Ⅰ,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 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 (1)A (2)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2.(2020课标全国Ⅱ,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读 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 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

答案 (1)B (2)第一问: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第二问: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3.(2020课标全国Ⅲ,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苦 笋

陆 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 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 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2)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C (2)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4.(2020新高考Ⅰ,15—16,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 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

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

[注] 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B (2)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5.(2020新高考Ⅱ,15—16,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赠赵伯鱼(节选)

韩 驹

荆州早识高与黄,诵二子句声琅琅。

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

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

  [注] ①韩驹(?—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②高与黄:指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③参:领悟,琢磨。诸方:各地方,各方面。④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从诗的内容可以得知,赵伯鱼是一位勤奋好学、转益多师的诗坛后辈。

B.诗中使用了古语“后生可畏”,表现出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以及劝诫。

C.面对后辈的请教,作者谦逊地表示,自己所谈不多,也较为简单粗略。

D.诗中以禅理喻诗的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

(2)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B

(2)①先要“遍参诸方”,以前人为师,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②然后“一朝悟罢”,领悟到诗歌艺术的真旨,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

6.(2019课标全国Ⅰ,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许道宁画[]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 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答案 (1)C

(2)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7.(2019课标全国Ⅱ,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 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 (1)D

(2)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8.(2018课标全国Ⅲ,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精卫词

王 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

答案 (1)A

(2)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9.(2017江苏,10—11,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 迮:狭窄。

(1)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6分)

(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

答案 (1)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2)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10.(2016课标全国Ⅱ,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 ①曹将军霸: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分)

(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第一问: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面前都不免相形失色。

第二问: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之间一气呵成。

(2)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教师用书专用]

【5年高考】

1.(2020天津,14,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纪村事

[唐]韦 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归。

[注] 饷田:到田间送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

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

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

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2)“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2分)

(3)“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3分)

答案 (8分)(1)B

(2)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

(3)(示例1)不同意,“数声”好。“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

(示例2)同意,“一声”好。“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

解析 (1)B项,“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错,颔联写出了果实熟透、稻熟禽肥的景象,为后面描写农家丰收时节的忙碌景象做铺垫。

(2)本题考查对诗歌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解答这类试题时,首先应将颈联用现代汉语简单地翻译出来,然后再结合诗句中的具体意象等进行赏析,写出其所描绘的乡村场景的特点。人们酿酒迎接新一年的社日,祈求丰收,一直忙到夕阳落山才结束;暮色中传来了捣衣的声音,极富生活气息。描写了祥和、忙碌的乡村生活场景。

(3)本题考查学生炼字的能力,这类试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考生可以有不同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数声”与“一声”主要是在数量上有所不同,关于是“一”好还是“数”好,考生可以结合表现的乡村生活场景以及营造的氛围谈自己的观点。

2.(2019课标全国Ⅲ,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

答案 (1)B

(2)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解析 (1)本题考查古代诗歌鉴赏评价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诗句内容及思想情感等方面的鉴赏能力,体现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的学科素养,弘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价值观念。

B项,“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错误,三、四句的意思是“田埂笔直如线,清水粼粼闪光”。

(2)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比较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陶冶了艺术情操。

比较两首诗的语言风格,首先要考虑两首诗的诗体特征,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本诗是一首古体诗,本题选了其中前八句。一、二句中“花草齐”“东西飞”,五、六句“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明白如话,朴素无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格律诗,对仗工整,用语严谨,运用典故,含蓄委婉。

3.(2019天津,1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

[唐]杜 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 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4分)

答案 (1)B

(2)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廓壮美的画面。

(3)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解析 (1)本题考查古代诗歌鉴赏评价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诗句内容及语言风格等方面的鉴赏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B项,“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错,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

(2)本题考查诗歌意境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赏析诗句意蕴的能力,体现了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的学科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品位。

诗句“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对仗工整,上句写山,山色苍茫,下句绘水,水光映夕照,描绘了一幅寥廓壮美的画面。

(3)本题考查赏析诗人的情感态度的能力,体现了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品位的学科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解答本题,要善于知人论世,留心注释。杜甫作为伟大的爱国诗人,一生忧国忧民,到了老年,仍漂泊异乡。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等诗句洋溢着愉悦之情;“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抒发生不逢时的苦闷;“我生苦飘零”,流露出飘零之痛。

4.(2019江苏,9—10,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 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1)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2)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5分)

答案 (1)“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2)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赏析对比手法塑造形象的能力,体现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的学科素养,弘扬了一种精诚奋斗的精神,思想上具有积极意义。

立志报仇雪恨的精卫鸟经年累月怀着微小的赤诚之心,“终年”与“寸诚”是一对比;口衔细石却希望填平大海,“细石”与“大海”是一对比;填海之功难以实现,区区小命实在轻,“任务重”与“性命轻”是一对比。在对比中表现了精卫的决心之坚、抱负之大与命运之悲。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着重考查赏析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体现了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的学科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诗歌后六句中“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是全诗主旨。“专精”二字是作者赋予精卫鸟的人格化的精神品质。“我独”二字,表达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赏专精”是作者立论的依据,后四句围绕“赏专精”这一论点,充分展开议论。最后两句作者将“精卫”与刺客相比,再次表达了对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

方法技巧 分析情感三方法

(1)看提示,定基调

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句的情感指引了方向。

(2)抓意象,挖内涵

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当然不排除用乐景写哀情或用哀景写乐情的衬托手法。

(3)品诗句,悟感情

作者在诗词中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感情。

5.(2019北京,13—15,12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题。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

[注] ①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②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③从教:任凭。④含章: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⑤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2)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3)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答案 (1)C (2)A 

(3)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

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赏析诗句含意及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品位。

“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错误,“桃李依然是仆奴”并不是描绘,而是评论,作者认为在画家笔下,虽然梅花由白的变成了黑的,但桃花、李花无论多么鲜艳,依然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故C项错误。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选材、构思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陶冶了审美情操。

第一首,将梅花和桃李进行对比,表达了桃李虽浓艳但在品格上却不如梅花,赞颂了梅花高尚的品格,故B错误;第二首诗,古代公主的梅花妆如此之美正是经由仁老之手,以此赞美画家高超的画技,故C错误;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突出赞美仁老之画梅,正如九方皋之相马,为了赋予创作以更丰富的生命,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地、不拘形迹地模仿自然,由形似而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故“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有悖于作者的写作意图。

知识拓展 九方皋是春秋时代一位善于相马的人。伯乐将他介绍给秦穆公,令他去找好马。三个月后,九方皋回报说:已经找到了,是一匹黄色的母马。秦穆公派人去牵,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穆公就将伯乐叫来,说:“糟极了,你派去找马的那个人连毛色、性别都分不清楚,怎么能识别马的好坏呢?”伯乐叹息说:“竟然到了这种程度吗?可真是胜我千倍万倍。他看到的是精而不是粗,是本质而不是外形啊。”后来果然发现,那是一匹了不起的好马。“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是说仁老是九方皋转世投胎,即赞美仁老之画梅,正如九方皋之相马。

(3)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对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提升鉴赏诗歌的品位。

第一首诗,描写梅花纵使变成黑色,也不失梅花的清姝、淡雅的神韵,作者对梅花的认识不拘于形貌和颜色,形神兼备,更求意趣和清姝的神韵;第二首诗,作者用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独特的美妆与九方皋相马的故事类比,不仅描写了梅花的娇艳之美,更赞美了画家高超的画技。客观世界中虽无墨梅,但画家却无妨创作墨梅,体现了画家对绘画艺术的创造性认识。总之,第一首诗侧重描述梅花的清姝气质,第二首诗侧重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6.(2018课标全国Ⅰ,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B

(2)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解析 (1)本题综合考查对诗句内容、表达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错,“男儿屈穷”中的“穷”并非指“贫穷”,而是指遭遇困难和坎坷。

(2)解答本题,首先,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寒风又变为春柳”意为寒风已去,东风徐来,枯柳变绿。其次,根据诗句意思描绘画面。再次,联系诗中的“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所体现的作者情感分析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诗歌鉴赏 《野歌》在李贺的诗作中别具一格。整首诗扣题叙事抒怀,前四句叙事,后四句抒怀。因事抒怀,叙事和抒怀紧密关联。叙事之中有援箭引弓、仰天射鸿、麻衣冲风的形象描写,有箭飞弦响、大雁哀鸣、北风呼啸、诗人高歌等声响的渲染。抒怀之时有感叹不遇、不甘沉沦的内心表白,有寒风变春柳、细柳笼轻烟的艺术遐思。叙事之中以形象的描写、声响的渲染发泄身受压抑、才志不得伸展的强烈愤激,抒怀之时以内心的独白、艺术的遐思表达出乐观、自勉之情。愤激之中呈现出狂放、豪迈、洒脱的形象,自勉之时犹见积极用世、奋发有为之志。这样,诗人受压抑但并不沉沦,虽愤激犹能自勉的情怀充溢在诗的字里行间,让人读来为之欣慰和感动。

7.(2018课标全国Ⅱ,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 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D

