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意义是认知
曾经有一句很文艺的话,一度攻占了大家的社交媒体,成为人们寻找出行的暗号式流行语言: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喜欢旅行的人,被这句话圈粉,频频点头:我就是为了能暂且抛开眼前的庸俗、单调与枯燥,才会选择“诗和远方”的。那么,去到远方,真的会有诗吗?
我曾经有过一次跟团旅游的经历。导游为了能完成每天多看景点的“份额”,她像赶着一大群鸭子,将“团员”们赶往相关景点。遇到那些磨磨蹭蹭的团员,大家都得把时间消耗在空等中,这种闹哄哄的场面,我什么都没欣赏到。当天晚饭后,我向导游申请,第二天我要留在房间休息。
我将导游带我们走过的重要景点,独自选择性地重新走了一遍。这次我走得舒缓,想在哪儿多待一会儿就多待一会儿,一切跟着自己的节奏来,此前的紧张情绪一扫而空,真心感受到了异地风景之美。此后旅游,我都喜欢与少量朋友同行,或者一个人走走停停,看蓝天层云,青山流水,享受静谧而安逸的心境。
与一些喜欢旅游的人相较,我实在有些懒,很难将每一天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事实上我并不是一个害怕走路的人,儿时在山里长大,爬坡上坎,肩挑背磨,赶一次集进一次城,全靠一双腿脚。既然是旅行,和自己约定的是放松玩耍,我更愿意找个街角的咖啡厅,或景区露天茶座,安安静静地看浮云流动,街景变幻,看陌生城市的芸芸众像,以及让我熟悉又陌生的烟火人生。
我常常放纵自己,将一杯咖啡喝冷,一杯茶喝到没味儿,只享受阳光照在身上的暖,风中吹来的一缕香,还有身旁听不太懂的方言俚语。静下来,让我有了更从容的心,以自己一颗心,来领略和体悟远方之美。
停下来的脚步,空出来的头脑,像是一个空空如也的大房子。微风在房间穿梭游荡,它在寻找找什么呢?我想,不是昨日的遗失,也不是明日的未知,恰是今天的笃定和安宁,是这一刻的悄然与寂静。
有人旅行,是为了实现“我一定要去那个地方”的心愿,长久的期盼化为一种执念。我也曾认真思考过旅行的意义,就在洒满阳光的异乡街头,悄然静默地观望,人们行色匆匆,脚步奔忙。他们脸上带着兴奋、欣喜、漠然的表情,犹如在一张张脸上看到了无数个自己,生活中从未有这样的机会,映照出自己的情绪。
鲁迅先生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柴可夫斯基又说“不是血肉的联系,而是情感和精神的相通使一个人有权利去援助另一个”。人类情感在某些时候是各自为政,主观性颇强,各人“独据山头”、“独占城池”;而某些时候,又能达到无隙的交流与互照,瞬间懂得。在这个黄昏,我便有了刹那的开悟。
旅行打开了“视界”,如同春天的柳絮一般,漫漫随风飘舞,若无其事一般飞抵于心。让我曾执迷于生活的死结或伤疤,竟在这信步旅途中慢慢消散。
旅行让我为每天疲于奔命的生活按下暂停键,哪怕只有这一小段光阴,我可以从容地铺排它。像是一个作曲家,自由自在搬弄音符,没有谁逼着我唱高亢的调子,也不是非要谱写明快的旋律,舒缓是我,简单也是我。
旅行是人与环境的两相愉悦,不管是融入山水胜景,还是繁华都市,倘若心存隔阂,只在门外徘徊,纵使走遍天涯也找不到心之向往。我愿放下铠甲、长矛、金盔与弓箭,这一刻不再是与现实的苦缠,享受着春风拂暖的万种柔软。
人海茫茫,我不过是一粒小小的砂,是否也会因自己的渺茫而心生恻恻,或因为理想太遥远而放弃追逐?人从握着拳头,啼哭着来到人间,为了活着,也许我已竭尽全力。纵然如此,也不能忘记“我”一直都在,在筋疲力尽的午夜,在开启繁忙的清晨,在每一格时间的流动里,把自己藏在现实躯壳下,不与灵魂对话,被各种凡俗琐事缠绕。我用身体的眼,灵魂的眼,看到了旅行的意义。
原来我的旅行,其实就是对生活的认知。从家乡到异乡,并不仅仅是为追求未见过的景象,贪恋美景带给视觉的震撼和饱足,而是在做一次心灵的迁徙。所有的放空与从容,都是为了迎接心灵能“抵达”。抵达的这一刻,我从那么多张脸上看到了自己,又从自己看到了那么多人,我是大千世界中的一粒微尘,却也是一个自给自足的“个体世界”。
我如此热衷于每一次出发与行走,不是为了肉体的享受,让眼睛看到陌生美景,鼻子嗅到异乡气息,让美食饱了口腹之欲,让双脚踩出不一样的节奏。与之相比,我更大的幸福,是找到了自己一直都坚实存在的理由,享受着“我只是我”这个微不足道的小快乐。
看来,生活真的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乐莫乐兮与君相知
谢谢长按关注