(2)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该项对“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两句的理解错误,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端砚中研好了浓浓的墨,在烛光映射下我纵情挥笔泼墨。这是以奋笔疾书来比喻战场拼杀,描绘出了勇士挥刀杀敌、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的情景。

方法技巧 理解诗句含意的方法技巧

①鉴赏诗句离不开对重点字词的分析,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

②了解诗句的双关性,诗句常常具有除了表面意思之外的深层含意或象征意义。

③要结合时代背景、诗歌整体风格等因素来理解诗句。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回答本题,首先要了解陆游的相关情况:陆游是南宋的爱国诗人,同时也是有名的书法家,由于胸藏五兵,欲试无路,才会有借酒消愁、作书泄愤的举动。他诗中的酒,往往无关消遣、无关风雅,而是关联国家之命运。再结合诗歌意境去具体分析“酒”的作用。第一次出现“酒”的诗句是“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是说写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在战场上挥旗打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战士手中的刀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第二次出现“酒”的诗句是“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瞬间就完成草书作品,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了国难,恢复了太平,感觉酣畅淋漓。

方法技巧 鉴赏意象的方法技巧

①找到相关诗句,识别诗歌意象,并根据诗中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句子来概括意象的特点。

②结合诗歌主旨来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意象。

③指出所描绘意象的作用。

诗歌鉴赏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写于淳熙三年(1176)春天,这时诗人正在成都任四川安抚制置使范成大幕府的参议官。头年十月来到成都,满以为可以通过朋友范成大大展宏图,实现复兴祖国的理想,谁知范成大安于仕宦生活,无意复兴祖国,这使诗人非常失望。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只好在登高临水、饮酒赋诗、赏花游宴之中消磨时光;但美酒香花只能让他更加惆怅,只能激起他对祖国更加执着的热爱,从而更为急切地愿为消灭敌人而施展才华,于是在以作战喻作书的艺术构思中,写下了这首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贴切生动的比喻、奇特丰富的想象、新颖别致的构思把扫清万里胡尘的战斗场面与纯熟精湛的草书艺术高度完美地结合起来。吟咏之间,我们仿佛置身于战场,始而紧张,继而痛快,最后沉浸在“玉宇澄清万里埃”的狂欢之中。诗人之所以能寄意草书,写得那样豪迈动人,是因为他有出奇制胜的满腹韬略,有为国建功立业的壮志,有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有北伐金人的迫切要求,一句话,是因为他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因此,欣赏这首诗时,要紧紧把握其爱国的主旋律。

8.(2018天津,1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 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4分)

答案 (1)A

(2)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3)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解析 (1)“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理解错误,陶渊明并没有否定孔子的人生选择,但先师遗训“忧道不忧贫”不易实践,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结合诗句描绘画面,这两句着力描写田野的美景。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优美。平畴:平旷的田野。远风:远处吹来的微风。此处指禾苗被微风吹拂。良苗:长势良好的禾苗。怀新:焕发生机。两句的大意是:微风习习来平野,秀苗茁壮日日新。

方法技巧 描绘诗句画面的方法

诗中有画是古典诗歌的一大特色。描绘诗句画面,首先要理解诗句大意,然后把握诗歌的情感,最后结合诗歌意象意境,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3)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题中虽然只要求分析最后两句诗包含的思想情感,实际上要通观全诗,从全诗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中,陶渊明有感于先师遗训“忧道不忧贫”之不易实践,夹叙了田间劳动的欢愉,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最后以掩门长吟“聊为陇亩民”作结。陶渊明一向把孔子视为先师,孔子说过的“忧道不忧贫”,他记在心里,但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陶渊明想成为长沮、桀溺那样的隐士。他的内心有挣扎,有焦虑,本想有所作为,世道却使他望而却步。他很失望,渐渐改变了想法,甘愿“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这将是他生命的归宿。所以陶渊明的思想情感比较复杂,归隐之情与济世之心矛盾交织。

9.(2018江苏,10—11,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寄和州刘使君

张 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 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1)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5分)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答案 (1)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

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

(2)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解析 (1)由“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三句可概括出刘禹锡“闲”的表现。由首句“别离已久犹为郡”可推知他如此之“闲”的原因除了热爱自然山水,还有长期得不到升迁。

(2)本题考查赏析诗人的情感态度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诗情应更远”可看出刘禹锡诗歌水平更高,表达诗人由衷的钦佩之情;从“醉中高咏”可看出刘禹锡境况悲凉,诗人对此深表同情;从“有谁听”可看出诗人认为自己能成为刘禹锡的知音。

10.(2017课标全国Ⅰ,14—15,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才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答案 (1)BE

(2)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 (1)B.“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说法错误。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枚,以防喧哗。诗歌的第三句用“衔枚”来形容考生安静的状态,不是写考生的奋勇争先。E.诗歌的尾联是作者自谦的话,表现了他对同僚的谆谆嘱托,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为国选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是说作者自己真的体弱多病。

(2)可以从诗歌描写的内容和使用的手法入手分析。这句诗可以拆分为“下笔”“春蚕食叶声”两部分,思考两者的联系,可知诗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春蚕食叶声”来比喻考生下笔写字的声音,以此表达作者的喜悦之情;作者用“春蚕食叶声”来反衬考场的安静,是以动写静的手法。

诗歌鉴赏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写出他主持礼部考试时,见到考场中英才济济,考试场面寂静、肃穆而充满生气,为朝廷得添新人而由衷地感到喜悦。从诗中可知,考试时间是在初春时节。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院的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渲染祥瑞肃穆的气氛。颔联重点描绘考生们答题的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发下后,考生们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人对此景象不禁发出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栋梁。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其实是谦逊之辞。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良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1.(2017课标全国Ⅱ,14—15,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答案 (1)BD

(2)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 (1)B.无中生有,“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在诗中找不到依据;对“不敢自居第一”的理由理解错误,由注释③可知,为避免被扣留,不敢自居第一。D.苏轼告诫苏辙“切莫以家世傲人”,是担心弟弟的安危,并没有让他展示“谦恭的君子风度”。

(2)首联巧妙化用王勃的名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写兄弟二人虽相隔千里,但“我”不会因兄弟出使远方而落泪,体现了其豁达的一面。

方法技巧 鉴赏人物形象四角度

(1)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

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例如,《最爱东山晴后雪》,通过标题就可以大体揣测出该诗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美景的诗人形象。

有的诗歌注释也有暗示性。例如,《劳停驿》是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时所作。劳停驿,驿站名。据此可以揣摩出诗中所塑造的大体是“被贬蛮荒、漂泊在外”的人物形象。

(2)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中所描写的景物,通过分析意象来分析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比如诗中若出现“菊”“狭径”“柴门”等意象,则极可能塑造的是“远离官场、热爱自然”的隐者形象。

(3)抓描写,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描写人物“肖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的词句,仔细分析,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一句中“醉眼”就是神态描写,很明显这处神态描写体现了人物旷达洒脱的性格。

(4)析典故,分析形象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为用典。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典,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期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12.(2017课标全国Ⅲ,14—15,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

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 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答案 (1)CD

(2)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不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解析 (1)C.说“短李”是戏称,以示二人关系亲密,诗中虽有让李绅服气自己的创作不容易的意思,但并没有“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D.颈联前句说此时富贵与“我”无缘,颈联后句说以后会诗名远扬。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

(2)友人之间相戏,无须客气,无须谦虚,围绕这一点,再结合诗句逐一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首联,大言不惭,“有风情”“近正声”,自评极高,颇为自负。颔联,“偷”“伏”,戏谑、调侃友人,一则表现友情之深,二则自夸才高。颈联,说自己与富贵无缘,自是不被当权者认可,有隐隐的失落;说文章应扬名,又洋溢着昂扬的自信。尾联,“莫怪”说破戏谑之意,“诗成”又洋溢着喜悦之情。

方法技巧 准确分析诗歌情感态度的技巧

(1)小序与注释,认真来研读。

(2)置身于情境,自然能体会。将自己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情境中,模拟声情,化身为诗人,自然能体会作者的感情。

(3)逐句去分析,品准关键词。不要随意引申,不可无中生有,即“品准”。

13.(2017山东,14,8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早上五盘岭

岑 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 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案 (1)①“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

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2)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

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

解析 (1)可按照阐释词义、明确表现手法、描绘“斗”“攒”所展现的图景、概括景物特征四个步骤进行。“斗”“攒”两字都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斗”字将高耸的山崖人格化,江流回转曲折,两岸山崖遥望对峙,如同相互争斗一样;而“攒”字将群峰人格化,描绘了太阳被遮挡时群峰聚集的画面。

(2)通读全诗,可知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蜀道沿途景色优美,二是诗人报友急切。回答此题时,从以上两个方面入手,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即可。

14.(2017天津,14,8分)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 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3分)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3分)

答案 (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任选一种)

解析 (1)结合第二联的日、桥、水、树、鸟等意象,描述画面内容,人景合一,画面宁静、和谐。

(2)诗人陶醉于清幽的美景之中,心中没有了世俗事务的困扰,更放下了争名夺利的机巧之心,与世无争,物我两忘。

审题技巧 对诗歌情感的分析注意从诗歌的抒情方式和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入手。此诗是王安石的诗歌,表明情感的词语是“无累”“有机”,所以从词语的角度找到突破口。有时可借助抒情方式进行分析,若是借景抒情,必须体会画面的特点,进而概括情感。

(3)“更待”一词为“再等到”,由此可知,此句为想象之景,想象了一派清幽闲逸的景色。“秋风斜月钓舟归”是以景结情,区别于其他诗词的直抒胸臆式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同时情景交融,“闲适”之情与“清幽”之景相融合,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疑难突破 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主要有烘托、以动写静、虚实结合、先抑后扬、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答题时要先答出手法,再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最后分析艺术效果。

15.(2016课标全国Ⅰ,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注] 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案 (1)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2)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解析 (1)诗的前四句寓情于景:汉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江水四溢,泛滥于广大中原地区,波涛汹涌,迅疾奔流。写出了远去的汉江气势浩大,特别是三、四句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前朝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势。

方法技巧 ①概括景物特点要抓意象,用术语。②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既要关注景物自身的作用,还要概括其在结构、情感、主题方面的作用,分析要全面。

(2)题中不仅指出了用典的表达技巧,而且还指出具体典故。答题时只要指出用典在主题情感上的表达作用即可。首先阅读注释,了解任公子的典故。典故中的人、事、物具有比喻意义:“任公子”代表贤臣良将,“垂钓”指平定叛乱,“巨鱼”比喻危害国家的巨寇,“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喻指费很大的力气。再联系诗歌语境,把握思想情感。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本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无为而治。今天的任公子,已不需要沧海垂钓而罢竿了。然后结合背景,知人论世。当时的唐王朝正处在开元盛世之时,天下一统,海天清晏。诗中反用“任公子东海钓巨鱼”的典故,来表达作者江汉宁静、地无巨寇的社会理想。但盛世之下,诗人空有大才却无用武之地,不免徒增伤悲。

方法技巧 首先阅读注释,了解任公子的典故;再联系诗歌语境,把握思想情感;然后结合背景,知人论世;最后分条作答,注意采分点。

16.(2016课标全国Ⅲ,8—9,11分)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内宴奉诏作

曹 翰

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尝得预时髦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 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1)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6分)

答案 (1)观点一:作“弱”“昏”好。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去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答出①,给2分;答出②,给3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每答出一点给3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若认为作“健”“明”好,则联系诗句,分三步解答即可:第一步,解释含义,“臂健”“眼明”指臂膀健硕、眼睛明亮;第二步,将其放在语境里理解,“尚嫌”“犹识”强调尽管岁月流逝,但身体强健,仍识得战阵;第三步,体会感情,全诗表达了作者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认为“弱”“昏”两字较好的作答也可分为以上三步:“弱”“昏”指体弱眼花,表达作者虽承认自己年老体衰,但依旧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2)由“三十年前学六韬”可知作者此时年事已高;“不为家贫卖宝刀”表示作者一直把宝刀藏在身边,时刻准备为国效力;“尚嫌弓力软”“犹识阵云高”表明作者认为自己还能上阵杀敌。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虽然年事已高、但报国之心犹存的思想感情。辛弃疾《破阵子》的末句“可怜白发生”点出了全词的情感基调,以沉痛的笔调,表达了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前两联回忆往昔为国出力,令人振奋。首联回顾年轻时学习兵法获得英名,颔联写曾为国征战宝刀相随,表现了诗人英勇报国的远大志向。后两联回到眼前,仍感老当益壮。颈联通过写手臂健壮有力、眼睛明亮,突出现在自己仍然宝刀不老;尾联以景结情,不胜感慨。整首诗语言质朴,叙事抒情浑然一体,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情感丰富。

17.(2016天津,14,8分)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 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2分)

(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分)

答案 (1)“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

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2)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

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3)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赏析诗歌重点字词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陶冶了艺术情操。答题时,首先确定用哪个字更好,然后可从结构、内容等方面来说明理由。如认为“望”更好,可从与题目相照应、与后文的关系等方面说明理由;如认为“空”更好,可考虑从其所传达的意思、所传递的情感、所营造的意境等方面说明理由。

(2)本题考查诗歌的艺术手法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赏析古代诗歌重点语句的能力,体现了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的学科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品位。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渲染、联想等。本诗颔联中,“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原”是静态描写,由此可知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秋原人外闲”,用秋原的空阔来表现诗人的心境,可知还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3)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赏析诗歌重点字词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陶冶了艺术情操。这道题问的是对“闲”字的理解,实际上是要求扣住“诗眼”进行分析。“你如何理解”,既可以写出你对诗中所写“闲”字的内涵的理解,也可以写自己由此诗生发的联想。

诗歌鉴赏 王维山水诗歌的特点,是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肃,或幽寂冷清,表现一种对现实的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这首诗表现的就是恬淡闲适之情。

诗人起句便写端居室中,显得宁静安闲,不与世间接触。端居室中,并不封闭,他眼望室外,遥望远山苍云,与云山自然相合,表现出一种恬淡适意的情怀。首联的艺术张力较强,给人以广阔的联想空间。读着这样的诗句,一些读者也会感到诗人的心事浩茫,寄托遥远,表现出一种强压纷繁的思绪。

颔联使用了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除了对仗工整外,还采用了对面敷彩表现法,本为鸟在落日时飞上飞下,被诗人表现为“落日”在“鸟边”落下;本为人在秋原上心闲意静,诗人却说秋原在人心之外显得安闲。

颈联表面上写自己只看到遥远的山林,而不见自己的屋檐,实际上表达的是心胸宽阔,视野博大,寄情山水,早忘记了身边的琐琐屑屑,忘记了人世的纷纷攘攘,达到与自然冥合的境界。

尾联回到人世,但不是世俗的人世,而是仙风道骨般的境界,乘着明月,等着友人,门无须关,窗不必闭,一切适意,一切自然,何等闲适!整首诗突出一个“闲”字。颔联第二句直接出现“闲”字,而整首诗则处处体现“闲”。写出了三层“闲”的境界。一为景闲,山林自在,鸟儿悠闲,秋原无扰。二为心闲,诗人在道友裴迪的亭台上,遥望远山,赏飞鸟落日,与山林相伴,一派安闲之境,一怀安闲之意。三为境闲,诗歌营造了一个安闲的诗境,境界安闲,人心安闲,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与友相谐,远离人世争斗的宁静心境与诗意境界。

18.(2015课标全国Ⅰ,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岑 参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 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答案 (1)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答出描写出于想象的,给3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2分)

(2)第一问: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3分)

第二问: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3分)

解析 (1)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陶冶了艺术情操。两首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明显的不同在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实写,写的就是诗人眼前所见之景;《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是虚写,写的是诗人出发之前的想象之景。

拓展延伸 诗歌描写景物的角度,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实写与虚写、动静结合、远近高低结合、点面结合等等。

(2)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陶冶了艺术情操。鉴赏思想情感,首先要明确诗句大意,诗歌尾联的大意是:勤于王事不敢嫌道路遥远,只有在梦中才能偷偷回到家乡。然后通观全诗,把握感情。前六句极言北庭环境的艰苦,最后两句笔锋一转,表达了诗人虽有勤于王事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理,但爱国情感还是占了上风。

方法技巧 分析诗歌情感:①看诗题,看题材。本诗为边塞诗。②知人论世。岑参为盛唐边塞诗人,有盛唐气质。③通观全诗,明确诗句大意,把握情感。

19.(2015课标全国Ⅱ,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残春旅舍

韩 偓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注] 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答出①的,给3分;答出②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答出什么感情的,给3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陶冶了艺术情操。颔联首先抒写诗人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着,像是在吹着柳絮游弋玩耍。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鱼儿却为这残春平添了无穷意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更不见晚唐衰飒的诗风。因为诗人是带着曾经沐浴皇恩的深情在回忆这皇都的风物,所以在诗人笔下,虽然已是暮春,这长安的晨昏与草木也总带着几分温暖与芳菲。

方法技巧 根据诗论赏析诗句,先要弄懂该诗句的基本意思,再从语言特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等角度进行赏析。

(2)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陶冶了艺术情操。颈联“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的寂寞。诗人客居馆舍,感到无聊,想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然而,几番思考终未写成。诗人只好以“禅伏诗魔归净域”来为自己解嘲。诗未写成,悲忧郁愤越积越深,只好用酒来冲荡这重重愁阵。酒精的作用使诗人产生了信心和希望:“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要好好地保存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诗人的言外之意是宁肯终生潦倒,也不改变自己的气节。想到这儿,诗人不愁了,也不悲了,他轻轻地擦拭着朝簪,心中暗暗地决定:一定要耐心地等待,一直等到大唐复兴,到那时我再戴上朝帽、穿上朝服来参与朝政。这首诗中作者没有直抒悲凉之思,但他深深眷顾的往日温馨,实已成为今日悲凉的衬托。

方法技巧 分析诗句情感:①抓诗题。“残春”“旅舍”透露了愁苦、寂寞的感情基调。②看注释,看作者。注释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诗歌的思想内容。③通观全诗,把握情感。

20.(2015福建,6,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浮太清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路,炬火驿前迎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 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3分)

(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 (1)要点: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

(意思对即可)

解析 (1)答题时注意题干中的信息“第二联”“写景精细”,组织答案时应重点分析怎样写景。此诗首联状夜,写北斗垂宇,银汉浮天,写得苍茫空廓。颔联状秋,写风过树林,一叶飘零,露浸衰草,百虫嘶鸣,写得深沉落寞。

(2)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走笔抒怀,写卧病,写吟诗;然病中所思,诗中所吟,仍是难以忘怀的大散关,那铁马冰河的边防,那驿炬来迎的抗金前沿。全诗从状景始,以纪怀收,而纪怀藉状景为铺垫,状景因纪怀见精神。诗的题目、小注也是组织答案的重要信息。

21.(2015安徽,8—9,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月 圆

[唐]杜 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 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月圆。④列宿:众星。

(1)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4分)

(2)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 (1)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2)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解析 (1)鉴赏诗歌的意境美,首先要明确诗句大意,前六句写的是:满月当楼,寒江潮涌,月洒波中,金光摇而不定;月临席上,光彩柔美;空山静寂,月明星稀。其次是要找准意象,前六句描绘的意象有“月”“楼”“江”“扉”“席”“山”“列宿”等。最后用简明的语言归纳出画面即可。

(2)虚,指回忆或想象;实,指眼前实景。回答本题只要弄明白虚指什么、实指什么即可,本诗最后两句中,上句诗人遥想故园秋景,是虚写;下句回到现实,是实写。表达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22.(2015湖北,14,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劳停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 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1)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4分)

(2)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4分)

答案 (1)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

(2)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解析 (1)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审题,题干要求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可知应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来进行说明。由“豁尔”可知是白天,由“月正圆”可知是夜晚;“山曲”“平川”“树杪”“峰头”等表现地点转移的词语体现空间变化。

(2)本题是让考生体会诗人炼字的艺术奥妙和魅力。考生要整体把握诗篇,才能领略到“荒”“瘦”二字的丰富意蕴。这首诗作于景祐四年(1037),全诗写得孤静寂寥,忧然恻然,充满旅途的忧虑和烦闷。“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则写出了山区农村苦瘠贫寒的面貌,表达出欧阳修对民生凋敝、百姓困苦的忧虑。解答本题需要从用字特点、意蕴等角度分析其妙处。

23.(2015四川,13,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3分)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答案  (1)“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用山谷的幽静、空旷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

(2)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首联从夕照美景吸引作者游兴写起,点明访问山家之由;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解析 (1)这是一道语言赏析题,分析时主要从内容、形式和思想情感上入手。内容和思想情感可以合二为一;形式上主要针对表现手法来谈。这是一个写景的句子,从听觉、视觉等感觉的角度来描写,突出幽静之意境。唐人写静,常以动相制,譬如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便是这方面的经典名句。骆宾王的“谷静风声彻”亦是以动制静。而后半句“山空月色深”体现的则是视觉感受,其中“深”字用得尤其高妙,反复吟咏,便有身临其境、恍若隔世之感了。

(2)解答此题有三把钥匙:其一,诗歌中写景的句子,一切景语皆情语;其二,“樊笼”的典故,联系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中“樊笼”一词,可以助读;其三,知人论世,结合对作者的了解来理解诗歌的情感。骆宾王一生坎坷,才高而位卑,不仅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还屡遭不幸,故生出去尘隐世之心,其热爱自然之情也就不难理解了。注意题中“结合全诗”的要求。

24.(2014课标全国Ⅱ,8—9,11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 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 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

(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答案 (1)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写出“衬托”方法的,给2分;进行具体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答出韦诗中“灯前”表现出什么样感情的,给3分;答出郭诗中“灯前”表现出什么样感情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陶冶了艺术情操。韦庄是唐末乱世的漂泊者,他的行迹遍及大半个中国。首句写羁旅漂泊的身世已让他习以为常,其中“惯别家”体现了韦庄的无奈与辛酸。通过“等闲”一词可看出,诗人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只是“等闲”之事而已。诗人长久漂泊江南,远离家乡,但思乡思亲之情深埋心间,挥之不去。一觉醒来,面对无言的山月,这个孤独的游子倍感惆怅。

方法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先要辨明手法,再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最后阐明此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及传达出的诗人感情。

(2)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情感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比较分析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陶冶了艺术情操。韦诗前两句,虽一再表白“流离”“惯别家”“客天涯”不过“等闲”,可客中一觉梦醒,孤苦凄清之情油然而生。把握韦庄“灯前”的感情,关键扣住“惆怅”一词,“惆怅”是诗人情感表达的转折点。

郭诗首句写渔家世代与海为伴,第二句写渔家简陋的生活环境,第三句写一家人其乐融融、和谐幸福的场景,这让诗人这个游子倍感家的温暖。诗人虽是夜宿渔家,但其漂泊的孤独凄苦被渔家的温暖、愉悦融化。把握诗人“灯前”的感情,关键扣住“笑说”一词,“笑说”透露出诗人的情感指向。

25.(2014山东,14,8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分)

答案 (1)①艳丽 ②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2)①行为洒脱 ②情趣高雅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解析 (1)两诗中所描写景物的特点,一是雨后园花的姹紫嫣红,一是月夜中树木高耸峥嵘,都具体地表达出诗人感受到的情味。答题的格式是“意境+句意+归纳”。

(2)答题时,要读懂诗歌内容,从一些关键词语入手,见微知著,注意准确理解题干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人物形象。

26.(2014湖北,14,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发

罗 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分)

答案 (1)①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诗人已携孤剑登程。第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②塞外风雪路,本来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无路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早发”之“早”有关。③飞雪白草,道路本已难辨,早行时就更加微茫,故“微”字也在表现“早发”之“早”。

(2)一个“背”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使诗人向北向寒与大雁向南向暖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心情的愁苦。

解析 (1)结合诗歌内容作答即可。 首联第一句就说“一点灯残”“酒醒”,第二句说“已携”,“已”紧扣题目中的“早”,说明很早就出发了。诗人在如豆的一点残灯里醒来,说明昨夜喝酒太晚,也忘记吹灯,就睡着了。昨夜的残酒气息还在,残灯未灭,就携带一把剑孤独上路(首联画面呈现)。可见时间之“早”。颔联第一句“闻鸡唱”,说明此刻大地一片寂静, 一两声的鸡叫声呼唤人们该起床了;第二句“独向长空背雁行”中的“独”字, 说明路上只有诗人孤身前行,可见时间之“早”。颈联第一句“白草近关微有路”中的“微”字,写出了靠近边关的地方,草上覆盖着大雪,因为天暗,也看不清前方的路在哪里,可见时间之“早”。

(2)一是答其在诗句中的意思或呈现的场景;二是答该字所使用的手法;三是答诗人表达的感情。诗人在如豆的一点残灯里醒来,昨夜的残酒气息还在,携带一把剑孤独上路。此刻,只听到一声声的鸡叫,飞雪飘飘,诗人愁苦地望着飞雪,独自背对着南行的大雁向北前行。大雁们尚有伴儿一起飞,而诗人只有一人一剑,孤身行走在去往边塞之地的路上。这一“背”字,把诗人的孤独和悲苦描写得淋漓尽致。

27.(2013课标全国Ⅱ,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 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2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答出作者心情的,给3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哲学和诗歌,仿佛是两个冤家,不能相容。而王夫之认为诗缘于情,理缘于性,未必一定分辕反驾。而朱熹这位大哲学家的诗集中确有一些“不堕理障、富于情趣”的作品,《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便是其中极为出色的一篇。江边几株梅树令作者牵挂,多次拄杖前往探访。大风雪后再次踏雪寻梅,却苦寻无着,直到昨夜明月之下,才发现梅花凌寒傲雪盛开。可作者没有直接描写梅花的冰姿玉肌,也几乎未涉及梅的色与香,而是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间接表现梅花高洁孤傲的精神品格。“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外界景物,在作诗之前,引发作者的灵感;作诗之时,影响其情感;诗成之后,又反映在作品的风格之中。这首诗的语言清丽动人,心物相感,情景交融。

方法技巧 咏物的诗歌,往往借助其他外物对所咏之物作侧面烘托,借助作者的情感来渲染。同时,注意所咏之物特定的象征意义。

(2)诗人折梅遥寄,想到友人和自己的身世遭遇,进而联想到大宋朝廷用人不专,和战不定,使大好河山,未能收复,但在诗中又不便明加指斥。中原未复,国势岌岌可危,志士失气,作者难免在落寞惆怅、若有所失之际,想到梅花凌寒傲雪,受尽折磨与摧残,依然气节不改的高尚品质。大宋金瓯残缺,治国者偏安一隅,令作者内心如焚。“相思应恨劫成灰”,沉郁苍凉,悲不可胜,正如他在《赋水仙花》中所写:“卓哉有遗烈,千载不可忘。”作者把心头种种难以言说的、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精忠贯宸极,孤愤摩穹苍”,以至寒冬里,在梅树下徘徊良久,沉吟思索,不觉已是日落寒枝,归鸦乱鸣,暮色四合,遥望柴门白屋,踽踽而归。宋室南渡,中原已尽入金人掌握中,诗翁未曾北上,却又怎能于此游玩吟赏?“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唯其感情深沉,方能状此深远之境,也唯有如此意境深远之作,方能寓先生深沉之情。但从内心情感的流露,到作品意境的形成,往往有待外界景物的触发,作者咏梅,来寄托其对国势的担忧,故沉郁苍凉。

28.(2013大纲全国,12,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 从

杜 甫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 ①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②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③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4分)

(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4分)

答案 (1)有客人从南海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已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答出故事梗概的,给2分;答出“欲辨不成书”的意思的,给1分;答出“哀今征敛无”意思的,给1分)

(2)“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答出“珠中有隐字”寓意的,给2分;答出珍珠“化为血”寓意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题中要求“简述这个故事”,那么在翻译诗句时,对重点词语应准确翻译,如“遗”译为“赠送”,“辨”译为“辨别”,“书”译为“字”,“缄”译为“封上”,“俟”译为“等候”,做到句子通顺,情节完整。

(2)此题为寓意题型,可以联系注释,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解释诗句中隐含的意思。“珍珠”本为珍贵之物,但最后却化为“血”,自然会联想到官府征敛,百姓为之付出的血汗和艰辛,由此推测出“珠中有隐字”是指百姓心中难言的隐痛。

29.(2013山东,14,8分)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山寺夜起

江 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

答案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一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2)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解析 (1)首联写皎洁的月亮慢慢升起到山顶,月光如银,轻泻在山中的小溪上,水汽飘浮在溪水上,又弥漫在山间。颔联接着写到,月光照耀下的水汽如同天上的白云,轻轻地飘到诗人所居住的山寺前。诗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烟”的洁白,又用一“流”字点出了“烟”漂流的动态。

(2)颈联写诗人开门观赏山中美丽的夜色。一“惜”字写出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接着诗人从这种陶醉中醒来,想到自己无家可归,只能孤独地在这山中荒寺内辗转难眠。一“独”字写尽诗人的孤寂和思乡之情。因此,诗人不眠的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一是思乡。

30.(2012四川,12,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 规[]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 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5分)

答案 (1)“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

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人归去,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解析 (1)应先结合诗句解释词义,然后指出相关诗句描绘出怎样的图景或呈现怎样的情境,最后分析表达的思想情感或达到的艺术效果。

(2)第一问要求概括全诗的思想情感,第二问简析表现情感的两个意象。尾联上句“催归催得谁归去”,明显地表露出诗人的思乡难归之情;诗中能表现诗人情感的意象有“蜀魄”“贪夫”“远客”“锦水”“残花”“楚天”“月”,可任选其中两个,结合相关诗句来分析情感。

31.(2011课标全国,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 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答案 (1)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解析 (1)诗人通过望中所见,写出了春日黄昏之惨淡景色及由此触发的国事兴亡之感。首联即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野郊四望,一片荒凉;泾水依傍乡村,旋绕曲折,沉默无语。此时此景让诗人顿生“消魂”之情,“消魂”指心极其哀愁也。颔联寓情于景:本应萋萋的春草却早已衰败,本应生机勃勃的田园却已残破,让诗人更生愁思。颈联写出了天色的变化,残阳西下,远山、近树都笼罩在这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让人产生无限的哀愁。尾联则通过感慨“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借古讽今,揭示出全诗的主旨。

(2)此题要求鉴赏诗歌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考生要明确三点:一是诗人的情感是什么;二是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三是情景相生,二者是如何转化依托的。诗人的情感是哀叹唐王朝的衰败,景物的特点是荒凉残破。

32.(2018北京,14—16,12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 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3)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6分)

答案 (1)D

(2)A

(3)①本词整体风格豪放,但又收放自如,时有柔和(平和,缓和,细腻)之笔。

②比如上阕“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气势雄奇,下阕“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意境宏阔,皆是典型的豪放之笔,堪称“龙吟虎啸”。

③比如上阕“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低回宛转,下阕“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清丽隽永,皆堪称“和缓”。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结尾两句的意思是:正是梅花开放、大雪纷飞的季节,务必相互勉励,莫相忘,还要不断传递消息。这是对未来的抒写。选项中“怀念过去”理解错误。

(2)B.写入蜀路上会遇到赤壁美景,不是用典。C.写蜀道难行,表达对友人的担忧;作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无望其早归之意。D.劝说李正之不要儿女情长,而非“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诗歌鉴赏 “要新诗准备”是说“请用诗写下一路上的美好景色”,后面即路上看到的景色,有“庐山的丰姿,赤壁的激浪,襄阳的明月”。

(3)本题考查兼具基础性和综合性。主要考查诗歌语言的相关知识,以及借助前人评论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体现感受诗歌语言之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学科素养。“龙吟虎啸”和“和缓”相对,分别指稼轩词的豪放和细腻。如上阕的气势、下阕的意境,都给人以“龙吟虎啸”的豪迈之感;又通过“须相忆”等,抒发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有“和缓”之感。

33.(2015山东,14,8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张元幹[]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 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①“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汽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②“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2)①化用祖逖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解析 (1)鉴赏词句中的关键词,首先要弄懂词义。本题中,“湿”用作动词,沾湿;“迷”,使动用法,使……迷路。然后结合词句内容理解关键词的表达效果。风清露冷,弄湿了行云;沙水一色,使归艇迷失了方向,描绘出一片苍茫浩渺之景。最后指出由关键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

(2)鉴赏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知人论世,这首词的作者张元幹是宋代爱国词人。其次要结合语境,分析词句内容。“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两句的大意:心中沉闷极了,只想一醉方休,不料醉中也挥舞起宝剑来;沙溪的潮水退下去了,深夜的秋江变得更加凄清寒冷。“起舞闻鸡酒未醒”一句运用了“闻鸡起舞”的典故,闻鸡起舞是为了报效国家,却是在“酒未醒”之时;“潮落秋江冷”一句写眼前之景,让人倍感凄凉。最后总结出词句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4.(2015重庆,11,8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

[清]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1)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4分)

(2)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4分)

答案 (1)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用一“插”字,把江边山峰的尖峭、挺拔形象地表现出来。

(2)“悬崖”指倒映江中的陡峭山崖。“崩坼”本指倒塌断裂,此指江中的山影破碎散乱。作者担心竹篙一撑,江面激起水波,把江中的山影漾乱,美景被破坏。

解析 (1)这是一道炼字炼句题。“高卧”二字是解题的关键,从此二字可见作者的心情是悠闲自在和放松的;对“插”字分析时要注意对意境画面进行描述,并将山峰陡峭挺拔的特点概括出来。

(2)联系前句“乱篙撑处”可知,这里是指水中景象,而非山间景象;再联系下阕的第一句“天开”“画屏”,可见江景之美,所以着一“怕”字,来表现自己的担心,从而衬托出江景之美,写出了对江景之喜爱。分析时要联系具体诗句。

35.(2014课标全国Ⅰ,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阮郎归

无名氏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

[注] 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答案 (1)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词的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要理解描写景物的词句,体悟景中所蕴含的情感;还要指出描写景物的句子在结构、主旨表达、抒情方面的作用。

(2)本题考查分析词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陶冶了艺术情操。词中末尾两句,主要是动作描写,抓住所描写的动作的特点,结合上文景中所含之情,不难得出正确答案。分析时,要翻译词句,由动作归纳、提炼体现词中人物情感的肢体语言。

36.(2014广东,10,7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怨 送别

[清]万 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愁云青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 杪: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

答案 (1)主人公伫立江边目送朋友离去,一叶扁舟渐行渐远(扁舟越过林杪,船帆比沙鸥还小),直到看不见(仍久久不愿离去)。

(2)夕阳还有一竿高,离天黑尚早。这时主人公后悔不应该让朋友这么早离去,转而埋怨催朋友离去的人。这句词进一步抒发了主人公对朋友难舍难分的深厚情谊。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景物形象的能力。前四句描写的是在春天的傍晚,词人在江边送别友人的场景。词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被岸边的树梢遮住了;天边晚云片片,帆船越来越远,比沙鸥还要小。“愁云”一词点明了词人此时此刻的心情,整个送别的画面充满悲凉寂寥之感。

(2)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答时,可先解说词句意思,后概括作者情感。看这时的夕阳,还有“一竿红”,词人心中生恨,反倒怪起催促者来,怪其催着朋友要早早离开,使自己不能和朋友多聚片刻,这里的“怪”看似无理,实则有情,进一步反衬了“不舍”,“怪”的反常心理,把词人的离愁别绪抒发到了极致,表达了词人对朋友浓烈的不舍和留恋,从而可以看出两人友情之深。

[赏析]

这首词描写送别情景,抒发离愁别绪。前四句描写了一幅凄清惨淡的送别画面。春天的江水满满当当、渺茫无边,高高漂送一叶扁舟,好像从堤岸外的高高的树梢上飘过。天空弥漫的乌云叫人看了愁绪满怀,地上青草漫无边际,遥望那一叶扁舟的布帆已经变得比水面的沙鸥还要渺小。不着一个愁字,而离愁别绪充斥其间,可见作者融情于景手法之高妙。

词人曾经在康熙年间进入两广总督吴兴祚幕府做幕僚,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他备尝颠沛流离之苦,这首词便是他幕僚生活的一个缩影。

“春江渺”一句点明时节、地点和场景,可谓凝练至极,引发读者想象。“断送扁舟过林杪”极力渲染春水之涨。水面越是辽阔无边,越能够衬托出扁舟以及舟上行人的孤单寂寞,越能写出送行者对行人前途的担忧和牵挂。“愁云青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除了上述作用外,还显示送行者遥望之久,依依惜别,牵挂之深,离愁之浓。词的最后三句“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采用拟人手法,看似无理,实则有情,确属最妙,把词人的离愁别绪抒发到极致。

江淹《别赋》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读罢此等性情凝聚的词篇,怎能不为之黯然销魂!

37.(2014安徽,8—9,8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 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1)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 (1)翻腾妆束,闹春苏堤,爱春之心;步履迟迟,驻足流连,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唤船离去,叹春之意。

(2)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情感内涵。

解析 (1)“番腾妆束闹苏堤”,写西湖苏堤上游人如织,妆束漂亮,争相赏春;“凌波寸不移”,写游湖的女子定步不移,驻足凝神极尽其惜春之情;末两句写游人直至暮色渐起,才三三两两结伴叫船,带着无尽的留恋之情和伤春之感回程。

(2)以“香红渐渐稀”从整体上写暮春时节百花逐日凋零、芳春即将逝去的情景;以花落如雨、柳絮沾泥的具体场景,写尽了暮春时节触目皆是的凋残之景。点面结合,暮春之景跃然纸上,伤春之情充溢字间。答题时,一要回答点与面的具体内容及两者相结合的表达效果;二要回答点面结合之景在传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8.(2014辽宁,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 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1)“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5分)

(2)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 (1)此句采用了比拟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2)(示例1)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之情。

(示例2)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香春在无人处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示例3)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例如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例如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句的意思是“卷起帘子,把春愁全部放出去”。春愁本来是抽象的,在句中却承受了“放”这个动作,这是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抽象之物以形象具体的感觉,再结合比拟的表达效果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考生个性化评价赏析诗歌内涵的能力。“喜”是指春日美景使人欣悦自得,春愁已被放出,“对黄鹂语”充满恬淡悠然的情趣;“絮影香,春在无人处”,虽无人但充满了春意的美感;诗作未成固然可惜,但是梨花如雨也让人倍感欣喜。“愁”是指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抓住“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中的“无侣”“自对”,体会作者内心的孤寂;“春在无人处”,意即无人品赏春光,体现惜春之感;想要吟诗却又被恼人的飘落如雨的梨花打断未而未能完成,体现一种遗憾。作答时,分别以“愁”与“喜”为核心,结合全词中能够表现出“愁”与“喜”的具体词句进行分析即可。亦可辩证理解为既有“喜”也有“愁”。

39.(2013课标全国Ⅰ,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鹊桥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 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洲烟雨:长满草、烟雨空蒙的风光。③镜湖: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2)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解析 (1)本词发端便以一往情深的笔触追忆当年与同僚纵情棋戏,猎射驰驱的豪迈戎马生涯。第三句由前两句回忆而折入现实,如今无人记得当年豪情壮志,愤慨之情便油然而生。因此上阕最后两句便描绘出了两类人物的两条道路,以此对比,词人的深沉孤愤与掉头不顾的傲岸之情全面展现。

(2)本词为作者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表现的是身寄湖山、心存河岳之情。下片前三句写湖上生活,无拘无束,占断烟雨。第四、五句借用典故翻出新意:官家既置我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属闲人,何用官家赐予?再说天地之大,江湖之迥,谁又稀罕官家赐予?夷然不屑之态,愤慨不平之情,蓄积而出。

拓展延伸 用典有用事和摘引前人诗文两种。用事是指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即以此表明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或抒发个人的某种意绪和表达某种愿望等。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寓意于言外。

诗歌鉴赏 这是陆游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词从南郑的幕府生活写起。发端两句,对他这段一生中最难忘的戎马生涯作了生动追忆。第三句折入现实,朝廷的国策起了变化,大有可为的时机就此白白丧失了。那份豪情壮志,如今有谁还记得?后两句描绘出两类人物,两条道路: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志存恢复的儒生如己者,却被迫投闲置散,做了江边渔父,事之不平,孰逾于此?

下阕紧承“渔父”二字,从小船写起。“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八尺长的轻小舟船,只有三扇低矮的篷窗,恐怕只能容下词人一人。但是,词人却说它“占断洲烟雨”,别有新致。最后两句引用贺知章的典故。词人用略带嘲讽的口吻,打趣贺知章受皇恩所赐得以清闲归乡,实是用以自嘲。自嘲更能表现自己对最高统治者的夷然不屑,愤慨不平之情喷然而出。

40.(2013湖北,14,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 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5分)

答案 (1)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2)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解析 (1)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注释准确解读作品。词人贬任异乡,同第友人远道来访,词人回顾过去金銮同第,意气风发,而如今官老天涯,久别之喜、宦海沉浮之悲自然托出。而朋友又将赴任阆州,离愁难尽。其情其感尽显。

(2)解题时要从写法、效果及景情的关系角度入手,对词作进行赏析。下片承上片宦海之悲、离多聚少之愁写起,由“闻说”而入传说,对友人远去之地赋予神话般的美丽,以虚幻之景慰藉友人,同时又以远望不见君家而寄离恨,其飘逸之感、灵动之意全面展现。

41.(2013重庆,12,7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酬孝峙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 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 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1)上阕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

(2)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3分)

答案 (1)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

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2)此句意谓: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来推辞。

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解析 (1)首先应关注诗句本身,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不仅要关注人物的肖像,更要注意诗句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物的精神风貌。本词中的人物意象即词人的自我形象。上阕一、二句是对词人的外貌刻画,结合词人所处时代来看,词人自己显得与众不同,短发长须、眉毛棱角高突,病容憔悴怪异,这与当时人们的长辫有明显差别,这也正是词人精神思想的表现,表示出自己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态度,说明自己不忘明朝遗民的身份,体现了词人的勇气和傲岸的民族气节。尽管此时生活环境恶劣艰苦,但自己的意志就如山上石罅中生长的青藤一样坚韧顽强。

(2)“折腰”一词化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的典故,故“折腰”指做官。解答时首先解释清句子的表面意思,根据字面意思可以分析出“久矣”是回想自己从前做官与陶渊明有同样的“久在樊笼”之感;“谢无能”既是才拙的自谦之语,又是厌恶尘世的牢骚之词,借此表明自己不屑于清廷的笼络,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结合“字字冰”也可联想到“一片冰心在玉壶”,字字如冰可消酷暑,又表现词人初衷不变,晶莹、澄澈、纯净的志节。

42.(2012课标全国,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2)关系:“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解析 (1)此词调名与词题一致,“思远人”即主旨。前两句写林叶转红,菊花开遍,又到了晚秋时节,闺中人不禁想念起远隔千里的行客。“晚”字暗示别离之久。

(2)下片前两句写闺中人泪珠弹洒不尽,当窗滴进砚台,遂以泪研墨,和泪作书,以诉思念之切,泪湿红笺。词人不言笺色之红因泪而淡,却说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痴人痴事,慧心妙语,用意深厚。

43.(2012福建,6,6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 ①玉花: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分)

答案 (1)(要点)“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2)(示例)下阕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快乐。

解析 (1)解题时,宜从内容、描写手法、情感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内容上,很容易让我们想到柳宗元《江雪》中那位“孤舟蓑笠翁”在“独钓寒江雪”的场景。因而,可以根据“箬笠”“蓑衣”等意象,明确答出诗人笔下所勾勒的人物形象。同时,应点明意境的特点——简约空明,以表现其精妙所在。手法上,应从描写手法入手,找出环境与人物内心、行为动作与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答出以动衬静,以动作反映心理的特点即可。思想感情上,除了把握整个意境所要传达的感情,还要关注句中的细节描写所体现的人物内心世界,如一个“但”字传达出了钓鱼翁内心宁静的特点。

(2)要分析诗人在词中表现了渔翁怎样的生活场景,通过对渔翁生活场景的描写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渔翁生活在一个高远空旷、清幽宁静的类似于世外桃源的环境中,生活虽然简朴,只是平凡的茅舍竹篱,但却有自得垂钓之乐和家庭和谐欢愉之美,由此便不难理解诗人的情感:对渔翁简朴而自由自在生活的倾慕。

44.(2012江西,14,8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 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

答案 (1)意象的内涵: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寓男女离别。飞絮,代指暮春季节,暗寓青春流逝。表达的情感:伤春伤别之愁,久别怀人之情。

(2)同:①写出了愁之深广绵长。②比喻手法及艺术效果:以水喻愁,比喻生动形象。

异:①愁情及其程度。李词表现的是家国之愁,秦词表达的是儿女之情,且秦词愁情的程度比李词有所加强。②表现手法。秦词是对李词的翻新,不是直接以水喻愁,而是以春水比拟泪水,再以泪写愁,写法曲折。

解析 (1)“杨柳”在初春季节发新枝,且这里的杨柳是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因此当年曾系归舟,曾有离别情事在这里发生。明写景,实有深意。“飞絮”正是落花的暮春时节,由柳萌芽到飞絮满天,不由得让人联想到青春易逝,使人感伤离别。

(2)两首词都是把愁思比作江水,写出愁情的宽广、无休止。只是秦词翻新李词,又由于词人的身份、时代不同,词作的内容也不同,李煜作为君主,抒发的是亡国之痛,而秦观抒发的则是暮春伤别、儿女之情。

45.(2011广东,10,7分)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3分)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1)初春。这时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欲放,万物充满了生机,所以初春的时节最美好。

(2)上片描写“莺语”“微雨”“草色”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解析 (1)词的上阕明显化用了韩愈的诗《早春》,由此不难看出词中描写的春天最美好的时节是早春。再结合“莺初解语”“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关键语句进行分析,或用情景再现法进行描绘,不难分析出为什么。(2)词的下阕大意是:不要以醉倒为借口不去看花,人生易老,这辈子能看到几次花开?等到春要归去了,落花满地,绿苔丛生,再想看就晚了,表达了珍惜、享受美好时光的情感。

评析 (1)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概括、赏析,能力层级为D。韩愈的《早春》相信大部分考生都不陌生,再对词中描写早春景物的语句进行描绘再现,便可答出第二问,因此本题难度不大。(2)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词的大意并不难懂,因此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难概括出来。本题难度适中。

46.(2016山东,14,8分)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4分)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4分)

答案 (1)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2)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与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解析 (1)“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三句,着重写了“朔风”陡至之后,作者看到的漫天风雪的情形,作者将风雪拟人化,用“豪”字表现风雪的猛烈,用“鏖战”表现风雪的雄劲,用“缴缠”表现风雪的桀骜。这三句运用排比,增强气势,逐步加深对环境的烘托作用。漫天风雪,难分难解,景象开阔,风格豪迈。

(2)前三句,孤舟无伴,船外白茫茫一片,朔风劲烈,写出了作者的孤寂悲冷。“推开篷雪满天”一句,因为朔风骤起,却有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事出意外,惊喜顿生。最后“一笑琅然”,作者的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

47.(2014福建,6,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双调·蟾宫曲 自乐

[元]孙周卿

草团标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选自《太平乐府》)

[注] ①草团标:茅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

(1)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 (1)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作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意思对即可)

(2)(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意思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语言、形象、情感的能力。这首曲子每句都有“山”字,属于“嵌字体”。“山”字有的在句中,有的在句首,也有重复使用的,整齐中见参差,恰到好处地抒写出作者爱山恋山、怡然自乐的心情。

(2)本题属于比较鉴赏题,综合考查鉴赏作品语言、形象、手法的能力。孙曲“扫山云惊散林鸦”一句,写作者清扫石磴时,因为云气氤氲,所以扫石磴犹如扫云一般。清扫石磴的声音本来是不大的,却惊得林鸦四散飞起,可见这山谷是何等空寂幽深。而林鸦飞起时的振翅声,更反衬出空山幽壑的静谧气氛。王诗“月出惊山鸟”一句,写宁静的春山中,当月亮升起时,皎洁的银辉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对月出也感到新鲜。通过动景,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48.(2014重庆,12,7分)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商调·黄莺儿 赠 燕

[清]张 潮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 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1)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2)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分)

答案 (1)拟人,用典,虚实结合。

(2)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斑驳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

解析 (1)“意难堪”“着意衔”“修花口”“呢喃”“诉说”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珠帘半缄”三句,化用了刘禹锡的《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感慨物是人非,昔盛今衰。全曲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虚写王谢堂前的繁华,实写眼前的衰败,抒发了感伤、哀怨之情。

(2)抓住“花落”“画栋修花口”的特点,结合全曲表达的情感作答即可。

【3年模拟】

A组 2019—2021年模拟·基础题组

每题建议用时10分钟

1.(2021届浙江十校联盟10月联考,19—20,8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野 菊

[唐]王建

晚艳出荒篱,冷香著秋水。

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

菊 花

[明]唐寅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1)两首诗歌都对菊花的      和      进行了描写。(2分)

(2)两首诗歌写到第三句时都作了虚实转换,请分别对两首诗歌中的“虚实转换”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生长环境 形貌(或姿态)

(2)①王诗以“忆”字引发联想,由眼前菊转向山中菊;描写山中菊花伴蛩而居、忍寂耐寒、清雅孤傲的形象,拓宽意境,丰富菊花形象;借此寄托弃绝名利、超脱世俗之情。②唐诗用议论转入现实,由想象中的故园菊回到眼前篱落菊;描写自己身为天涯客遥思故园菊花幽寂开放的情景;借此寄托欲摆脱世俗羁绊归隐故里而不得的落寞情怀。

2.(2021届宁波十校期中联考,19—20,8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好事近·渔父词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1)首句中“出红尘”三字,表明了作者      的人生态度,全词中最能体现这种态度的是词中的一个“    ”字。(2分)

(2)请赏析“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的表达技巧。(6分)

答案 (1)厌弃官场/归隐田园 闲

(2)①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千里水天一色,是静景;一只缥缈的孤鸿,明灭于远空,是静的背景上的一个动点。②象征。那风平浪静的江景,是词人“澄怀”的反映;那缥缈孤鸿影,是一个自由出没于江上的幽人的写照。③以景结情。寄寓了词人坚持纯洁高尚的操守,向往自由宁静闲适生活的人生追求。(第③点中答“借景抒情”也给分)

3.(2021届杭州重点中学期中,19—20,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和姚子敬秋怀(其三)

[元]赵孟

搔首风尘双短鬓,侧身天地一儒冠。

中原人物思王猛,江左功名愧谢安。

苜蓿秋高戎马健,江湖日短白鸥寒。

金樽绿酒无钱共,安得愁中却暂欢。

[注] ①本诗是赵孟在南宋灭亡之后、自身未出仕元朝之前,为哀悼亡宋而作的一组律诗,共五首。②王猛是十六国时前秦主苻坚之相,辅助苻坚平定中原,曾告诫苻坚勿犯东晋,苻坚不听,大败于淝水。谢安,东晋政治家,淝水之战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

(1)孟七律,最学杜甫。如首句可联想到《春望》中的“白头搔更短”一句,尾联可联想到《登高》中的          一句。同时,诗歌也沿袭了杜甫      的风格。(2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是怎样传情达意的。(6分)

答案 (1)潦倒新停浊酒杯 沉郁顿挫

(2)①用典。颔联通过王猛、谢安两位英雄的典故谴责了南宋朝廷的孱弱无能,表达了对南宋沦亡的沉痛之意。②对比。颈联以蒙古战马饱食苜蓿,趁秋高气爽将南下侵略的强健与江左朝中再无谢安其人的无奈气短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个人前途渺茫的感叹。③直抒胸臆。尾联作者想借酒浇愁,但因无钱,无从偷欢,抒发了穷困潦倒、愁绪难解之情。

4.(2020台州4月联考,19—20,8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老母[]

[清]黄景仁

搴帷别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别 内

[清]黄景仁

几回契阔喜生还,人老凄风苦雨间。

今夜别君无一语,但看堂上有衰颜。

[注] 此诗作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黄景仁二十三岁时。这年春天,诗人离家至秀水(今浙江嘉兴),随后赴安徽。《别老母》与《别内》即作于此次离家时。

(1)这两首诗语言明白如话却感人至深,诗歌均完全采用     手法,抒写了与亲人分别时     的情感。(2分)

(2)绝句通常分为前后两半,在统一结构中力求变化,更有利于表情达意。请比较这两首诗的结构特点。(6分)

答案 (1)白描(虚实结合) 哀伤(悲伤、怨离伤别、依依不舍)

(2)①《别老母》:先叙述(描写)后抒情,由实入虚。前两句侧重叙述(描写),“搴帷别母”的具体细节和“白发”“泪眼”的母亲形象令人动容;后两句重在抒情,在“风雪夜”的悲惨气氛中直抒不能侍奉老母的伤痛心情。②《别内》:先抒情后叙述,先虚后实。前两句从期待(想象)久别后的重逢喜悦之情起笔,反衬每次离家的不舍;后两句实写临别在即,相顾无言的实况和未老先衰之实貌。

5.(2020温州4月联考,19—20,8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安乐岩夜酌,有怀恒阳家山

[金]蔡松年

半岭云根,溪光浅、冰轮新浴。谁幻出、故山邱壑,慰予心目?深樾不妨清吹度,野情自与游鱼熟。爱夜泉、徽外两三声,琅然曲。

人间世,争蛮触。万事付,金荷醁。老生涯、犹欠谢公丝竹。好在斜川三尺玉,暮凉白鸟归乔木?向水边、明秀倚高峰,平生足。

[注] ①安乐岩:指词人在汴京时庭院中的奇石假山。②恒阳家山:词人故乡在恒山之阳的真定府。③徽:琴上表音阶高低的标志。④蛮触:典出《庄子》,蜗牛左右角上有触、蛮两个小国,时常“争地而战,伏尸数万”。后称由于细小之事而引起争端为蛮触之争。⑤金荷:酒杯名。醁(lù):美酒。⑥谢公:东晋谢安。

(1)上阕中“云根”借代山石,“     ”比喻明月;下阕中“     ”借代音乐。(2分)

(2)全词是如何通过“虚实结合”表达思想情感的?请结合词句简析。(6分)

答案 (1)冰轮 丝竹

(2)①“半岭云根,溪光浅、冰轮新浴”,实写眼前安乐岩月夜之景,营造了恬静闲适(或“宁谧安闲”“清新惬意”“明朗愉悦”)的意境。②“谁幻出……琅然曲”联想(虚写)万里之外的恒阳家山的风物之美、林泉之乐,表达了对故园的思念。③“老生涯”实写词人当时的处境,“谢公丝竹”虚写(用典),联想谢安曾退居山林终日以丝竹娱情遣兴,通过前后对比表达了词人的遗憾和向往之情。④“好在……平生足”,想象(虚写)白鸟归乔木,反衬自己未归家山,表明将来退隐才能享受美景闲情,满足平生愿望,可见词人在仕隐问题上思想矛盾。

6.(2019杭州十四中4月考,19—20,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雨夜读书

[宋]陆 游

一灯如萤雨潺潺,老夫读书蓬户间。

但与古人对生面,那恨镜里凋朱颜。

功名本来我辈事,人自蹭蹬天何悭?

君看病骥瘦露骨,不思仗下思天山。

[注] ①蹭蹬:比喻失意潦倒。②仗下:借指朝堂。

(1)首联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2分)

(2)诗歌里蕴含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比喻 雨夜读书

(2)①感叹青春凋零,人生迟暮。诗人对镜自照,见容颜衰老,倍感遗憾。②伤感功名未成,仕途失意。功名原本是像“我”这样的人的追求,但是人生多艰,仕途不顺。③依然坚守志向,渴望建功立业。自己虽然像多病的瘦弱的骐骥,但也不想徒列朝堂,而是想去边塞建功立业。

B组 2019—2021年模拟·提升题组

每题建议用时10分钟

1.(2021届新昌中学、浦江中学、富阳中学一联,19—20,8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

[唐]高适

还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送君还山识君心。

人生老大须恣意,看君解作一生事。

山间偃仰无不至,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

卖药囊中应有钱,还山服药又长年。

白云劝尽杯中物,明月相随何处眠?

眠时忆问醒时事,梦魂可以相周旋[]

[注] 此处用了《世说新语》中的典故。东晋名士殷浩和桓温齐名,而桓温“常有竞心”,要与殷浩比较高下,殷浩说:“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表示毫无竞心,因而传为美谈。

(1)“山间偃仰无不至”一句中“偃仰”的意思是        ,体现出主人公      的心情。(2分)

(2)婉转,即通过转折、对比的手法含蓄地抒发情感。请结合韵脚的变化赏析本诗婉转的艺术。(6分)

答案 (1)俯仰 愉悦(自在、闲适等意思相近的词都可以)

(2)①诗歌开头一至三句,“吟”“深”“心”押韵,即景起兴,秋日黄昏,天高地远,沈四山人返还气候已寒的深山,走向清苦的隐逸的归宿。②四到八句“意、事、至、地”押韵,转而写沈四山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无所不到,显得十分自在。山石流泉是大自然悦耳的清音,桂花、松子,也显出大自然令人心醉的生气。③九到十四句中“钱、年、眠、旋”押韵,诗人调侃地说山中采药既可卖钱又能服食滋补,更可以白云为友,与明月相伴,尽得隐逸风流之趣。④末两句将沈四山人与名士相对比,认为沈四山人只在睡梦中跟自己的灵魂反复交谈自己觉醒时的行为,才是真正的毫无竞心,含蓄地表明沈四山人的隐逸是志行一致的。

2.(2021届衢州、湖州、丽水教学质量检测,19—20,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杏园中枣树

[唐]白居易

人言百果中,唯枣凡且鄙。皮皴似龟手,叶小如鼠耳。

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岂宜遇攀玩,幸免遭伤毁。

二月曲江头,杂英红旖旎。枣亦在其间,如嫫对西子。

东风不择木,吹煦长未已。眼看欲合抱,得尽生生理。

寄言游春客,乞君一回视。君爱绕指柔,从君怜柳杞。

君求悦目艳,不敢争桃李。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

(1)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枣树形象?(2分)

(2)赏析诗歌画线句的表达效果。(6分)

答案 (1)外丑内秀(需答出外在和内在两方面)

(2)①以“君”开头,运用第二人称,语气亲切,拉近与读者距离。②先抑后扬,对比鲜明。先言枣树不及柳杞柔顺,不及桃李娇艳,再赞其为大用之材。③结构上,先赞美柳杞、桃李,后陡然一转,卒章显志。

3.(2021届温州普通高中适应性测试,19—20,8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题目。

江 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天暮雪

[元]陈孚

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

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

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

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

[注] ①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②诗人出使安南(越南)途经湖南橘子洲时看到眼前的雪景,觉得有北宋画家宋迪所绘《潇湘八景图》之一的“江天暮雪”的意境,遂写下此诗。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都运用了      (手法)来描写雪景,用一个      字可以概括两首诗的意境。(2分)

(2)两首诗中所刻画的渔翁形象和寄寓的情感有何不同?试作简析。(6分)

答案 (1)烘托或侧面描写 静(空、寂、孤、寒等也可,意思相近即可)

(2)①《江雪》中的渔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独自垂钓。《江天暮雪》中的渔翁身披蓑衣,坐睡船中,任凭小舟随江流漂荡,穿行在浓厚云雾中。两个形象一静一动。②《江雪》中的渔翁不畏严寒,在冰天雪地之中垂钓,体现了清高孤傲、洁身自好的品格(写出“清高”“高洁”等意思相近的词即可);《江天暮雪》中的渔翁因大雪天寒而欲归去,有顺势而为、超然洒脱的通达(写出“超脱”“闲适”等意思相近的词即可)。③《江雪》中的渔翁是柳宗元个人的精神写照,寄托了清高孤傲、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思想感情;《江天暮雪》通过渔翁的形象寄托了自己淡泊闲远的心志。

4.(2020浙江名校3月联考,19—20,8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 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注] ①改火:指过了一年。②筠:竹。③只应:只以为,这里指“岂止”。

(1)苏词画线句用     、     的艺术手法盛赞了友人在面对坎坷奔波时所坚守的品节。(2分)

(2)以上两首词同是写送别友人,苏词与辛词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6分)

答案 (1)比喻(象征) 对偶

(2)相同点:两人均宽慰友人,不必为离别而悲伤哭泣,要保重自己。不同点:苏词认为人生如寄,无须为暂时的离别伤情,表达了苏轼旷达洒脱的情怀。辛词认为友人此行的风险并不只是自然方面的艰辛,来自小人的威胁才是最危险的,表达了词人对友人前途的担忧和自己内心壮志难酬的悲愤。

5.(2020浙江十校联盟联考,19—20,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古 意

[唐]李颀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蝟毛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能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注] ①蝟毛,即猬毛,比喻胡须稠密。②磔,zhé,张开。

(1)“事长征”的意思是     ,交代了“男儿”       的身份。(2分)

(2)诗歌运用多种手法刻画“男儿”形象,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6分)

答案 (1)从军远征 边疆从军的“勇士”(或军人)

(2)①外貌描写,“须如蝟毛磔”,胡须又短又多又硬,显示出“男儿”勇猛刚烈的气概;②心理描写,“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尽显刚勇犷悍的“男儿”本色;③环境渲染,“黄云陇底白云飞”,雄伟莽苍的塞上风沙,烘托出志在报国的硬汉豪士的形象;④人物衬托,“使我三军泪如雨”,一曲出塞声,三军尽落泪,从侧面表现了铮铮“男儿”亦有思乡柔情。

6.(2019稽阳联谊4月联考,19—20,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东湖四景为大尹本斋王侯赋四首(其一)

[元]杨载

朝来千骑出城,为向东湖踏早春。

素练幕[]林云气薄,明珠穿草露华新。

山花献笑开檐畔,海鸟忘机戏水滨。

记取当年贤太守,及时为乐与斯民。

[注] 幕:罩。

(1)“海鸟忘机戏水滨”中的“忘机”是指        ,借以表达诗人        的情感。(2分)

(2)简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6分)

答案 (1)忘记机巧之心(或“忘却世俗烦扰,与世无争”) 闲适、淡泊、愉悦

(2)①运用比喻,将云气比作素练,将露华比作明珠,表现了迷蒙清新的早春之景。②运用拟人手法,将山花和海鸟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呈现了充满明媚生机的东湖春景。③化静为动,动静结合,描绘出云气罩林、新露穿草、山花献笑、海鸟戏水的具有动态感的画面。④借景抒情,描绘了东湖早春明媚之景,表达了诗人游玩的愉悦之情。⑤由实到虚,虚实结合(想象、联想),由眼前的春景想到了当年的贤太守(欧阳修)的游玩,表达了与民同乐的情感。(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